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它僅僅是一個島嶼,但它又是一個國家。如果在世界地圖上找,你找不到它;如果在歐洲地圖上找,你也僅僅能找到它特意標出的國名而依然找不見它國土的模樣。316平方公裏,42萬人口……即使隻看地中海,它也屬於很小的一塊地方,頂在它上麵的意大利西西裏島顯然比它大出上百倍,就連左下方的突尼斯傑爾巴島也可以跟它比胳膊。
馬耳他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它在強大的歐洲與廣袤的非洲之間能夠存在的事實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更何況它還有一個“地中海心髒”的別名。這顆“心髒”在此次中國利比亞大撤離中,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其非凡的魅力,它的每一次激情跳動都令13億中國人感動。
“作為總理,我唯一不能做主的就是天氣,其餘的我們將全力以赴。”當中國政府有求於這個國家時,他們的總理如此真誠和傾情地說了這樣的話。這是真正的朋友的話,體現了一顆對中國人民充滿感情的心,也是中馬友誼的見證……
“我想說的是,此次撤僑中,我駐馬耳他使館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小牛拉大犁’的偉業。如果說,馬耳他是個微型小國,我們駐馬耳他使館則是微型使館。在我們最忙、最緊張的時候想找人幫忙很困難,找不到合適的人,因為在馬耳他的華人少,中資公司僅有一家,也就一二十人。我們共接待了三艘郵輪上的五六千同胞。當時碰到兩大困難:一是馬耳他是旅遊勝地,常年都有遊客,我們找不到一整家酒店安排我們的同胞住宿,都是零散安排在各個酒店,這樣工作量就增加了數倍;二是有兩艘船上的人不能上岸,他們隻能留在船上等待直接上飛機。”張克遠大使介紹說。
“但是我們一點沒有感覺在馬耳他的日子枯燥乏味,相反我們天天享受著海上豪華旅店的待遇,有熱水澡洗,有可口的中式飯菜吃,還能打麻將撲克……”中建公司的一位工人至今仍保留著使館給他們的一副麻將牌。
寫到此處,我正好上網想查個數據,卻無意間看到新華社記者2011年2月28日寫的一篇題為《大恩不言謝,轉身做貢獻》的短文。文章說:
記者27日在馬耳他碼頭上采訪,見到撤僑船上一位待命誌願者——中建八局第七項目部員工袁琢成。問他為什麼當誌願者時,小夥子說:“使館同誌是我的救命恩人,所以願意幫他們做點事。”
袁琢成向記者說起他“這輩子無法忘記”的一天。2月24日,當天也是這艘郵輪參與撤僑,在利比亞班加西港撤僑時,郵輪已經滿載,船下還有一百多名中國人沒登船。由於船上缺乏足夠的救生設施,根據海事法規定,船長不同意繼續上人,而袁琢成就是這一百多人中的一員。“當時我已經踏上吊橋的台階,準備上船了。外籍海員突然對我們喊道:‘Stop!Stop!’當時我傻了,徹底傻了!”袁琢成回憶道。
過了一會兒,他才繼續說起當天的登船經曆:“當日早上9點鍾我們趕到中建八局的集合點,然後撤到海灘,走到船位,開始排隊……到登船時已經是晚上6點半了,沒想到遇到一個‘Stop’!當時心情已經不能用‘涼了’或者‘崩潰’來形容,我至今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來描述當時的心情。那時一會兒下雨,一會兒刮風,一會兒太陽出來,衣服幹幹濕濕不知多少回,但這都無所謂,腳站得發疼發麻也無所謂,我們隻想登船回家,就這個心願!後來我們見年輕的李昊外交官擋住艙門,死死不讓外籍海員關門,另一邊一位老外交官劉美參讚在拚命打電話協調,最後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們總算得以上船。”
“折騰兩個多小時,你不知道我們後來多麼感激李昊和劉參讚他們!沒有他們,我們或許就死在班加西了。”袁琢成說到此處已經有些哽咽,“那兩個多小時裏,我們一次次聽著劉美和李昊站在雨中,用沙啞的嗓子,聲嘶力竭地一遍遍對我們說:‘同胞們你們放心,要相信政府,相信我們不會留下任何一個人的!絕對不會!’聽了他們的話,雖然我們還沒有上船,但心裏確實踏實了。後來一夜,海路上也是十分顛簸,可劉參讚和李昊同誌對我們關心備至,我們一點也沒有吃苦,美美地睡了一覺。這不,現在到了碼頭,使館沒有人手,我報名當臨時誌願者,想盡一份力量為大家服務,以報答中國外交官的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