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5”新疆暴亂尚未平息之際,程賢章不顧個人安危帶著助手,飛往烏魯木齊。“大暑”第二天,程老就穿越了戈壁灘,闖了火焰山,考察了水利工程坎兒井,感受了維吾爾同胞的熱情。麵對坎兒井,他感歎“坎兒井長流的雪水使荒漠的大沙漠出現了綠洲,出現了盛產瓜果的沙漠江南。所有朝廷任命和流放到新疆的官吏,例如林則徐、左宗棠都對修建坎兒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程賢章帶領考察小分隊,走訪了濟寧段古運河、黃河入海口、錢塘江、京杭大運河、黃浦江、鴨綠江、鬆花江、渭河等多處治水工程,記錄下其所見所想,並以實際行動不斷感染著其他作家加入寫作隊伍。
名家加盟
程賢章在考察期間,忘記了高齡和身體狀況,帶著一顆年輕而熾熱的心,不畏嚴寒酷暑奔走於全國各地。每到一個地方,程老都不忘與他的作家朋友們通電話,還經常登門拜訪,他的行動讓作家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程賢章極其富有親和力和凝聚力,許多名作家一聽到程老主持編寫《中國治水史詩》的消息,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積極參與此書的創作,在文壇掀起了寫治水史的熱潮。比如,程老的山東之行,與山東作協主席張煒碰麵時,張煒就表示,“就憑老兄來到山東、我們在濟南見麵這一點,我工作再忙,也應該寫一篇”。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中國治水史詩》的作者隊伍就這樣一天天壯大起來,以至於形成最終罕見的明星作家大集合。
在中國作協領導的親切關懷、作家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執筆作家的鼎力加盟、該書主編程賢章、何建明以及責編賀平的共同努力下,原計劃耗時三年出版的《中國治水史詩》,將於近期提前麵世。另外,責編特別提示,由於該書屬文學作品,作者均為作家非水利方麵專家,如存在個別水利專業知識層麵的問題請水利專家和讀者們包容。
自古至今,炎黃子孫與水的關係是一個“敬畏、利用、征服、傷害、和諧”的過程,“治水”在曆代都是一項難題。參與撰寫的作家們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精彩的文字向讀者展現了中國曆史上曆代名君、名臣、名人功在千秋的治水偉業。該書的一大亮點是既有生動的治水故事,又有詳細的水利工程的介紹,值得一提的是書中還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文字優美,值得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