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黴素
該藥可損害小腸粘膜,導致絨毛縮短,固有膜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並能沉澱微膠粒中的脂肪酸和膽鹽;可逆性抑製小腸粘膜刷狀緣雙糖酶的活力。因此,口服新黴素可抑製脂肪、氮質、胡蘿卜素、鐵、維生素B12、維生素R、木糖和葡萄糖的吸收,從而導致脂肪瀉、貧血、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口服小劑量新黴素(3g/d),連續104,即可引起輕度可逆性脂肪瀉,停藥1周後可恢複正常。且口服新黴素還影響青黴素和地高辛的吸收。此外,卡那黴素、巴龍黴素和金黴素亦有類似副作用。
二、消膽胺
屬一種陰離子交換樹脂,可結合膽汁酸和其他陰離子,增加這些物質在糞便內排泄。消膽胺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膽汁淤積、高膽固醇血症、回腸病變或回腸切除後的膽汁性腹瀉。長期口服消膽胺可導致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A、D、K吸收不良,從而產生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嚴重的出血,個別患者可發生骨質軟化症。因消膽胺在腸道中可絡合雙香豆素類抗凝藥、強心甙、苯巴比妥、保泰鬆、甲狀腺素、氫氯噻嗪等藥物,妨礙其吸收,合並應用時,應注意用藥的間隔時間。此外,降脂樹脂I號和降脂樹脂I號亦有類似副作用。
三、抗酸藥
抗酸藥是一類弱堿性化合物,能中和胃酸,並可對胃粘膜起到一定保護作用。氫氧化鋁在腸道內不易吸收,鋁離子在腸道內與磷酸鹽結合成不溶解的磷酸鋁由糞中排出,長期服用可導致低磷酸血症、低磷酸尿症、高鈣血症,最終可導致骨質軟化症。三矽酸鎂中和胃酸時產生具有機械保護作用的膠狀二氧化矽,覆蓋在潰瘍表麵。其中含有腸道不吸收的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腹瀉而導致吸收不良。堿性抗酸藥中的多價陽離子,能絡合四環素、金黴素和維生素A,妨礙這些藥物的吸收。
四、抗惡性腫瘤藥
氟脲嘧啶、環磷酰胺、長春堿、長春新堿、秋水仙堿、更生黴素等藥物,具有幹擾細胞核酸和蛋白質合成及抑製小腸粘膜隱窩細胞分裂增殖的作用,從而造成小腸粘膜細胞嚴重損害和吸收不良。每日口服秋水仙堿0.5~1.5mg,不會引起脂肪瀉或維生素吸收不良,如每日服2~4mg就可造成輕度脂肪瀉和維生素B12吸收不良。秋水仙減可抑製小腸粘膜刷狀緣的堿性磷酸酶和雙糖酶的活力,抑製小腸對木糖和胡蘿卜素的吸收。因此,抗惡性腫瘤藥物可導致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和吸收不良。
五、雙胍類
雙胍類口服抗糖尿病藥物降糖靈、二甲雙胍等能引起葡萄糖、木糖、水、鈉、維生素B12、氨基酸和脂肪的吸收不良。光學顯微鏡檢查小腸粘膜無異常,電子顯微鏡示線粒體基質顆粒有改變。此類藥物能降低小腸粘膜上皮的雙糖酶活力,而致雙糖吸收障礙。
六、瀉劑
液體石蠟是一種潤滑性瀉藥,多用於老年人、小孩便秘。長期服用可妨礙脂溶性維生素A、D、K和鈣、磷的吸收,尚可引起蛋白丟失性腸病、木糖及葡萄糖吸收減少,故不宜久服。
七、其他
口服避孕藥偶而可引起葉酸缺乏,可能因該藥抑製小腸粘膜喋呤多穀氨酸水解酶所致。有學者報告對氨基水楊酸可引起脂肪、維生素B12、葉酸、木糖和鐵的吸收不良,且能影響利福平的吸收,該二藥不宜同時服用,應隔8~12h分別服用。
短腸綜合征
短腸綜合征又名大部小腸切除綜合征,是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之一。為小腸廣泛切除(超過5%以上)或大量曠置,致使小腸吸收麵積減少,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障礙,或小腸功能紊亂,食物經腸時間縮短而引起的消化、吸收及營養不良狀態。
一、病因和病理生理
廣泛小腸切除常見於急性小腸扭轉、絞窄性疝、腸係膜上動脈栓塞、腸係膜上靜脈血栓形成、克隆病、腫瘤及外傷等。為治療肥胖和高膽固醇血症而作空回腸吻合術,或誤作胃回腸吻合術者。小腸廣泛切除所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與切除的長度、部位、回盲瓣是否保留、剩餘小腸及機體的代償適應能力等密切相關。小腸功能潛力很大,小量切除不影響其生理功能,一般保留50%的腸段為最低安全度,切除超過50%就會出現吸收不良,75%以上則發生嚴重吸收不良而危及生命。此外,切除部位較之切除長度更為重要,因不同部位對人體所需物質的吸收各有不同,維生素B12和膽鹽主要在回腸末端被吸收;蛋白質、脂肪、糖、葉酸、鐵、鈣及其它營養素則主要在近端小腸吸收,不同部位的切除則發生相應的營養障礙。回盲瓣在保證營養的充分吸收,減少膽汁對結腸的不良刺激,防止結腸內容物包括結腸菌群逆流人回腸方麵具有重要意。切除相同長度的小腸,保留回盲瓣較之切除回盲瓣,其腸內容物的經腸時間延長3倍,類脂及水的丟失僅1/3~1/6。還有研究表明,保留回盲瓣的兒童僅有15cm小腸即能生存,而喪失回盲瓣者至少需要40cm。因此,手術時盡可能保留回盲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