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主人公瑪格麗特也像她的原型一樣,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然而,瑪格麗特和瑪麗·杜普萊西還是有區別的,瑪麗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確確是個墮落的女人。但瑪格麗特卻不同,她顯得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淪落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渴望真正的愛情,而當這種希望破滅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她被阿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愈合,決心和風塵生涯一刀兩斷,變賣所有的財產,還清債務,和阿芒一起過簡樸的家庭生活。不料阿芒虛偽、自私的父親聞訊趕來,橫加阻撓,逼著瑪格麗特與阿芒斷絕往來,粉碎了她的美夢。阿芒不明真相,以為瑪格麗特愛慕虛榮變了心,對她萬般羞辱。於是瑪格麗特心力交瘁,在冤屈和疾病的折磨下,飲恨黃泉。

《茶花女》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真摯的愛情。瑪格麗特甘願犧牲自己向往已久的奢華生活,處處替情人著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錢,寧願賣掉自己的馬車、首飾、披肩,也不願情人去借債。在情人父親的逼迫下,她忍痛犧牲自己的愛情。阿芒對瑪格麗特一見傾心,心裏頭隻有情人的倩影,為了情人,就是負債累累也在所不惜。他強烈的嫉妒心也是愛之彌深的表現,情人死後埋入地下,他仍然要將她挖出來,見上最後一麵。這樣的愛情怎不令人撕心裂肺。瑪格麗特尤其看中阿芒真摯的同情心,當自己咯血時,對方所表現出的關懷令她大為感動。阿芒愛她是為了她,不是為了自己,而別人愛她從來隻是為了自己。這樣的愛情描寫讀來真實可信。

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說的靈魂,小仲馬通過阿芒來複述瑪格麗特的遭遇,借情人的耳朵、眼睛和所思所想來反映瑪格麗特當時的心境,最後又以她的日記說明真相,深刻地反映一個妓女在臨死前的內心獨白。瑪格麗特在書中被刻畫得相當豐滿,仿佛是活生生的人物,並且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一方麵,小仲馬並不忌諱她身上的妓女習性:縱情聲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晝夜地沉湎於飲酒、跳舞、看戲和男歡女愛的逸樂中,過著豪華、放蕩的生活。另一方麵,小仲馬認為瑪格麗特的自暴自棄是“一種忘卻現實的需要”,她尋歡作樂的目的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離開這痛苦的人生。但她對社會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歡戲弄初次見麵的人,因為這些人不把她當人看,在他們眼裏,她隻是物,是他們獵豔的對象。阿芒認為瑪格麗特身上有著某些單純的東西,她雖然過著放縱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純真、聖潔。瑪格麗特給讀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應該就是她為了贖罪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她的純潔而高尚的心靈。可以說她雖然是一個步入紅塵的女人,但內心是純情透明的。她同生活的矛盾,同生活格格不入的內在情感,導致她身體虛弱,最終死於重病。她為贖罪所付出的代價是一般凡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失去情人的悲涼,情人誤解的失意,以及生命的結束,這些就是她為洗禮所付出的。典型形象在入木三分的刻畫中被創造出來。

阿芒·杜瓦的形象也寫得相當真實、生動。阿芒·杜瓦和亞曆山大·仲馬的第一個法文字母是相同的,作者似乎要表明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經曆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某些區別。杜瓦喜歡到風月場所獵豔,愛衝動、豪爽、嫉妒、易怒的性格和小仲馬很相像。小仲馬原本是一個在貧困屈辱的環境中長大的淳樸少年,但回到父親身邊之後,他的生活卻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受到這個人欲橫流的社會的影響,特別是他父親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為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樹立了一種最現實的“榜樣”。他終於學壞了,也開始追逐聲色犬馬的荒唐生活。然而小仲馬畢竟與母親曾相依為命地度過七年的艱難歲月,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生活放蕩,但良知尚未完全泯滅。有了自己的經曆作摹本,小仲馬把一個涉世未深的熱血青年寫得活靈活現。阿芒多愁善感,愛流眼淚,瑪格麗特去世後,他大受打擊,悲痛欲絕,以至於病倒,這與瑪格麗特死前的大膽自我解剖形成鮮明的對照,顯得未免可笑,但卻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