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課 智慧:成功人生的必備法寶(1 / 3)

哲學家第歐根尼說:“要把智慧作為你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備品,因為它比任何其他財產都靠得住。”智慧如此重要,究竟什麼才是智慧,或者說有智慧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智慧不是單純的智力問題,它包括很多方麵,諸如修身養性的心態、為人處世的方式、創造財富的經驗、追求成功的精神等。

1.智慧就是力量

智慧最大的魅力在於它可以使弱者強大,或者說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曹操的“攜天子以令諸侯”是一種智慧,諸葛亮在大敵臨頭還“悠閑坐於城頭彈琴”是一種智慧,張良的“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是一種智慧……這些更是一種力量,一種利器,它能震懾一切困境。

處變不驚、從容淡定的人,給人以自信的訊息,而這種訊息既能鼓舞士氣,又能威懾敵人。無論你的敵人是什麼,都會在你的鎮定中落荒而逃。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具備這種素質,尤其是對於領導者而言,鎮定從容可以增強自己的自信,更能穩定手下人的心。

三國時的諸葛亮是個有大智慧的人物,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神機妙算。馬謖失守街亭以後,諸葛亮一時很難布兵,情急之下,他調集大隊人馬,準備暫時先退回漢中,然後再做長遠的打算。接著他把僅剩的五千兵馬派到西城去搬運糧草,誰知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司馬懿統率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當時諸葛亮一方的城中所剩兵馬還不足三千,用三千去對抗十五萬大軍,簡直就是以卵擊石。大家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全都大驚失色。

麵對著城外的十五萬大軍,麵對著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諸葛亮十分清楚,要是在這個時候棄城逃跑的話,肯定會把真實情況暴露給對方,那麼將隻有死路一條。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諸葛亮決定利用司馬懿向來多疑的性格,以假充真,以無代有,虛實結合,使其不戰而退。在這種情況下,這場戰爭已經不是士兵之間的拚殺了,而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鬥智鬥勇,以及膽識和氣魄的較量。諸葛亮認定隻要能使司馬懿起疑心,這場戰爭就可以取勝了。於是,他神態自若地傳令各軍士:“放倒城中所有的戰旗,所有士兵都必須堅守城池,若是有人擅自出入和高聲喧嘩,定斬不赦!”同時還命人打開四麵的城門,每一個城門處都派二十個士兵假扮成老百姓的樣子,鎮靜地灑水掃街,裝作若無其事。

一切安排妥當以後,諸葛亮頭戴方巾,身披鶴氅,帶著兩名小童,持琴登城了。然後他一邊飲酒,一邊撫琴,表現出一副十分安然悠閑的樣子。其實他自己很明白,憑著他對司馬懿的了解以及之前的幾次較量,他知道自己給司馬懿留下的印象是行事向來謹慎,從來不肯冒險,現在則正好能利用他的這種印象,來個死裏逃生。

魏軍的先鋒部隊首先到了城外,他們聽到如此悠揚的琴聲,看著諸葛亮鎮定自若的神情還有城中井然有序的情況,感到非常困惑。由於他們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也就不敢貿然闖進去,隻好派人策馬加鞭回去向司馬懿報告。

悠揚的琴聲裏聽不出一絲的慌亂,諸葛亮堅信自己能贏得這場戰爭,而明快的琴律則像是在諷刺,又好像是在向司馬懿挑釁。很長時間過去了,十五萬大軍在城外竟然不敢越雷池半步,最後全部退走了。

看見魏軍退去,諸葛亮撫須一聲長笑,這個結果是在他意料之中的,而城中眾軍士見這千鈞一發的危險頃刻間化為烏有了,都感覺又驚又喜!諸葛亮笑著告訴驚魂不定的士兵們說:“司馬懿知道我一向都很謹慎,不會輕易去冒險,今天他看我這樣鎮定地坐在城中,所以不戰而退了。”這是一個疑兵之計,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使用,如果隨意使用這個計策,一旦讓對手看出破綻的話,肯定會敗得一塌糊塗。一個真正的好首領,不管情況有多麼危急,都可以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把風險化解掉。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設了伏兵。他料到司馬懿會退兵,而且勢必要選擇小路走,於是便命關興、張苞兩位將領在武功山設下埋伏。果然不出所料,司馬懿真的率領著軍隊沿著小路撤退,當退到武功山的時候,遭遇了張苞的伏兵。之前所施的空城計已經使司馬懿心裏充滿了疑問,在這裏又遇到張苞,他更加確信諸葛亮早已打好了埋伏,於是對諸葛亮的計策深信不疑,所以這時候他隻盼著能殺出一條生路,而不敢戀戰。正在這時,關興又帶著一隊人馬從左邊殺了出來,這更使魏軍成了驚弓之鳥,一刻也不敢多停,把糧草輜重都丟棄了,然後沿路朝山後逃去。

這場戰爭,諸葛亮給對手來了一個猝不及防,他僅僅用了三千人馬就把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擊退了,與赤壁之戰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諸葛亮在栽培薑維的時候還特別囑咐他: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統帥,首先一定要做一個從容應變的人,隻有臨危不亂,方能從容地麵對一切。

成功課堂

一部戰爭史其實就是參戰雙方鬥智鬥勇的曆史。會運用智慧的人,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你想讓弱者變強大,讓單調變豐富,讓石頭變成金子,讓僵硬變得靈活,讓絕境變為通途,那就運用你的智慧吧,它有無往而不勝的力量。

2.凡事要用智慧

那些看起來無所不能的人,其實並非他們自身樣樣精通,而是他們善於借助他人的智慧,用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借敵”是古今中外軍事家非常重視的韜略,所謂“借敵”,就是指利用敵人的力量來削弱敵人,從而在自己毫發無傷的情況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國末期,魏國征東大將諸葛涎因為反對司馬昭專權而被司馬昭的大軍圍困在壽春。當時,東吳對他表示堅決支持,曾先後派文欽、全懌等人率兵前去救援。為了消滅壽春城內的諸葛涎和東吳方麵的軍隊,司馬昭便用“借敵之計”使敵人內部瓦解,爾後由外而攻,最終大獲全勝。

首先,司馬昭命人散布謠言,說東吳的救兵馬上就要到了,而自己這邊卻兵困糧缺,無法堅持長久,之後還故意派一些老弱兵士做出籌糧的假象。諸葛涎聽說這種情況後便鬆懈了下來,並在城內大吃大喝。這個時候,城內開始鬧起饑荒。接著,諸葛涎的親信蔣班、焦彝因主張速戰和東吳的文欽發生了矛盾,諸葛涎一氣之下想殺掉蔣、焦二將,二人有些害怕了,便出城投降了司馬昭。

接著,司馬昭又利用東吳將領全懌的家事施以“反間計”。全懌的侄子全輝、全儀因家庭糾紛而帶著家將由建業逃向司馬昭軍中。司馬昭見到他們後卻詭稱孫權因為全懌救援不力而大怒,要把全懌在建業的家眷趕盡殺絕。全懌信以為真,當下便率領幾千人馬出城投降了司馬昭。司馬昭在他的一係列陰謀得逞後,便開始借諸葛涎與文欽的矛盾來徹底瓦解城內力量。諸葛涎和文欽因火並而發生爭執,結果文欽被諸葛涎所殺,文欽之子文鴦、文虎出城投降。於是司馬昭便用數百名騎兵保護著這兩個人在城外巡視,並大聲地對城中之人喊道:“即使是文欽的兒子我們都不殺,更何況其他人呢?”這種宣傳使得城內軍心逐漸瓦解,守城軍士無心再戰。看到時機已經成熟,司馬昭便命大軍向壽春城展開猛烈的進攻,最終消滅了諸葛涎的勢力。

其實最初,諸葛涎雖然是被包圍,但是因為有增援,再加上有堅固的城堡,隻要全軍團結一致,時刻提高警惕,很可能還有生機。然而他卻不考慮這些,最終敗亡。而司馬昭則不一樣,盡管自己實力遠遠超過諸葛涎,但是他並沒有憑借著自己的強大而蠻幹,而是用智慧的頭腦,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他成功了。

成功課堂

腦子越用越明,不用反而會生鏽。智慧具有無窮的力量,在戰爭中運用智慧,能夠不動一兵一卒而取一座城池;在交際中運用智慧,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而獲得眾人的好感;在工作中運用智慧,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一項工程……

3.自知自己無知是大智

蘇格拉底認為,他之所以是智者,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技藝都是學無止境的,我們知道的遠沒有不知道的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一個人都應不斷地學習以完善自身。

劉伯溫曾經說過:“視而不見的人喜歡說自己的長處,聽而不聞的人喜歡講別人的短處。喜歡說自己長處的人,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喜歡講別人短處的人,則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就會什麼都看不見;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就會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見的人就是瞎子了。所以說,一個人若是沒有自知之明而一味地狂妄自大,是絕對沒有什麼好處的。”

王積薪是唐代翰林棋院的待詔,在當時也算是很有名氣的一個棋手了。當他把下棋的技藝學成之後,便覺得自己已經是天下第一了。

有一次,他到京城遊玩,晚上在一家旅店投宿。熄燈之後,他聽到店主老婦人招呼隔牆的媳婦道:“今天晚上的景致這麼好,無以消遣,咱們來下一局棋吧。”

媳婦應聲道:“好啊!”

於是,她們便開始下起了盲棋。

隻聽老婦人說:“我在第×道下子。”媳婦說:“我在第×道下子。”就這樣每人說了幾十道。

最後老婦人說:“你輸了。”媳婦說:“這局棋輸給你了。”王積薪暗暗記著她們下子的步驟,次日自己依照次序重新將那盤棋的局勢擺了出來,她們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巧妙,令王積薪驚歎不已。他終於明白了什麼是藝無止境,從此以後,再也不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手了。

我們所說的成功人士,大都是在某個領域內有所專長、取得某些成就的人。但是,我們能不能像王積薪那樣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呢?這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人貴有自知之明,隻有擺正自己的位置,自覺虛心地向別人請教,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孔子被冠以“大學問家”、“大教育家”的稱號,可謂知識淵博。但他卻未認為自己知識淵博而放棄“勤學善問”。對於學生,他要求他們樹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學態度。對於自己,他從不滿足,總是虛心向別人求教。他用“三人行必有我師”來勉勵自己,同時也勉勵學生要虛心向別人求教,絕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一天,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到齊國去,中途遇到兩個小孩在激烈地爭論問題,他們互不相讓,以致麵紅耳赤,氣喘籲籲。當這兩個小孩看到有一個人向他們走來,並且得知此人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時,其中一個趕忙上前對孔子說:“我倆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什麼時候離我們遠。我覺得是早上近,正午遠,因為早上的時候太陽又圓又大,而到了中午就變得像個小圓盤了。但是他說是早上遠,正午近,因為早上太陽一點都不熱,而到了正午就熱得像開水一樣燙人。”說完,兩個小孩一齊看著孔子,等待著孔子的裁決。孔子思考了半天,感覺這兩個孩子說得都非常有道理,就老老實實地對眼前這兩個小孩說:“你們討論的這個問題我也搞不清楚。”兩個小孩不解地拍著手又跳又笑,並且說道:“人人都說你是個大學問家,原來你也有弄不明白的問題。”

孔子雖然淵學,可他也沒有自恃自己有學問,對於自己不懂的問題,即使是在孩子麵前,都不去亂講。這對於我們是個極好的警示。

凡事切忌不懂裝懂。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主動求教於別人。孔子尚且能夠做到不恥下問,我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架子呢?世上沒有萬事通,要想讓自己不斷地充實起來,就要養成勤學善問的習慣,切實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們經常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隻有那些自知、自強,懂得如何超越自己的人才會一直奮發向上,最終取得成功。自知的人,永遠都不會被功名利祿的貪念所控製。還有人曾經說過:“越是不愛聽別人讚美自己的人,就越清楚自己的成功是多麼微不足道。”人要是有了一丁點成績就沾沾自喜的話,那麼這點成績也會很快消失不見的。

成功課堂

胸懷遠大誌向的人,往往能夠做到專心致誌,對於學習也始終抱有一種勤學苦練的誠懇態度。而那些對什麼都一知半解,“滿罐子不響,半罐子咣當”的人,遲早有一天會江郎才盡的。人要有自知之明,明,是心靈之明。想獲得真知灼見嗎?那麼,你就必須遵循求學之道。隻有做一個自知的人,才能真正有所覺悟。

4.時常進行自我反省

荀子在《勸學》一文中寫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意思是說,有見識的君子每天都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查反省,這樣就能智慧明達,行為不出過錯。的確,能夠時刻審視自己的人往往很少犯錯誤。因為這樣的人總會時時審視自己,能夠客觀認識自己,他們會反複地問自己無數個問題,如此這番,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明朝時期,有個叫高汝白的人中了進士,把他培養成才的叔父便寫信督促他:“雖然你考中了進士,但是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高興,反而有些擔憂。今後你可能就會逐漸降低對自身的要求,所以我希望你能把每天的行為舉止都用筆記到本子上麵,然後把它寄給我。”高汝白歎息著給叔父回信說:“我從小就是在您老身邊長大的,難道您還不了解我的性格,擔心我會因此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嗎?”然後他便試著問了一個始終陪伴著他的老家人,自己跟以前相比究竟有沒有變化。老家人說:“比起往日確是有些不同了。”從此,他便開始警覺起來。他每天都把自己的言行舉止用本子記錄下來,然後進行對比檢查,這樣他發現自己的缺點真是多得寫不完。他感到有些害怕,便不斷激勵自己勤奮刻苦,努力學習,修養品德。漸漸地,他將本子上記錄下來的所有缺點全都改掉了,終於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官至提學。

無獨有偶,清朝有個名叫徐文靖的人,也是用這種辦法每天督促自己不斷向好的方麵努力。徐文靖效仿古人的做法:拿兩個瓶子分別盛放黃豆和黑豆,每做一件好事,他就念叨:“說了一句好話,做了一件好事。”然後投進瓶子一粒黃豆。如果辦壞了一件事,就投一粒黑豆進去。開始的時候是黃豆少,黑豆多,慢慢地日積月累,豆子已經是黃黑各有一半,久而久之,黃豆就比黑豆多出許多了。

人生就是一件雕塑品,需要用心去雕琢,方能打造出完美的工藝品。而反省就像是一麵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汙點,從而便於我們用刻刀去修葺。

給自己製定一個標準,並以此來約束自己,然後自覺地按照這個標準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便能達到一種高境界。所以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以免耽誤了大事。

成功課堂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倘若我們也向先哲們學習一下,即使做不到“一日三省”,至少也要每隔一段時間來反省一下自己,這樣,才能在不斷糾錯中日臻完善。

5.要保持自己的本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色,而對於那些成功者而言,他們可以保持自己的本色,並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

柏林是美國曆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剛出道時,一個月隻能掙120美元。當時在音樂界頗具名望的奧特雷非常欣賞柏林的才華,就給出月薪800美元左右,請柏林做他的秘書。與此同時,奧特雷還給了柏林一個忠告:“如果你接受,那麼你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奧特雷,但是如果你堅持你的本色,遲早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一流的柏林。”對於這個忠告,柏林反複思考了一段時間,最後他決定暫時過艱苦的生活,保持自己的本色,並最終成為美國最富盛名的作曲家之一。

本色,就是一個真實的自己,我們今天常說的個性也有此含義。不隨波逐流,不人雲亦雲,自己是什麼樣的就保持什麼樣的,如此特立獨行的人才能舒暢地發揮自己。

卓別林初入影視圈時,導演堅持讓他從師於一名德國喜劇演員,至少要學習他的表演套路,因為那位德國喜劇演員在當時非常有名。可是卓別林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潛心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表演方式,終於成為家喻戶曉的喜劇大師。

我們的周圍有太多不同特色的人,這些人極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效仿對象。效仿可以,但是不能盲從。成不了大樹也沒關係,小草一樣可以享受陽光。關鍵是,要做大樹就要不同於其他的樹木,要做小草也要不同於其他的小草。我們可以不是最好的,但必須是唯一。

需要指出的是,保持本色並非鼓勵抱殘守缺,也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色進行規劃,從而使自己的長處更具獨特性,而不至於在亦步亦趨地模仿別人的過程中迷失自我。因此說,保持本色,並不僅僅表現在特立獨行的個性上,還要表現在對自己的能力信心十足上。

愛默生在他的《論自信》一文中說:“在每一個人的教育過程中,他定會在某個時期發現,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好也罷,壞也罷,他必須保持本色。盡管廣袤的宇宙間充滿了好的東西,但是除非他去耕作那一塊交給他耕作的土地,不然他絕對不會有好收成。他所具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種新的能力,除他之外,無人知道他能做出些什麼、他能知道些什麼,而這些均是他必須去努力尋找答案的。”

有這麼一個長跑運動員,在參賽前,教練對他說:“你們這組5個人,沒有一個實力超過你的。”於是,比賽結束後,這個運動員輕鬆地跑了第一名。

後來,他又去參加一個10人小組的比賽,教練又告訴他,這些比賽的運動員中沒有一個實力超過他的,結果,他又輕鬆跑了第一名。再後來,這個運動員又參加了20人小組的比賽,教練指著一個運動員對他說,隻要他超過那一個人,他就會勝利。於是比賽中,他緊跟著教練說的那個運動員,並在最後衝刺時又趕超了那名運動員,再一次得了第一名。

後來,他們又去另一個城市比賽。這次比賽前,教練沒有告訴他那些競爭對手的實力。於是,在第一場5人小組的比賽中,他以微弱的優勢拿了第一名;在10人小組的比賽中,他得了第二名;而到了20人小組的比賽中,他成績平平。其實,此次各組的其他參賽運動員與第一次各組的那些運動員水平完全相同。

由此看來,就算你是一塊金子,如果你沒有自信,也很可能讓自己褪色為一塊生鐵,甚至甘心墮落為一片鐵屑。生活中的你我原本是優秀的,但是之所以會有不優秀的結局出現,是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親自導演了這場讓自己由真金變鐵屑的悲劇。

197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有一個19歲的青年正在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兩道數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