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1)(2 / 3)

再現華夏民族治水的英雄史是我心裏埋藏多年的一個大願。

在我們這個以農為本卻又水患經年的東方古國,“治國必先治水”是曆代主政者的共識。

中國氣候受季候風影響,降水時空分布極度不平衡,因此極易罹遇水患:旱則赤地千裏,河流幹涸;澇則洪水泛濫,一片汪洋。新中國成立的前100年,長江和黃河水係走向格局巨變,衰落的中國正處於國力的最低穀,昏庸腐敗的統治者對治水無心無力,客觀上加劇了水患的頻率和災害程度。中國自古以農為本,水患之殤對農林經濟的嚴重破壞,從根本上動搖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基礎。

1950年,中央防汛總指揮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前身)成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專門成立“防洪抗旱總指揮部”的國家,從成立至今,該部的總指揮大多由時任國家副總理擔任。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的曆史首先就是一部治水史。自《史記》以後的各朝代正史,都有“水利”專篇,這是西方國家史書中不能想象的。沒有哪一個民族生活的地域麵臨著中國這樣頻繁的幹旱和洪澇災害,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000多年間,共發生較大的洪澇災害1000餘次;沒有哪個國家的江河像中國的大江大河這般凶猛,自漢朝到清代的2100年間,長江洪水平均不到10年就有一次大的泛濫,幾條大江大河的水災,直接危及大半個中國,尤其是中國最發達、最富饒、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水利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我國曆代都重視水利建設。善治國者,必重水利。曆代興衰同水的漲落息息相關。“治國必先治水”,這是先人留下的遺訓。抗洪治水具有經常的性質和巨大的規模,成為一種典型的集體行動和公共決策,它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直接關係到曆代政權的穩定,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也是盛世明君的樂事善舉。曆朝曆代的當權者都把“治水”當做嚴重的政治問題對待,凡有作為有進取心的帝王都直接領導和參與治水。水利曾為中華古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和享譽世界的四大科技發明一樣,建於公元前3世紀的都江堰,被譽為世界水利史的奇跡;總長1000多公裏的京杭大運河,曾長時間在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方麵發揮重要的作用。正是依靠水土資源的不斷開發,中華民族才得以持續發展。

在數千年艱苦卓絕的治水實踐中,中國人經過了極其艱辛的探索,既有過違背自然規律、遭到大自然無情懲罰的深刻教訓,也積累了尊重自然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功經驗。實踐證明,隻有尊重自然規律,不斷提高認識自然、把握規律的能力,正確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的關係,在防止水對人類傷害的同時防止人類對水的傷害,在滿足人類合理用水需求的同時滿足維護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才能促進人與水、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水利科學技術一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關水利的曆史文獻汗牛充棟。近代以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總結水利曆史經驗的工作逐步展開,並形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的一個邊緣學科。這個學科在我國水利建設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人民在數千年的治水史中,經曆了無數的驚濤駭浪,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創造了無數的英雄業績,產生了無數的傑出人物。我們今天要編《中國治水史詩》,就是要表明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表現人民群眾與水相融、與水奮鬥的光輝形象,把握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大局,憑借翔實可靠的資料,運用生動精彩的筆觸,在曆史與現實的敘述中,以高昂的激情描繪中華民族治水的理想追求和中國人民為治水而奮戰的精神世界,描繪水利大發展的時代人水和諧、科學發展的美好藍圖。

人們對自己國家曆史的深入理解,將會促進對於個人與國家、民族之間的關係認識的升華,從而大大增強人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中國治水史詩》想要完成的是中國水利史一項基礎性建設,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水利史方麵的重要專著,為總結經驗,避免失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提供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中國治水史詩,既是我們中國人從事水利活動軌跡的記載、感情的抒發、思想的積澱,又是我們社會發展進步寶貴的精神動力資源。縱觀全國的大江大河,盡覽各地的水利設施,水利人創下了巍巍業績,樹起了座座豐碑。在國家有效開展水利建設,使水利真正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的同時,認真汲取傳統治水文化曆史積澱的精華和養分,積極弘揚中國治水文化,展示水的品格、水的風骨、水的魂魄,謳歌水利事業的豐功偉績和水利英雄人物的傑出貢獻,展示中華民族曆代水利人的崇高理想,描繪他們的感人形象,為再現華夏民族治水史譜寫一部壯麗的英雄史詩,培養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素質,借鑒治水文化的曆史經驗,挖掘治水文化中人民群眾的曆史智慧,對於民族進步、社會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