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被廣泛切除後,可通過腸壁的增厚,腸腔的擴大,腸絨毛的延長以及絨毛單位長度內的吸收細胞數目及其表麵酶活力的增加而發生適應代償作用。這種適應與飲食中的營養物質、膽汁、腸道肽類激素和胰外分泌的刺激有關。
二、臨床表現
大部分小腸切除所表現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與其他病因所致者相似,其性質、程度,依短腸及殘腸情況,以及機體的代償適應狀態,可表現為不同的症狀組合,並影響其預後。同時,根據臨床規律,又可分為3期:
I期(初期):術後數日至3~4周,以腹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感染為主,糞便量可多達每日5~10L。處理不當,常危及生命。在此階段,常易出現胃酸分泌亢進及鈣、鎂丟失而引起的抽搐等並發症。
Ⅱ期(適應期):術後3~4周至1年,隨逐漸發展的代償適應作用,腹瀉減輕,水電解質丟失減少,一般狀況改善,吸收不良症狀群則成為主要矛盾,症狀有貧血、消瘦、無力。鈣、鎂的吸收不良可加劇肌肉無力和手足抽搐,長期缺鈣和蛋白質吸收不良,可致骨質軟化和骨質疏鬆,維生素K吸收不良可致出血傾向,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等。
Ⅲ期(穩定期):多在術後1~2年進人此期,小腸功能逐漸恢複、穩定,並逐漸耐受一般家庭飲食。
三、並發症
短腸綜合征的並發症主要為全身代謝性改變,如胃酸分泌亢進、膽石及尿石的形成。約50%的病例發生暫時性胃酸分泌亢進,可能與抑製胃酸的腸肽分泌減少有關。尿石常發生於回腸切除病例,因其膽酸及羥基脂肪酸易於進入結腸,非特異性地刺激結腸的通透性,加之脂瀉時鈣皂去掉了食物中大量鈣離子,使食物中草酸以可溶性鈉鹽和鉀鹽存在於結腸,造成腸內章酸鹽吸收增加,尿中草酸鹽濃度也隨之增加而致結石。此外,回腸末端切除後膽酸的腸肝循環被阻斷或小腸內細菌的過度繁殖,使結合膽鹽分解缺乏時,膽汁中膽鹽一卵磷脂一膽固醇膠粒組成比發生改變,使其內膽固醇飽和度增加,溶解能力下降,而形成膽固醇性膽結石。而且可並發腸道菌群失調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四、診斷
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不難作出診斷。但應注意早期並發症的發現。
五、治療
內科治療主要措施為補充營養,延長吸收時間及對症治療。
1.補充營養素I期病人主要采取完全胃腸外營養,應保證足夠的熱量和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可根據每日需要量加上糞、尿、胃腸道造瘺和引流管的丟失量以及連續測定這些丟失液中電解質量和血鉀、鈉、鈣、鎂等值及體重變化來指導補充治療。從第I期起,應在胃腸外營養基礎上,加強腸道營養。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為原則,同時注意各種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的補充。熱量供給至少每日10467kJ,脂肪應限在40g以下。開始進食時,宜少食多餐,間隔最少濁,進食速度要慢。初用低張單糖液,逐漸增加蛋白質、中鏈脂肪酸。亦可間斷給予要素飲食。Ⅱ期飲食逐步向家庭化過度,仍應避免進食過多脂肪。
2. 抑製腸管運動的藥物應用嗎啡、可待因、普魯卡因、阿托品類藥物可減慢食糜在小腸中的運轉速度,減輕腹瀉,但實用價值有限。亦有推薦腹部加壓包紮,據稱可使鋇通過小腸的時間從30min延長至3h。
對症治療腹瀉可用苯乙呱啶,膽鹽性腹瀉則用消膽胺,胰功能不全可選用適當胰酶製劑,高胃酸分泌時可用甲氰咪胍或堿性藥物,有感染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外科治療的目標是增加腸吸收能力,其途徑為擴大吸收麵積、減慢腸道運輸或減少胃分泌。目前試用的手術方法很多,如腸段倒置、結腸間置、人工瓣膜、人工括約肌、腸袢延長、粘膜形成、迷走神經切斷、內髒神經切除、循環腸袢等,但其療效有限,有的尚難肯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觀察。晚近小腸移植已開始試用於臨床,如能成功,將根本改善患者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