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1 / 3)

《宋史》、《後山叢譚》和《稗史類編》都說:木製獨輪小車,漢代稱為鹿車,經諸葛亮改進後稱為木牛流馬。到了北宋,在沈括《夢溪筆談》中開始出現了“獨輪車”的名稱。近人機械工程家劉仙洲也持此見。

四川渠縣蒲家灣東漢無名闕背麵的獨輪小車浮雕及同縣燕家村東漢沈府君闕背麵的獨輪小車都再現“木牛流馬”的模樣。這種小車的形態和構造,因地製宜,略有不同,故各地所稱“手推車”、“二把手”,“雞公車”等,都是指這種獨輪小車。

高承《事物紀原》卷八記載:“諸葛亮始造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民間謂之江州車子。”這在《諸葛亮集》《資治通鑒》裏也有些根據,範文瀾明確提出這個觀點。其確鑿證據是在成都羊子山二號漢墓出土的“駢車”畫像磚,其右下角有人推獨輪小車的形象。

“木牛流馬”的稱呼來曆,因為獨輪車不用牛馬,一個人能推走,為不吃草的牛、能流轉的馬,這正如今人把拖拉機叫做“鐵牛”、摩托車叫“電驢子”一樣。但這兩種解釋也有欠妥之處:獨輪車、四輪車機械原理十分簡單,何勞“長於巧思”的諸葛亮親自製作?而且獨輪車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諸葛亮沿用了這種獨輪車,還值得史書上大書一筆嗎?

三國時代,運用齒輪原理製作機械,已屢見不鮮。東漢時畢嵐作翻車是利用齒輪轉動來汲水的一種裝備。三國時韓暨又製造水排,利用水力驅動水輪來灌水。

魏國有個馬鈞,他重造出指南車,又能用水力發動,使木人擊鼓吹簫,跳丸擲劍,春磨鬥雞,變巧百端。而諸葛亮隻能製造獨輪車,不是相形見絀嗎?

《南史·祖衝之傳》記載:“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可知祖衝之是親眼見過木牛流馬的,又因木牛流馬的啟發,他便創造一種機械運行的工具,比木牛流馬更勝一籌。

由此可知,木牛流馬一定是利用齒輪原理來製作,否則祖衝之不會有興趣拿它來做參考和對比。可惜的是此論缺乏確鑿的論據和實形。

近人陳從周、陸敬嚴查檢文獻根據,勘察川北廣元一帶現存古棧道的遺跡、寬度、坡度及承重等數據,提出新觀點:木牛有前轅,引進時人或畜在前麵拉,還有人在後麵推。有車輪架,車身長4尺,寬近3尺。

流馬不是四輪車,與木牛大致相同,但沒有前轅,行進時不用人拉,僅靠推,車身狹長,車形似馬。陳、陸的觀點較為接近事實,但總覺有點欠缺。看來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結論為時尚早。

石器時代的維納斯之謎

2004年10月,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岩畫專家在我國寧夏中衛北山大麥地岩畫分布區,意外發現了遺存的一幅珍貴的岩畫版史前“維納斯”。專家稱這一發現在國內外尚屬首例。

鑿刻在岩石上的這幅岩畫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孕婦特征:體態豐腴,兩隻乳房碩大飽滿,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纖細,雙腿並立。

原寧夏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周興華介紹說,這一形象是典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石雕女性裸像的翻版。

周興華說,在寧夏境內的這塊總麵積約6平方千米的區域是中衛北山岩畫密集分布的中心,遺存岩畫1089幅,展現個體形象達到4210個。平均每平方公裏遺存圖像達到180多幅,超出了世界公認的判定岩畫“主要分布區”規定標準的18倍,岩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密集程度之高堪稱世界之最。

專家稱,我國近現代考古學家、藝術史家一直期盼在中國大地上發現史前“維納斯”,而大麥地發現的岩畫版史前“維納斯”,在國內外都尚屬首例。

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山洞中石器時代藝術家的繪畫,大都以獵物為主題,留在那裏已有3萬多年曆史,仍然光潔如新,令人歎為觀止,被稱為“石器時代維納斯女神”的雕像。

雕像大都既醜陋又細小,高十餘厘米。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南部的廣大弧形地帶,整個歐洲大陸地區,都有類似的雕像被發現。這些雕像雖細小而且不美觀,卻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早雕刻品;而從創作者的觀點看來,便可能覺得美麗得很。

這些用獸骨、象牙製成的形狀怪異的小雕像,大都為人體。它們幾乎全部都是女人雕像,特別是隆胸、粗腿和大屁股的女人。而且有時候連頭部和手腳都不怎麼能分辨清楚的雕像,究竟有什麼用處?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母性崇拜的象征,是因為石器時代的男人對女性美的欣賞,才做成這樣的雕像以表傾慕之情?

這些小“維納斯”女神雕像,大多數沒有麵孔,麵部的特征不十分顯著,然而也有少數的雕像風格不同。

在英國就曾發現一件發型優美典雅的女雕像。另一件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現的象牙雕像,嘴巴微歪,好像是麵部受過劇烈的撞擊。考古學家認為,這具歪嘴雕像,可能就是在附近發掘出土的一個女人頭骨的真正容貌,因為這個女人頭骨左麵也是有損壞的。

難道她是一個顯赫的人物?現代澳洲狩獵采集者製作的藝術品,就可以提供證據,證明為族人心目中特別重要的人物雕刻肖像和保留肖像,以流芳百世。

以現代人眼光看來,石器時代的塑像趨於粗壯,大概這些塑像是崇拜生育時代的產物。但這種想法,很可能是現代的審美和趣味標準跟遠古的差異性導致的。然而即使冰期人類必須長胖過冬之說不成立,至少這些雕像亦可能反映當時一般人臀部過肥的特征。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了解其中的奧秘,但不管從哪方麵說,它都是有曆史記載的最早的人類藝術品。

難解的納斯卡圖案

在秘魯境內安第斯山脈以西,瀕臨浩瀚的太平洋一側,有一處南美洲代表性的古文化遺跡,這就是名震寰宇的納斯卡圖案。納斯卡圖案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南部的帕爾帕河穀台地上,這裏長年陽光普照,幹旱無雨,台地上散布著鏽蝕的含鐵石礫,寸草不生。

雖然這是一塊不毛之地,但是,在5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分布著各種各樣的巨大地麵圖案,它們有的相互平行,有的交織在一起,或呈放射狀,筆直延伸數千米;或呈鳥、魚、鷹、蜥蜴、蜘蛛和猴子等動物形狀;或呈螺旋形、梯形和三角形等不可思議的幾何圖案。組成這些圖案的線條短則幾百米,長則數千米。

在構造這些圖案時,先挖去地表卵石,堆在溝道兩邊,露出其下白土,由於挖出的表層石塊含鐵,所以遇空氣後氧化呈黑色,使這些白色圖案宛如鑲嵌了黑邊的白帶,同時由於這些圖案非常巨大,以至於人們在地麵上根本無法察覺到它們是一幅幅地上巨畫,隻有從空中鳥瞰方能窺其全貌。

1952年,考古人員才對這一地區進行調查發掘,出土了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和精美的紡織品。上麵刻畫的紋飾圖案都是神話傳說中的神奇怪獸以及鳥、魚、爬蟲類動物圖案,與地麵繪製的動物圖案相似,故推測其年代屬於同一時期。有關專家推定,這些巨大地麵圖案的繪製年代約在公元100年到800年之間,然而納斯卡圖案的謎底已隨同其繪製者一起埋入地下,成為永久的秘密。

納斯卡圖案吸引著眾多科學工作者和旅遊者前來尋蹤探秘,於是關於它的種種解釋也就應運而生了。

一些學者認為,納斯卡圖案是印加人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互相平行、交叉乃至突然走到盡頭的道路該如何解釋呢?一些學者認為,納斯卡圖案是用來連接家庭或氏族成員墳墓的,但是在這些溝道的連接處並沒有發現墳墓。瑞士人厄裏希·豐·丹尼肯在其名著《眾神之車》中妄斷,從空中看上去,整個納斯卡平原像一個飛機場,而納斯卡圖案儼然像飛機跑道,它旨在向外星人發出著陸的信號,以便他們順利著陸。但地球上果真有外星人光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