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馬,生於1824年,卒於1895年,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大仲馬的私生子。幼年時,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七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備受他人的奚落和羞辱,這對於一個不滿七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種強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擊。而這種刺激和打擊,直到小仲馬的晚年還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記憶裏。成年後,他痛感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淫靡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這樣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他曾說:“任何文學,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他人作為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其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從1846年至1847年,小仲馬完成了一部以流浪漢的冒險經曆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四個女人和一隻鸚鵡的奇遇》,還出版了詩集《青年罪孽》;但成名作是1848年問世的小說《茶花女》。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盡管上流社會惱怒地批評該書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蕩墮落”、“低級下流”之作,但更多的人們則為其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瑪格麗特的悲慘命運,她的靈魂悲號,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徹肺腑的悔恨,都強烈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

小仲馬一舉成名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小仲馬發電報將《茶花女》演出大獲成功的消息告訴遠在比利時的父親,電報上寫道:“第一天上演時的盛況,足以令人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父親立即回電:“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兒子!”《茶花女》率先把一個混跡於上流社會的風塵妓女納入文學作品描寫的中心,開創了法國文學“落難女郎”係列的先河。該書關注情愛墮落的社會問題的題材,對19世紀後半葉歐洲寫實主義問題小說的產生,寫實性風俗劇的興起,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隨後,小仲馬又寫了20餘部劇作,現實主義傾向更為鮮明。其中比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放蕩的父親》(1859)、《歐勃雷夫人的見解》(1867)、《阿爾豐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馬的劇作大多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或描寫在資產階級淫靡風尚毒害下淪落的女性,或表現金錢勢力對愛情婚姻的破壞,或譴責夫妻之間的不忠,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道德的腐朽性質。作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者之一,其劇作富有現實的生活氣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比較嚴謹,語言通俗流暢。《茶花女》的故事並非全然虛構。當時巴黎有個妓女,名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她從諾曼底鄉下來到巴黎,淪為妓女,後來得了肺病,死時年僅二十三歲。她成了《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耶的原型,那個令人斷腸的愛情故事就是根據她的經曆創作出來的。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出身農民家庭,母親是一位善良勤勞的農村婦女,父親是一位不務正業的巫師,脾氣暴躁,整日打罵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離家出走,給一個有錢人家做幫工,後來又跟著這家主人離開法國到了瑞士。而這時,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尚不滿十歲,但已經到農莊裏幹活了。阿爾豐西娜在十五歲時離開故鄉來到巴黎,先在一些店鋪裏打工,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天姿綽約的她開始涉足巴黎各大舞場,並立即成為公子哥兒競相追逐的對象。她結識了不少男友,做過普通商人的情婦,也同地位顯赫的貴族青年同居。正是靠著這些人的“提攜”,阿爾豐西娜·普萊西進入巴黎的上流社會,成為巴黎社交場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她以自己的容貌和肉體為代價,換來了無比奢華的生活,還把名字改為瑪麗·杜普萊西。瑪麗·杜普萊西不但相貌姣好,而且聰慧過人,談吐不俗,平時酷愛讀書,文學、音樂、繪畫都有所涉獵。難怪一些名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都傾心於她,設法同她交往。在瑪麗·杜普萊西的情人裏麵,就有《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馬。小仲馬在劇院裏初次見到瑪麗,就被她美麗的容貌、高雅的氣質吸引住了。當晚散場後,小仲馬便去登門拜訪瑪麗,見她正在咯血,深表關切,勸她保重身體。瑪麗被他誠摯的關懷之情所感動,對他心生好感,答應和他交往。他們之間有過一段溫馨纏綿的快樂時光,然而小仲馬對她的感情是相當複雜的,其中有同情、愛戀,但也有嫉妒的心理,他不能容忍瑪麗再同其他男友來往,當然這在瑪麗看來是不可能的。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馬更加富有的男人,來維持自己優裕舒適的生活。這令小仲馬十分惱火,最後隻有痛苦地分手。分手不久,瑪麗便撒手人寰,當時小仲馬正在外地,回來時已是天各一方了。小仲馬滿腔的悲哀和愧疚無處訴說,隻能付諸筆端,給後世的讀者留下一段哀怨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