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聽了楊先生的一番感慨,馬上表態說,你先出一筆經費,我來接招!他自願披掛上陣操持此事。
初聽此言,楊欽歡還以為是玩笑或應景,當看出程賢章是發自內心時,這倒讓楊先生又高興又於心不忍了,須知,程賢章馬上就是80歲的人了,身體又欠佳,怎敢勞動他擔此重任?
很快,程賢章拿出了方案。這方案中開列的一大串作家名字,也著實嚇了楊欽歡一跳,諸如陳世旭、鄧剛、何建明、張煒、蔣子龍、陳桂棣、程樹榛、關仁山、劉兆林、焦祖堯、阿成、葉兆言、趙麗宏、繆俊傑、葉延濱、譚談、彭見明、何申、李存葆、楊克、商震、沈仁康……這可都是活躍在當今文壇上的重量級作家呀!他們都有繁重的創作任務,能夠分心為治水史出力嗎?有這個興趣嗎?
當過廣東文學院長的程賢章顯得胸有成竹,他敢拍胸脯說“招之即來”,他真的做到了,其中的緣由,固然源自作家們對這設想的趨同感,也與程賢章這位老大哥的號召力有關。
肯吃苦,這是程賢章讓人敬重的一點。他不顧高齡體弱,帶幾個助手到大江大河去實地考察,連震區映秀鎮也沒有漏掉,更不要說都江堰、靈渠了。他從黃河口三角洲到新疆的坎兒井,從東北大平原上的黑龍江、鬆花江到上海黃浦江、蘇州河,直至錢塘江……
他艱苦跋涉去尋訪大江大川,同時看望那些應他之邀開始撰寫水利史各章節的作家們,以盡組織者和朋友之誼。
我深受感動的是,在11月份哈氣成冰的寒冬季節,他帶助手們來到東北,先後拜訪了張笑天、阿成、劉兆林、鄧剛等人,目的不為督促大家的寫作進度,隻為表達他的一片心意,那是酷寒中送去的溫暖!
楊欽歡和程賢章的心血沒有白費,洋洋200多萬言的《中國治水史詩》終於麵世了,不妨看一看標題吧,從《大禹治水》、《都江堰散記》、《隋煬帝與大運河》、到《中國幻夢——黃河清》、《百年夢想,中國幾代偉人與三峽工程》……林林總總,卻藝術地概括和再現了人類戰勝水害、變害為利的改造大自然的文明進程。
這本書好在它不是空洞的說教,不單靠羅列枯燥的數字,而是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古今治水英雄。所以說,這是鮮活的治水史,是給人以衝擊力的文學之史。
自從北魏酈道元編纂《水經注》後,迄今為止,再沒有一部完整的水利大典問世,這部水利史集合了56位知名作家集體打造,也是空前的壯舉,是一項填補空白之作。
中國是個缺水又水災頻發的國家,曆來的當政者得不得民心,首看水利。所以說善治水者可令天下穩固,是毫不誇張的。水利興則五穀豐,天下富。這是關係民之生存、國之根基的大事。
建國以來,我們的政府也一直在治水上下工夫。中國氣候受季候風影響,旱澇無常,大水泛濫則使良田一片汪洋,旱則赤地千裏,顆粒無收。這對以農為本的古老中國來說,如不治水,將動搖民族根基、動搖國本,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捧著兩本沉甸甸的大書,心裏很有感觸,我在人民大會堂發言時就說過這樣的話,這項不亞於任何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的圖書工程,其實應由國家注資來完成,不管是隔代修史還是當代立傳,舉一國之力總會少些缺憾。
應當說,作家雖然在水利專業知識上有缺失,可他們有熱情、有認同感,有同老百姓血脈相連的感情,又不乏藝術想象的翅膀,不經意間能把人帶進一個五彩繽紛的水世界,使原本枯燥的水利史,顯現出無法抗拒的魅力,戴上史與詩的桂冠。我深知他們創作的繁忙,可一經召喚,竟應者雲集,紛紛放下手裏的工作,或采訪,或重走大川大河,到如今,汗水凝固成這部洋洋大觀的治水史詩。應當說這是澤被後人、功德無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