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腫瘤疾病(三)(1 / 3)

惡性淋巴瘤

惡性淋巴瘤是一種起源於淋巴網狀係統的惡性腫痛。分為何傑金氏病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兩大類。其發病原因尚不明,可能與病毒、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遺傳、電離輻射等有關。一般屬中醫瘰癘、痰核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有以下情況者應高度懷疑本病。

(1)無明確原因的進行性淋巴結無痛性腫大,體檢體表部位的腫大淋巴結呈球形或橢圓形,質中、有韌性、表麵光滑、可活動、壓之不痛,到中晚期可融合成塊形。

(2)臨床上診斷為“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炎”經正規治療無效者。

(3)淋巴結腫大及發熱雖有反複,但總的趨勢為進展性。

(4)不明原因長期低熱或周期性發熱應考慮惡性淋巴瘤的可能。特別是伴有皮疹、多汗、消瘦及淺表淋巴結腫大者,尤其是雙側滑車上的淋巴結腫大。

2.輔助檢查

(1)周圍血中是否有幼稚細胞。

(2)骨髓象檢查、骨穿及活檢,明確是否有骨髓受侵。

(3)適當的外科活組織檢查、病理檢查是診斷及分型的主要依據。

(4)B超:對腹腔淋巴瘤的準確率可達80%~90%。

(5)影像學檢查:有助於胸部惡性淋巴瘤、腹盆腔及腹膜後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包括胸部正側位片、斷層、口掃描、骨片、胃腸鋇餐、腎盂靜脈造影、雙下肢淋巴管造影。

(6)分期性剖腹探查及脾切除。

3.常見並發症:

(1)縱隔淋巴結腫大可壓迫上腔靜脈、氣管、食管及神經,而產生上腔靜脈綜合征、呼吸困難、顏麵及頸部水腫、胸壁和頸靜脈怒張等。

(2)胃腸道的淋巴瘤,可出現出血、穿孔、腸梗阻等急腹症。

(3)其它的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壓迫、黃疸等。

4.辨證論治

(1)寒痰凝滯:多見於侵犯膈上的何傑金病。頸項、耳下淋巴結腫大,質地堅韌,大小不等,不痛不熱,偶有全身低燒,麵色稍蒼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化寒凝,化痰軟堅。方用溫陽化痰湯:黃芪、熟地、鹿角膠、夏枯草各15g,天南星、莪術各10g,桂枝9g,茯苓12g,甘草3g。

(2)氣鬱痰結:相當於惡性淋巴瘤侵犯膈上及膈下。胸悶不舒,胸脅脹痛,有時麵部浮腫,頸部、腋下及腹股溝淋巴結集簇或成串腫大,皮色不變,時有壓痛,腹部結塊,或出現肝脾腫大及皮下硬結,消瘦或見低熱,舌質淡,苔白或黃,脈沉弦或弦滑。治宜舒肝解輒,化痰散結。方用山甲枯草湯:夏枯草、天冬、穿山甲各1g,白芍、生黃芪、僵蠶各10g,青皮、柴胡各9g,山慈姑、莪術、茯苓各12g,當歸、黃芩各8g,白花蛇舌草30g。

(3)血熱瘀毒:相當於I~IV期的惡性淋巴瘤,體內多髒器受侵犯。發熱不退,時有盜汗,腫物不斷增大,有時皮膚瘙癢,出現硬結或紅斑,口幹舌燥,煩躁不安,大便燥結,舌質紅或暗紫,苔黃膩或光澤無苔,脈細而數或細弦。治宜涼血化瘀,清熱解毒。方用涼血解毒湯:銀花、丹皮、麥冬、生地各10g,白花蛇舌草、天冬、白毛藤各30g,丹參、絞股藍、葛根、太子參各15g,石斛12g,黃芩、大黃9g,幹瓜蔞25g。

以上方藥,水煎服,每日1劑。中藥

(1)水金丹(由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乳香、沒藥、當歸、麝香、黑炭等製成、早晚各服1丸。

(2)犀黃丸,由牛黃、麝香、乳香、沒藥等製成、每次3g,每日2次。

【預防措施】

據流行病學調查,本病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慢性細菌感染和營養不良、物理和化學刺激、先後天免疫缺陷.等有關,應加強預防。

白無病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中白細胞係統過度增生並侵犯其它組織和器官的一類惡性腫瘤。其特點是一係列的白細胞及其幼稚細胞(即白血病細胞)在骨髓或其它造血組織中是腫瘤性生長,使正常的血細胞生成減少,白細胞發生質和量的變化,骨髓病理性增生、全身淋巴結腫大。脾腫大等。一般屬中醫血證、虛勞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正常白細胞減少,導致貧血、出血、感染、發熱等症狀。白血病細胞浸潤表現為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多為輕度腫大;肝脾大以慢性白血病為明顯,胸骨、髂骨往往有壓痛。

2.可並發各種大出血如顱內、消化道、子宮、皮膚等,以及各種感染疾病。

應與各種感染引起的發燒、類白血病反應特別是兒童的病毒感染及結核相鑒別;急性白血病白細胞減少病例,需與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粒細胞缺乏症等相鑒別;此外,還應與惡性腫瘤的轉移、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熱、中毒、急性溶血等相鑒別。

【治療方法】

1.化學治療分為誘導緩解治療和維持治療,有人主張在誘導緩解治療之後給予原方案鞏固治療和中樞神經係統預防治療。

2.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治療:

(1)靜脈點滴,中間休息21天,如未獲完全緩解可連續治療。

(2)鞏麵治療:獲完全緩解後再以原方案鞏固治療。

3.辨證論治

(1)熱毒入營:高熱出汗,口渴頭痛,神昏煩躁,倦怠,鼻腔、口腔及皮下出血、瘀斑,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數或洪。治宜清營解毒,扶正涼血。方用清營湯加減:丹皮、銀花、大青葉、元參各10g,生地30g,犀角18或水牛角30g(水磨、紫草、鱉甲、赤芍、太子參各15g,青黛、地骨皮、龜板各12g,石裔、仙鶴草各20g,紅花相。

(2)氣虛血瘀:時有低中熱,困倦,胸悶氣短,全身骨骼疼痛或有肝痛,肝脾或淋巴結腫大,麵色萎黃,皮膚瘀斑,時有尿血,便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細澀。治宜活血化瘀,扶正益氣。方用益氣活血湯:人參或西洋參6g(另燉),丹參2相,赤芍、當歸尾各12g,川芎、桃仁各牝,雞血藤、仙鶴草各20g,黃芪、茯苓、太子參各15g、白術10g、甘草3g。

(3)氣血兩虛:麵色蒼白,唇甲淡白無華,頭暈耳鳴,心悸氣短,上肢浮腫或波及全身,皮幹發枯或脫發,自汗盜汗,或有低熱,口幹,四肢不溫,或有出血,倦怠,納差,舌質淡,苔少,脈沉細弱。治宜補益氣血,扶正祛邪。方用八珍湯加減:人參、當歸;枸杞子各10g,黃芪25g,白術、黨參、首烏各15g,茯苓、淫羊藿、黃精、女貞子各12g,五味子、棗仁各9g,紫河車、白花蛇舌草各20g,田三七1.54研衝)。以上方藥,每日1劑,水煎服。中藥

(4)六神丸:每次30粒,每日3次。

(5)青黃散:以青黛與雄黃9:1混合組成青黛散裝入膠囊,每日6~14g,分3次口服,維持量每日3~6g,用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軟組織惡性腫瘤

軟組織惡性腫瘤係指原發於間葉組織、位於骨和內髒器官以外如粘液腺、纖維、脂肪。平滑肌、橫紋肌、間皮、滑膜、血管、淋巴管、結締組織、神經鞘等的惡性腫瘤。軟組織肉瘤約占惡性腫瘤總數的,男女比例約為1:12,發生於15歲以前的軟組織肉瘤主要是橫紋肌肉瘤,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以雙下肢多見。一般屬中醫惡瘡、癭瘤等範疇。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大多為無痛性逐漸增大的腫塊,除非腫塊向周圍組織浸潤或壓迫周圍組織(如筋膜、肌肉、神經等),很少有特異的表現。檢查應明確病灶的局部解剖關係,已經擴展的範圍及病灶的大小,對橫紋肌肉瘤和滑膜肉瘤的患者應注意有無淋巴結腫大。一般腫塊質地較硬,邊界不清,局部淺表靜脈怒張,皮溫較高,晚期患者可見皮膚潰破。

2.動脈造影術:可顯示病灶的血管分布,有助於手術技術的選擇。

(1)胸片:可提示肺部是否有轉移。(2)穿刺細胞學檢查及取材活檢可確定診斷,但軟組織肉瘤的組織學診斷十分困難,常需訓練有素的病理醫師反複塗片,常見的肉瘤為惡性纖維組織瘤、纖維肉瘤和脂肪肉瘤、橫紋肌肉瘤。

3.可並發腫瘤局部壓迫症狀;侵及骨骼導致病理性骨折;遠處轉移可引起相應組織器官的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