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行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循環往複以至無窮,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隻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好的主意是從實踐中得來的,但不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再好的主意也是一句空話。主意是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目的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現在,在我們一些同誌中存在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能想點子就是有能力。點子和能力是有區別的,點子隻是能力的一個方麵,而不是全部,它們之間不能劃等號。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不僅僅包括完成活動的設計能力,還包括完成活動的具體方式、途徑,以及完成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光能想,不能做,還不是很有能力的幹部。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好點子能給我們帶來良好的工作效益,“餿主意”往往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負作用,如果我們隻想不做,今天一個新思想,明天一個新辦法,後天一個新打算,到頭來,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整個事業。總想靠“點子效應”來推動工作、解決問題是行不通的,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的。
由於認識上的原因,就必然在工作作風上出現形式主義的弊端,文件多、會議多、活動多的“三多”現象嚴重,會上、車上、席上的“三上”幹部增多。這不僅影響到領導者的作風,而且影響到整個領導機關的作風,使得有的同誌為了迎合領導的意圖、愛好,成天挖空心思去寫文章、寫講話,成了生產文章、報告、材料的“專業戶”。不落實還與我們領導者的主意、辦法的可操作性和抓工作的方法有關。前麵已經說過,我們這個層次的領導,特別是縣級領導,在出主意時一定要注意主意、辦法的可操作性,因為我們的下級都是基層的幹部,這些幹部成天與實際工作打交道,他們渴求的是具體的、實打實的辦法,而不是抽象的理論。我們要善於把自己的思想、主意具體化、實效化。在抓落實時,要分清主次,分清輕重緩急,如果什麼事都管,結果什麼事都不可能管好。當然,工作不落實還涉及到幹部的選拔和使用,也就是說,讓一些會講漂亮話,會做官樣文章,會出花花點子的人進入了領導班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好幹部的選拔、使用關,重用那些能真幹、苦幹、實幹、幹出實績來的幹部。
履行職責的主要途徑
出主意、用幹部、抓落實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一個領導幹部要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首先就要加強政治學習。列寧曾經說過:“問題隻在於(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也隻能在於):一個階級如果不從政治上正確地看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產任務”。善於從政治上觀察、研究和處理問題,是一個領導幹部必備的政治素質。而要提高這個政治素質,就必須學習。學習的問題既是一個老問題,又是一個新問題。因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特別是進入高科技時代,這種變化發展就更快。要清楚地看到,一個人的直接經驗是有限的,宇宙這麼大,不能事事靠自己去做,所以,要向書本學習,向別人學習。實踐是學習,讀書也是學習。間接的經驗也能成為自己的直接經驗,也能幫助我們認識世界。因為這種經驗是別人實踐、認識的結果,同樣具有真理性。知識是靠學習獲得的。有知識才能提高我們的能力,能力的大小是與知識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的。學習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放鬆。
學習的內容很多,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一個重要的方麵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我覺得,作為地縣領導幹部,應當正視自己履行職責與理論功底之間的反差。前麵談及的一些問題和不足,都與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有關。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的提高不是隨職位的提高而提高的,而是靠我們不斷地加強學習。我們有的同誌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是稱職的,但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之後,就感到吃力和苦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不太厚實,與自己肩負的領導工作不相適應,因此學習馬列主義是我們共產黨的幹部的終身課題。江澤民同誌指出:“鑒於世界和中國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鑒於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擔負著重大責任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和探討當代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作為一項緊迫任務提到全黨麵前。”當然,我們在加強馬列主義學習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經濟工作以及科學技術等方麵的學習。不懂經濟,不懂科技,不懂管理的領導是無法抓好經濟工作的,這樣的領導勢必為時代所淘汰。
其次,要加強調查研究。一個領導要能出好主意,用好幹部,抓好落實,就必須深入實際了解實情。要了解實情,就要加強調查研究。焦裕祿說,吃別人吃過的饃沒味。這句話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領導者親自搞調查研究。當然,領導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去調查研究,隻能是抓主要的,帶全局性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找到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提出了如何加強調查研究的問題。尊重我們所調查的客觀實際這是前提。但現在在調查研究中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隻調查不研究,或者說,隻注重調查不注重研究。研究不是什麼玄乎的高不可攀的事情,無非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要開動腦筋,多想一想,對調查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中找出帶規律性的東西,找出經驗教訓來。研究和調查不是分離的,而是聯係在一起的;不完全是在調查之後再進行,而是在調查過程中,邊調查、邊醞釀,逐步形成的。調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調查。目前,在我們的經濟工作中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要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就需要我們對這些困難和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找到解決困難和問題的辦法。我曾經到益陽縣的啤酒廠去聽過那裏的廠長的彙報,他對如何提高他們廠的效益就作過很好的調查研究,他不但研究了同類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而且分析了本廠開拓、占領市場的可能性;同時,還分析研究了本廠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節省開支的條件和辦法。一項項地測算,一項項地分析,他們的研究既是具體的,又是整體的,充分運用了比較和綜合的方法。在調查研究中不注重研究的問題的存在,是與我們一些同誌的思想認識和工作作風以及調查研究的能力有關。有的同誌認為抓工作隻要看文件、聽彙報就能了解情況,搞不搞調查研究關係不大,憑老經驗就可以解決問題,把調查研究的工作交給下級去進行,有布置,沒有檢查。有的同誌怕下去搞調查研究會遇到種種不好解決的難題和尖銳的矛盾,他們的態度是能不下去就盡可能不下去,即使下去了,也不過是“蜻蜒點水”、“走馬觀花”。有的同誌搞調查研究事前不作準備,沒有計劃,看到什麼算什麼,抓到什麼是什麼,抓不住問題的實質,抓不到規律性的東西,力氣花了,得來的東西全是一堆“狗肉賬”。調查研究是一門學問,是領導者的一項基本功。隻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才能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有效的改進。
第三,加強道德鍛煉。一個領導其水平的高低,應該是他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的綜合顯現。領導的形象如何,領導的水平如何,都與領導者本身的道德修養有關。一個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他的言行、舉止都將是十分得體的。領導的道德修養也是一種理智的自覺的活動,需要用科學的世界觀作指導,也需要提倡“吾日三省吾身”,但不是閉門思過,而必須在複雜的社會實踐中去鍛煉。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代詩人陸遊的名句雖然談的是文學創作,但道德也隻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在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的各種關係中,才能逐步鍛煉區分善惡,辯別美醜,從而糾正各種錯誤思想和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當然,這種鍛煉應該是長期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隻有這樣,我們的領導才能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能不斷地養成集體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才能在實踐的階梯上,使自己的道德品行不斷地上升到新的境界。在加強道德鍛煉問題上,作為一個領導,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要向群眾學習,從群眾身上吸取良好的道德營養。因為勞動群眾的道德品質是高尚的。他們愛憎分明,勤勞務實,艱苦樸素,不計名利;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總是默默地奉獻著。如此等等,作為一個領導者是必須具備的起碼的品德。要知道,領導的內涵本身就是相對群眾而言的。領導決不能自視高明,而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一個領導嚴重脫離群眾,與群眾格格不入,那這個領導也是無法領導群眾的。
為了使我們的領導有施展才華的環境和可能,作為上級領導部門應該為他們提供一切可能或者說機遇。不然的話,一個人才能再大,也可能被忽視。為了這,我以為,在幹部工作中引入競爭機製是十分重要的。這句話很“時髦”,但不是一句新鮮話,要提高領導工作的效率,仍然需要強調這一點。引入競爭機製與進行商品交換不同,競爭是相互間的比賽,是促使奮發向上的一種手段。商品交換是以物易物的經濟行為。競爭機製可以引入我們的政治生活,而商品交換是決不能引入我們的政治生活的。現在“大鍋飯”在幹部問題上仍然存在。幹得多的,意見反而多,少幹的、不幹的反而意見少,這是一種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有的領導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聽到群眾對幹部的不正常議論,不加分析,不辯別真偽,瞎批評、亂指責,嚴重地傷害了幹部的積極性。我們要下決心改變這種狀況,樹立一種不幹就是過的社會風氣,堅持獎優罰劣。今後,要按照“四化”要求,根據黨章和“準則”,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一套比較完整的、實事求是的、切實可行的幹部考績和提拔、使用幹部的製度,使那些政治上可靠、事業心強、責任感強,想幹、能幹、肯幹、幹有成效的領導的勞動價值得以實現,得到社會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