正文 第十章 腫瘤疾病(三)(2 / 3)

應與良性軟組織腫瘤如神經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相鑒別。

【飲食調護】

綠豆薏米湯生綠豆60g,生薏米30g,白糖適量。將綠豆、薏米洗淨,加水適量,燉爛,加白糖調味,連湯1次服完,每日1劑。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本病對放、化療不敏感,故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手段。但目前多主張綜合治療。手術治療適用於I~I期的患者,原則為:①大範圍切除所有的腫瘤組織,如有可能應切除有關肌肉群。②切除腫瘤鄰近處組織及被露的皮膚。③在切除肉瘤的手術中,應看不見被切除的肉瘤。④對手術切除應作快速術中病檢。⑤因淋巴結轉移較少,一般不作淋巴結清掃術。

2.放射治療適用於腫瘤體積大於,或與神經血管軸及骨骼粘連,或與關節粘連,手術不能保證切除所有的全部腫瘤時,可行術後放療。

【預防措施】

據報道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可惡變,放射線可誘發肉瘤,應注意預防,采取積極措施。

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係指發生於腦膜、血管、神經元及其支持組織(神經膠質)、顱神經、垂體腺及胚胎殘餘組織的腫瘤,以及其它部位轉移至顱內的腫瘤。顱內腫瘤有良、惡性之分,不論任何腫瘤都可直接引起腦組織損害,影響腦血液循環,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造成顱內積水和腦水腫,以致發生腦疝。一般屬中醫頭痛、中風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1)顱內高壓症狀:頭痛,惡心,嘔吐,視乳突水腫而引起視力改變如視力減退、視野缺損或縮小,頭暈,癲癇樣發作,精神及意識障礙,複視,頭顱擴大(兒童多見)、生命體征改變(血壓增高、心率改變、發熱等)。

(2)局部壓迫症狀:偏癱,癩癇樣發作,智力遲鈍,性格改變,共濟失調等。

2.類型

(1)神經膠質瘤:星形細胞瘤II級,星形細胞瘤IIV級(多形性膠質細胞瘤)。空管膜瘤、成髓細胞瘤、小支膠質細胞瘤、鬆果體瘤、脈絡縱乳頭狀瘤、膠質瘤未能分類。

(2)腦膜瘤:腦膜瘤,腦膜肉瘤。

(3)神經纖維及神經膜瘤:聽神經瘤,三叉神經瘤,其它神經纖維瘤。

(4)垂體腺瘤: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混合性腺瘤,腺癌。

(5)先天性腫瘤:顱咽管瘤,膽脂瘤,脊索瘤,畸胎瘤,皮樣囊腫,膠樣囊腫。

(6)血管性腫瘤:血管網狀細胞瘤,血管畸形。

(7)轉移癌。

(8)其它:原發性肉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未能分類。

髓母細胞瘤為小兒常見的惡性腫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惡性腫瘤。

3.輔助檢查

(1)腰穿及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壓力、循環是否受阻,顱內腫瘤患者腦脊液蛋白質增加。

(2)頭顱超聲波檢查:中線波移位,有時可見到腫瘤波,均提示顱內大腦半球占位病變。

(3)腦電圖檢查:適用於顱內淺表腫瘤,腫瘤部位可出現高波幅慢波。

(4)X線檢查:頭顱平片對顱內高壓、腫瘤出現鈣化及骨質破壞時頗有診斷價值,各種顱內造影技術可提供診斷依據。

(5)冗核磁共振;對腦腫瘤的定位、定性均有很大的幫助,成為目前診斷腦腫瘤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6)顱內腫瘤可並發偏癱、失眠、腦疝等症。

腦腫瘤應與腦膿腫、囊腫、顱內寄生蟲病、蛛網膜炎、腦積水、腦血管疾病、癲癇、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球後視神經炎、精神病等相鑒別,原發腫瘤需與轉移癌相鑒別。

【飲食調護】

1.豬肉枯草湯夏枯草6~24g,同煮湯服用,每日1次,連服3~5日。適宜於肝陽上者。

2.核桃黃酒湯核桃仁5個,白糖、黃酒各50g,將核桃仁、白糖搗碎成泥,再入鍋中加黃酒,用小火煮10,每日2劑,連服3~5日。

【治療方法】

1.對症治療顱內高壓者需進行脫水,保護正常腦細胞,有癲癇樣發作及精神症狀者,需鎮靜、脫水等處理。

2.手術治療

(1)手術是原發性腦腫瘤最有效的方法,良性腫瘤如能切除可獲痊愈。

(2)浸潤性無包膜的早期膠質瘤如生長在額、顳或枕部,行腦葉切除。

(3)如腫瘤不能全部切除,原則是不增加患者重要功能損害下切除,並作減壓術,術後輔以放療、化療。

(4)如不能手術切除者可作減壓術。

3.放射治療

(1)適應證:①腫瘤浸潤性生長,手術未能根治者。②腫瘤位於危險區域,手術切除將危及病人生命。③手術後複發。④轉移癌。

(2)禁忌證:①顱內高壓未能控製者。②定位診斷不明確者。

(3)放射源,鈷、直線加速器,電子線等。

原發性骨種瘤

原發性骨腫瘤係指原發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如血管、神經、骨髓等)的腫瘤,有良、惡性之分。良性骨腫瘤一般通過手術易根治,預後好,但在一定條件下(如損傷、手術不徹底,錯誤地應用放療)易發生惡性變。惡性骨腫瘤愈後極差。一般屬中醫骨疽等範疇。

一、骨肉瘤

骨肉瘤由肉瘤性骨母細胞及其產生的骨組織和骨小梁構成,多見於青少年,好發於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其特點是發展快、轉移早,預後差,及早即發生肺轉移。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1)疼痛:開始表現為間歇性局部疼痛,以後加重為連續性,夜間為重。

(2)腫塊擴大很快,局部發熱,皮膚發亮,靜脈怒張,關節功能受限,體檢可見關節鄰邊的骨端腫大,有壓痛,邊緣不清,基底與骨相連無移動感,並與四肢肌肉粘連,有波動感。

(2)腫塊如壓迫神經、血管,可產生相應的症狀。

2.輔助檢查

(1)血常規:血紅蛋白降低,血沉增快,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

(2)X線檢查:分以下3型:①成骨型:表現為不規則的骨質硬化,或象牙樣致密骨,雲霧狀,或棉絮狀,較典型的改變為日光放射狀陰影。②溶骨型:骨小梁消失、中斷、紊亂,晚期呈斑片狀或點狀透明區,或蟲蛀、篩孔狀,邊緣模糊。③混合型。④骨膜反應:曲型者呈針狀,日光放射狀。

(3)活檢:是確診的依據。可並發病理性骨折,惡病質,遠處轉移而產生相應的器官轉移瘤,局部壓迫血管、神經而產生相應的症狀。

應與其它骨腫瘤、轉移癌、骨髓炎相鑒別。

【治療方法】目前多主張綜合治療。

手術治療有高位截肢術、超高位關節離斷術及局部根治術。單純手術治療,肺轉移率及死亡率仍很高。

二、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是由肉瘤性軟骨母細胞及軟骨基質構成的惡性腫瘤。依發病方式不同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依其部位不同可分為中央型、周圍型、骨外軟骨肉瘤3類。

【診斷要點】

1.多發生於20歲以上的青年。

2.臨床表現疼痛和局部腫塊。

3.疼痛多為鈍痛,逐漸加重,開始為間歇性,以後轉為持續性,腫塊質地堅硬,表麵光滑,無明顯壓痛,其局部皮膚很少發熱和發紅,主要為局部直接浸潤,很少經血行及淋巴擴散。

4.分期同成骨肉瘤IX線檢查瘤體增大,呈透明囊性變,囊內有鈣化點或大量棉絮狀物,有時可呈三角。

5.活檢是最後確診的依據。活檢時注意骨的完整性。

6.常見有惡病質、轉移及局部壓迫所致的相應的並發症。

7.應與各種良性骨腫瘤及其它惡性骨腫瘤相鑒別。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適用於無遠處轉移的患者,在原發區作廣泛切除術,手術可采用截肢術或關節離斷術,局部切除時應加強放療

2.放射治療敏感性較差,適用於不能手術的患者。依腫瘤所在部位的最大耐受量,多給予600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