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搜自光明日報和文化中國—中國網
《中國治水史詩》:用文學表述中國治水的曆史
責任編輯:雨悅
編者按
《中國治水史詩》全書分為黃淮、長江、珠江、海河、鬆遼、西部、東南等七個篇部卷,記述了中國所有大的江河水係和部分地方水域治水曆史,以及都江堰、靈渠、坎兒井和三峽工程等古今著名的水利工程。該書主編之一程賢章身體力行到全國各地實地考察。他帶領幾名助手,考察新疆“火焰山”,坎兒井,走訪濟寧段古運河、黃河入海口、錢塘江、京杭大運河、黃浦江、鴨綠江、鬆花江、渭河等多處治水工程,記錄下其所見所想。
該書彙集了李存葆、何建明、蔣子龍、譚談、張煒、葉延濱等近百位知名作家的治水作品。以別開生麵的人文景觀和美麗飄逸的文采,表現中國曆史上曆代名君、名臣、名人功在千秋的治水偉業,使得《中國治水史詩》具有完整、理想的史學價值。
這是一部大書。上下兩部的容量,240萬字的篇幅,幾千年曆史的實錄,廣闊的中華大地的覆蓋,都使它具有大書的規模。
這是一本在出版和寫作兩方麵都獲得成功的大書,這樣的成功,使它具有了大書的品格。
《中國治水史詩》的出版過程,就其內質來說,它是一次由出版業主動地種植文化的行為。
開展這項工程,出版者首先認定了一個具有思想性的創意——中國治水史。這個創意,思緒延綿千年,視野擴展萬裏,它的厚重,足以讓人動出版之心。
創意隻是一張線條簡略的藍圖。組織堅實的大規模的寫作隊伍,是這項“種文化”的出版工程最可寶貴的經驗。對寫作者本土化的選擇,對寫作隊伍中領軍人物的確定落實,彰顯了這個出版工程的實施者們的智慧,更顯示了他們清晰的經營思想。正是這個程序的紮實和縝密,鋪就了這部書走向成功的關鍵性的一步。
但這僅是《中國治水史詩》出版成功的一個方麵。如果把這部書的出版,置於“文化自覺”的平台上來考量,我們還能發現更加深遠的意義。
“文化自覺”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它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窮自己一生學識經驗提出的一個科學的文化觀,“文化自覺”一經提出,受到各界學人的響應。它的前瞻性,更使它在當前和未來的時日裏,具備了文化引導的作用。“文化自覺”提出的背景,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前提下,世界各民族及國家之間的文化,所麵臨的不可避免的碰撞、交流、彙通和融合,所以,“文化自覺”是未來世界大同的前奏中的一個樂章。略去“文化自覺”的許多廣博深厚的內容不說,擇其要點,是對本土文化的自知,即:我們應當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曆史,它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它的優長短缺,它的發展趨勢,以取得與世界文化對話的資格與資源。
《中國治水史詩》,以其所涉時間的悠長、空間的廣大,沿治水史的線絡,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無疑,它是大文化的積澱。這正是我們民族向人類文化融彙所交出的一個可經世流傳的文本。從這一點看,《中國治水史詩》的創造者們,又是“文化自覺”的先行者,其成功的意義,可謂高而深遠。
再值得一說的是這部書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功——它是多種社會學科的成功的文學表述。
治水,無疑是社會學的大選題。水與社會的曆史和現狀,水利開發沿革,人與水形成的社會經濟狀況等,都是社會學家的研究專題。由於時間的延續,這些專題可擴及到曆史學。
文學介入其他社會科學的範圍,會使自身擴展視野,增深內涵。而文學的表述,又會為其他學科插上翅膀,送其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