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木牛流馬究竟為何物(2 / 3)

1941年,美國史學家保爾·科索卡帶著他的妻子來到秘魯,最初他們推測這些圖案可能與古代印加人的灌溉係統有關,但很快他們自己推翻了自己的觀點。因為這些圖案中的溝道經常翻越小坡,而水是不可能由低向高越過小坡的,況且這些圖案都與水無關。他們繼續從事研究。

有一次,他們選擇一條稍寬的溝道徒步行走,最後這條溝道在一個稍高的地方突然中斷,他們在終端上隻見周圍是數條放射狀的溝道,圓心正在他們旁邊。他們走到圓心處,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太陽恰好在一條溝道的盡頭落入地平線。過了一會兒,科索卡猛然想起當天是6月22日,恰好是南半球的冬至日。他們設想:莫非這條溝道是代表冬至日的?若是這樣的話,其他的溝道不也是代表天文事件的嗎?

從曆史角度來看,當時的印加社會是農業社會,要從事農業生產必須了解天文節氣,必須有相應的曆法,因此,科索卡斷定,這一條條溝道,表明了一年之中不同時期太陽的不同起落點,告訴人們不同季節的起始點,從而便於耕耘、收獲。

後來,科索卡把研究資料交給利馬的一位女天文學家瑪裏亞·莉切。瑪裏亞·莉切女士住在沙漠邊緣的土屋中,她通過長年累月的觀察和研究,對納斯卡荒原的眾多圖案都作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她認為:在放射狀直線中部的邊長4米的正方形中,延伸出三條直線,兩條直線分別代表冬至和夏至,一條朝著日出的方向,表示春分和秋分,其中還有長182米和26米的特殊長度的直線,估計可能與曆法有關。

印加人以此圖案作為巨大的天文觀察器,決定植物的播種和收割,以調節灌溉用水。至於螺旋形、三角形等圖案,則象征著天體的運行。動物代表星座,猴子代表北鬥七星,據說在占星家占卜雨季和旱魃時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鳥、魚圖案在納斯卡地區出土的陶器、紡織品等工藝品和生活用品中頻繁出現,可能是古代印加人借以表達對天上眾神的虔誠和尊敬。

瑪裏亞·內切女士的解釋僅僅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推測,並不是謎底。納斯卡圖案依然撲朔迷離,歲月的流逝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納斯卡圖案的神秘麵紗還有待於人們去進一步揭開。

直刺藍天的金字塔

蒂亞瓦納科遺址是玻利維亞印第安古文化遺址,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與秘魯交界處的的喀喀湖以南,蒂亞瓦納科古城遺址麵積約45萬平方米,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直刺藍天的層階金字塔了,其底部長寬各約210米,高15米,有階梯直通頂部。

在層階金字塔頂部有房基和貯水池、排水溝等遺跡,現在還不清楚它是神廟還是居民的避難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與埃及金字塔迥然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用巨石壘砌的,是法老的陵墓,而這裏的金字塔則是用土壘築,多係神廟性質。

層階金字塔的西北麵有一個稱為“卡拉薩薩亞”的長方形平台,長180米,寬135米,高2米至3米,平台四周有石砌護牆。據玻利維亞政府公布的發掘結果表明,這裏埋藏有一座半地穴式的神廟,俗稱古神廟,深1.7米,長28.5米,寬26米,近似方形,沒有屋頂,這座神廟的內壁是由砂岩砌成,壁上刻有祭司頭像之類的畫麵。

卡拉薩薩亞中還發現眾多橫七豎八的石刻頭像,這些頭像表現了各種不同的人種。在這些頭像中,有的嘴唇厚,有的嘴唇薄;有的長鼻子,有的鷹鉤鼻;有的耳朵小巧,有的耳朵肥厚;有的麵部線條柔和,有的棱角突出;有的還戴著奇怪的頭盔……瑞士的著名學者豐·丹尼肯在《眾神之車》一書中大膽提出,這些形態各異的頭像,是在向世人們傳遞著某種無法理喻的信息,即外星人曾經光顧過地球。

卡拉薩薩亞東部有寬6米的巨岩製成的階梯,西部角落有用一塊巨大的安山岩雕刻成的“太陽門”。“太陽門”造型莊重,比例勻稱,是古代南美洲最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它高3米,寬3.75米,重量至少在10噸以上,門楣上刻著太陽神:頭戴獅子頭飾,兩手執著權杖。

在它左右各刻有三排小型的帶翼神像,每排各16幅,共有48幅,簇擁著太陽神。這些神像的眼睛下麵都滾動著淚珠,似乎在哭泣,究竟預感到這座城市厄運即將降臨?還是哀歎人類命運的悲慘?

卡拉薩薩亞的西側有一座“石棺宮殿”,長48米,寬40米;兩重牆垣,高度相當,間隔8米,用精製的石料砌成;宮殿內有排水溝。

蒂亞瓦納科城址西南部有一個稱為“普馬·彭克”的地區,散亂分布著大量加工過的石頭。這兒有一個長160米、寬140米、高6米的土台。

據1540年光顧這裏的西班牙人留下的筆記資料記載:這些土台上曾砌有牆壁,石頭均經過加工,有的重量起過300噸,而且還有獅形人雕像。這座城市附近沒有采石場,在現代條件下,將這些笨重的巨石從遙遠的地方運來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更何況古代的印第安人呢?

高原地區氣壓很低,空氣中含氧量稀薄,體力勞動對於任何一個非本地人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然而古代的印第安人居然能做出今人都難以想象的事情,建立了這座巨大的城市,該作何解釋呢?難道能夠簡單地歸之於借助外星人的力量嗎?而外星人光臨地球隻能算是一個大膽的假設而已。

大量的巨石上發現有T字形或I字形的溝槽,顯然蒂亞瓦納科的居民已掌握使用榫卯結構壘砌巨大的石壁,他們還發明了銅和青銅製成的金屬工具,並用之於加工石料,雕刻心目中的庇護神。

除了太陽門上神奇的太陽神像外,在半地穴式神廟的中央祭壇上,有一塊紅色砂岩雕製的大神像,高7.5米,重達20噸,呈四棱柱形,頭戴四角形頭飾,手持容器和貝類。大神像上刻畫有幾百個十分精致的符號,有人認為這些符號記錄了大量的天文學知識,而這些天文學知識是以地球是圓形為基礎的。

在普馬·彭克地區發現的石刻獅麵人像高1米,右手握著一根權杖,左手提著一顆人頭,據此可知蒂亞瓦納科人信奉貓科動物神,祭祀活動充滿了血腥味。太陽門中心部位刻著的太陽神,盡管從整體上看像人,然而頭部卻像美洲獅或美洲虎,再從太陽神頭部周圍有表現太陽光線的放射狀圖案來看,似乎可以將它解釋為是貓科動物神和太陽神的融合體。

在這座古城附近尚未發現當時一般平民的居住遺址。在人口稀少、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如何建立起這樣一座巨大的城市呢?據生態學研究成果表明,蒂亞瓦納科城北的的喀喀湖魚類資源豐富,瀕湖地帶土質肥沃,良好的土壤條件為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的栽培提供了優良的條件,而且高原上牧草豐饒,適宜放牧駱馬和羊駝。所有這一切,都為居住在這座與世隔絕的古城居民奠定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蒂亞瓦納科城布局規範,設計精心。城內有東西、南北兩條大道,層階金字塔、神廟和石砌平台等建築物就分布在這兩條大道的旁邊。

20世紀以來,美國考古學家溫德爾·貝內特和玻利維亞考古學家桑切斯通過調查發掘還發現蒂亞瓦納科城並非一時完成的,而是從公元前後至公元600年之間逐漸建立起來的。如今,由於曆經滄桑興變,古城昔日的風貌已湮沒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