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課 智慧:成功人生的必備法寶(2 / 3)

同往常一樣,這個青年很快就解答出了前兩道題目。不過,他發現今天導師多給他布置了一道題。

第三道題是寫在一張小紙條上的,題目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一個正17邊形。這個青年也沒多想,就趕忙著手去做。

然而,這次,青年感到從未有過的吃力。於是,他認為應該是導師故意給他增加難度的。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第三道題卻毫無進展。這個青年絞盡腦汁,他突然感到自己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根本無法解開這道題。

有些人就是這樣,愈挫愈勇。青年的鬥誌被激發了出來:“我一定要做出來!”於是他又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來畫去,嚐試著用一些超常的思路去解答這道題……

直到天蒙蒙亮時,青年才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把這道難題做出來了。

稍微洗漱了一下,他便去找導師,青年深感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對不起,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用了整整一個晚上,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

導師接過青年手中的作業本一看,當即驚呆了。他聲音顫抖地說:“這……真的是你自己……做出來的?”

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青年有些疑惑,說道:“是的,不過,我太笨了,居然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做出來。”

導師稍微鎮靜了一下,然後讓青年坐下來,拿來圓規和直尺,然後又把紙鋪開,他要青年當著他的麵做這道題。

結果,青年很快就做了出來。稍微平靜了一會兒的導師又激動了起來,他說:“我的孩子,你知道嗎?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牛頓都沒能把它解出來,阿基米德也失敗了,可是你卻隻用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我最近也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這張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裏。”

後來,每當這個青年回憶此事時,總是感慨地說:“在做那道題之前,如果我被告知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那麼我可能就無法將其解開了。”

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成功課堂

拿破侖·希爾說:“隻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隻要堅信自己會成功,你就能成功。”然而,生活中有太多妄自菲薄的人,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因此往往主動地把自己“安排”到一個較低的位置上,以致本色全失。

在這個人人具有從眾心理的時代,在這個由於激烈的競爭而使人倍感壓力的時代,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呢?其實很簡單,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長處,培養自己的自信,並將你的長處和自信應用到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麵麵,不斷超越。

6.洞悉人情世故的智慧

人情即人之常情,而人之常情即是喜怒哀樂與好惡。生活中總有許許多多的事故變化在發生,而這種變化往往是悄無聲息的,一個人,如果對人情世故反應遲鈍,則很可能要吃虧。

洞悉人情世故是一種學問,將這門學問學以致用是一種智慧。生活中,我們都不可能不與人交往,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可能會因為無法理解彼此的處境而遭遇尷尬。

山上住著一戶經濟條件不富裕的夫妻倆,平常生活都有些拮據。一天,一個朋友路經此地,故人見麵,主人難免要盡地主之誼。於是,主人特別囑咐妻子煮了一些下酒好菜,老友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到天亮。

主人想,既然是朋友,人家又不會在這裏待多久,一定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款待。誰知日子一天天過去,客人絲毫沒有要走的意思。這時,家裏的米麵都快吃完,菜也快沒有了。再加上當時正逢梅雨季節,戶外的雨從來沒有停過,下山去買些存糧並不容易,況且家裏也沒有多少錢。夫妻二人都感覺長時間款待,財力物力都不允許。

女主人讓男主人想辦法,丈夫無奈地說:“他不說走,難道我們能說讓他走嗎?”

“反正家裏已經要菜盡糧絕了,過不了幾天,我們三個人就一起餓死好了!”

吃午飯時,男主人同客人邊吃邊欣賞窗外的景致,同時談著過往的事情。這時,突然有一隻鳥落在庭院的樹上躲雨,這隻鳥的體型奇大,好像從未見過這樣的鳥。於是,男主人靈機一動,說:“你遠道而來,這麼多天了,我都沒有準備什麼豐富的菜肴來招待你,實在是過意不去!”

“你這話說哪去了,我倒是感覺一切都好,我感激不盡!”

“不不不,那是因為你不嫌棄!”

“不要這麼客氣,你們的招待,我真的覺得十分舒適。”

“你看到樹上那隻避雨的鳥了嗎?”

“是的,怎麼啦?”

“等一下我準備用斧頭把樹砍了,然後把那隻鳥抓住煮煮,這樣,我們晚上喝酒時才有下酒菜呀?”

客人問:“你砍樹時,那鳥應該早就飛了,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抓住呢?”

男主人悻悻地看了一下不開竅的客人,無力地說:“不會的,這個世間有太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鳥,大樹都已經倒了,它還不知道要飛呢!”

這個故事不是一笑就了事的,我們必須意識到不懂人情故會給我們自己或他人引起不便、不滿和不快。我們要了解人情世故,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正麵接觸的人,更要盡量去了解對方的喜怒哀樂與好惡,要及時準確地感應到人情的變化。

有些老練的人,即使發生了一些人情變化,也不會顯形於色,因此,有時候人情世故會顯得難以捉摸,但是再難以捉摸的事情我們也要去了解,因為,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與他人交往時,要對對方平常的言行舉止有個大概的把握,一旦發現對方的言行舉止有了變化,如由親而疏或由疏而親,由熱而冷或由冷而熱,這就有些異常了!發現異常時,不可馬上下定論,而是要以事實來加以論證,以免判斷錯誤。比如你可以直接問對方,也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向第三者了解。這些方式主要是根據事件的性質、你的目的以及你與對方的關係而定。不過,通常情況下,應盡量避免開門見山的方式,因為你不知道對方會有什麼反應,萬一對方反應頗為激烈,則問題可能會變糟。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了解人情變化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探別人的隱私,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你與他人之間關係的變化,從而更好地與之相處。有時候,倘若你對對方的人情變化毫無感知,你很可能會成為被動者,可能會丟失機會,可能會失去朋友,還可能會使自己受到傷害。

成功課堂

古語有雲:“做智人者必善為之人。”人際關係的確是一門大學問,若你細心為之則必會有收獲,粗心待之則必會失利。

7.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不彰顯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自我誇耀,因而更見功勳卓著;不自認為自己是賢能之人,因而更能被尊重;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上就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1.明智者以不爭為妙

一個與世無爭的人,是最明智的人。因為世人挖空心思去爭的往往是小得、小有、小用,他們將那些小得、小有、小用都爭走了,剩下的大得、大有、大用自然就留給了不爭的人。

隻可惜,能夠真正悟出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太多的怨言:我還沒有得到……也許是沒有得到名利,也許是沒有得到錢財,也許是沒有得到感情……於是,他們開始爭鬥,爭權奪勢,追名逐利,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大家爭鬥得兩手空空,即使是認為達到目標的人也遍體鱗傷,更有甚者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某部門部長職位即將空缺,部門裏有望當部長的人開始明爭暗鬥,一時間,整個部門都被烏煙瘴氣所充斥。有人說自己資曆老,有人說自己學曆高,有人說自己能力強……他們在把自己誇讚一番後,又將他人貶斥一番,如此這番相互拆台。結果卻出人意料,沒有參與這場爭鬥的老李被任命為代部長,半年後,轉為正部長。在許多人看來,老李沒有什麼突出的能力,讓他擔任部長之職似乎不合常理,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事在情理之中。一個私心太重、功利心太強的人怎麼能夠做好工作?總有雪亮的眼睛在看著這上演的一切。

古往今來,都不乏爭名奪利的現象,這其中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人一旦卷入其中,就必定傷敗慘重!爭名奪利就好比一個大旋渦,隻有遠離旋渦的人才能登上彼岸。

2.不妄為才有可能大有作為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唯有不妄為,才能無所不為。

對此,老子還進行一番哲學思辨:三十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它們拱成一個空殼,才成就了車的用途;揉合黏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所給人的便利,完全靠著“無”起作用。

意思是說,“無”比“有”更重要。不僅客觀世界的情況如此,人的行為也如此。“無為”比“有為”更有用,更能使人獲益。一味要“爭”要“得”,以至於刀兵相見,橫征暴斂,就可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漢文帝劉恒在位23年,在位期間,他不求建功立業,而是針對漢初民生凋敝的局麵,采取“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國策,使秦末顛沛流離的百姓終於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他在“無為而治”中循序漸進,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從而贏得了民眾,為西漢中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曆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美名。

有一次文帝朝會時詢問右丞相周勃:

“天下一年審理和判決的訴訟案件有多少?”

周勃謝罪道:“不知道。”

文帝又問:

“天下一年錢糧的收入和開支有多少?”

周勃又道歉說不知道。他嚇得汗流浹背,因為回答不上而感到慚愧。文帝看到他回答不上來,又問左丞相陳平同樣的問題。陳平回答說:

“有主管的官員管理。”

文帝問:“主管官員又是誰呢?”

陳平道:“陛下如果詢問訴訟案件,就去查詢廷尉;如果問錢糧問題,就去查詢治粟內史。”

於是文帝說道:“如果各個部門都有主管的人,那麼我用你主管什麼事呢?”

陳平抱歉地說:“我作為臣子感到不安的是,陛下您不知道我們才疏智淺,才讓我們占據著宰相職位。宰相的職責是對上輔佐天子,對下撫育萬物;對外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內親撫百姓,並使百官各司其職。”

文帝聽後,對陳平大加讚賞。

周勃極其慚愧,他退朝後埋怨陳平道:

“您為何不在平時教我對答呢?”

陳平笑著說:“您身居丞相之位,不知道丞相的職責嗎?如果陛下詢問長安城裏盜賊的數目,您自己也要勉強回答嗎?”

這時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陳平。不久,周勃稱病,請求免除右巫相的職務,漢文帝應允。於是,陳平獨自擔任全權丞相。

“在其位,謀其政。”當宰相的職責是要指導百官各司其職,抓大事,抓全麵,抓總體,而不能越俎代庖,各行各業的具體工作必須由各行各業的官員去做。

從漢文帝的“無意建功名,功名反在身”以及丞相陳平“各司其職”的論調可以看出,所謂“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做該做的,沒有必要做的就不做。這與我們今天講的做一個“有為”的人並不衝突。要建功立業,就要有選擇地做事,這才是智者。

成功課堂

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並不會因其不爭而損失什麼,相反,倒是會因為他不去爭那些功名利祿,反而會有聲名流芳。他不去爭享樂,不去爭權益,反而能給自己的心開拓一方淨土。他們要比那些因利欲熏心而與他人爭得你死我活的人幸福得多。

8.淡泊名利,堅守真我

大千世界,總有數不盡的誘惑:財富、美食、美色、地位等。麵對這些誘惑,一旦不能克製自己的欲望,就會失去原本平靜而美好的生活,甚至身敗名裂。

在這個社會中,有人因為放不下即將到手的職務、待遇而整日東奔西走,從而將自己正當的工作荒廢;有人由於放不下誘人的錢財,而機關算盡,最終身陷囹圄……他們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追名逐利上了,然而,這些時間本來是可以用來享受天倫之樂、開創自己的事業的。

先哲有言:“毀或無妨,譽則可怕。”也就是說,一個人遭到詆毀倒沒什麼大礙,甚至有可能讓他們更加堅忍,但是如果獲得了讚譽,就很危險了。很多人都是如此,在麵對敵人的真槍真炮時,他們堅如磐石,但是卻很可能倒在敵人的糖衣炮彈麵前。

“上帝,我此後的生活又將怎樣呢?”這是當年年僅31歲的李政道在得知自己榮獲諾貝爾獎時發出的一聲感歎。按說,獲此殊榮應該滿是欣喜,可他卻顯示出迷茫,擔心自己以後的路該如何走。無獨有偶,也有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回憶說:“我得獎的那一年真是糟糕透了,得獎當然是好事了,但是在此後的一年內我什麼工作都沒做。”

現實生活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名人尤其是名演員、名歌星、名球星等,總是受到人群的圍觀、騷擾,甚至連散步、購物等基本行動自由都難以保證。至於那些因名聲而招致來的各種各樣的麻煩事乃至災禍更是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擁有名利並不一定就是好事,關鍵是看你如何對待它。倘若你把名利作為炒作的資本,則必定會因此影響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為已有的名利其反麵效應也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那些人生觀確立不太牢靠、在事業上淺嚐輒止的人,他們很可能會被捧殺,從而導致事業與人生的曇花一現。

因此,對於名利,不可完全不在乎,畢竟它證明你曾經的輝煌,但是也不可完全在乎,因為它不能決定你的未來。在名利麵前,最應保持穩重、隱忍,從而堅守一個內心的真我。居裏夫人的成就也不小,但是她從沒有沉浸在自己已有的成就中。她把英國皇家學會發給自己的金質獎章給孩子當玩具玩,盡管在別人眼裏,這獎章是她至高的榮譽。麵對其他人的詫異,居裏夫人的回答讓我們豁然開朗,她說:“榮譽就好比玩具,隻能玩玩而已,而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不會再有任何成就。”

榮譽就好比玩具,對於一個玩具,我們當然不可能永遠守著了。其實名利不過是過眼煙雲,誰都不可能一輩子靠它吃飯。因此,在獲得榮譽時,不可沾沾自喜、飛揚跋扈,而應繼續你的旅途。

對名利的態度以及應對方法,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麵:第一,對於那些原本不應屬於自己的名和利,絕不可伸手,一個沽名釣譽者即使能夠擁有暫時的得意和快意,也會在日後真相大白時招致無窮無盡的煩惱;第二,對於那些勉強可得的名和利,要抱著一種謙讓的態度;第三,即使那些名和利是自己應得的,也應態度謙遜,並善於將其化為前進的動力,萬不可使之成為人生的負累、前進的阻力,更不可將其作為炫耀的資本。

成功課堂

《菜根譚》中說:世人隻知道擁有名聲地位是令人快樂的事,卻不知沒有名聲地位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世人隻知道挨餓受凍是令人憂慮的事,卻不知不愁吃穿但精神上有某種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不可否認,這思想中含有明哲保身的消極因素,但是,其中對於名利的真知灼見也不容忽視。

9.懂得適時讓步

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它有時候講究直來直去,有時候講究迂回曲折。我們在為人處世時,也要保留一點彈性空間。與人意見相悖時,不一定非要硬碰硬,這樣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倒是適時地退讓,留些餘地給別人,會使雙方的天空更開闊。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穀,它的奇特之處是西坡長滿鬆、柏、女貞等樹,而東坡隻有雪鬆。這一點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一對普通的夫婦揭開了這個謎。

那是1983年的冬天,這對夫婦的婚姻亮起了紅燈。為了重拾昔日美好的愛情,他們打算進行一次浪漫之旅,若能找回愛情就繼續生活,反之就友好分手。他們選擇了這個山穀。到達這裏後,正好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坐在裏麵欣賞這漫天飛雪。結果他們發現,由於風向的原因,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來得密。不久,雪鬆上就覆蓋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每到積雪達到一定程度時,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至枝上的雪滑落下去。就這樣周而複始,雪鬆始終不曾折斷枝丫。可是其他的樹卻沒有這個本領,它們的樹枝都被厚厚的積雪壓斷了。而西坡由於雪小,就總有些樹能夠挺過來,因此,西坡除了雪鬆,還長有鬆、柏和女貞等樹。

妻子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曾長過很多種樹,隻是那些樹由於不像雪鬆那樣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丈夫也對妻子的觀點表示讚同。話音落後,一陣沉默,突然兩人仿佛明白了什麼似的,緊緊擁抱在一起。

丈夫說:“瞧,親愛的,我們揭開了一個謎,外界總是會有壓力,我們要盡可能地去承受,感到無法承受時,就學會彎曲一下,就像雪鬆那樣讓一步,就不會被壓垮,就有長久的挺拔。”

的確如此,與人交往是一門學問,懂得讓步是一種智慧,這種讓步不是屈服,而是對他人的諒解,對自身的保護。因此,家庭生活也好,社會生活也罷,一旦發生爭執,就讓一步吧,不管你的讓步是否發自內心,都會讓事情變得順利起來。

米開朗基羅用大理石雕刻的“大衛像”被公認為是他最偉大的雕塑作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品,在其剛剛完成時,卻不被主管此事的官員認可。

“有什麼地方不好嗎?”米開朗基羅問。

“人物的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員皺著眉說。

“是嗎?”米開朗基羅趕忙對雕像自信地看了一番,然後大叫一聲:“上帝!鼻子的確是大了,我馬上改!”於是,他拿起工具就爬上了架子,開始叮叮當當地修飾起來。

米開朗基羅的鑿刀不停地鑿著塑像的鼻子,不時地有大理石粉掉下來,那位官員忙避開了。

沒多久,米開朗基羅就修好了雕像,然後他爬下架子再次請那位官員去檢查:“現在可以了吧?”

官員看了看,笑著說:“不錯!好極了!這樣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