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生產與效益(1 / 2)

力爭把我國養豬生產推向新水平

一、當前我國養豬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重大成就,養豬生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近兩年糧食增長緩慢,養豬出現了產、供、需不協調和生產停滯的畸形格局。在京、津、滬肉食市場實行了豬肉限設供應。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深表關注。

大城市實行豬肉限量供應問題主要是養豬生產下降、豬數減少引起的,而養豬下降則是養豬成本過高、收益太低或無利潤可圖所造成。

據了解,當前養豬生產出現波動,由於兩方麵造成:外因為糧豬比價失調。飼料糧與肉豬活重價格比例一般應在6以上,穩定在7~8為好,但有的地區有時下降到3.5~3.7:1,因此,養豬經濟效益太低了。為了改變農產品價格比例過低的問題,幾年來對糧食等價格曾做過調整,這一調整,糧價提高了.議價糧也出現了,飼料價格問題首當其衝,議價糧對養豬極為不利,有的地區因養豬利潤小,風險壓力大,因而養豬不如賣議價糧合算。有的地區因養豬需要購買議價糧,飼料成本大幅度提高。在大城市,國家對市民豬肉供應部門補貼不少,但農民或養豬生產者得到的實惠和扶持卻不多。在糧價調整時,就應該按市場和價值規律辦事,既然糧價提髙了,商品豬收購價格也應當相應提高,但實際並未作應有的調整,由於這一失誤,致使養豬生產出現了困難和波動。這裏還應指明,過去在各地形成的一套農權養豬副業扶植辦法(或製度)近幾年都在農業和專業承包經營中散架解體,嚴重地挫傷了農戶養豬的積極性。至於新興起的養豬專業戶雖曾聲張一時,但因缺少社會上的服務體係產、供、銷很不穩定,實際經營問題也不少,生命力並不很強。內因是養豬生產水平低。多年來,我國大部地區、仍多采用傳統的養諸方法,高耗低產問題阻礙著養豬生產的新發展。當前豬仍存有“五低現象”:

母豬年生產力低。我國1頭母豬年產仔豬少於2胎;年產仔豬約14~18頭;年產肉豬)~15頭。發達國家母渚年產仔豬2.2胎左右;年產仔豬在18頭以上;年產肉豬在16頭左右。

仔豬成活率低。我國仔豬,(體重在20公斤以下)成活率為70~80%左右,發達國家為85%左右。肉豬飼料、增賞比(飼料利用效率)低。我國飼料工業正在興起,配合飼料供應有限.肉豬飼養期較長.飼料消耗較多,一般農村飼養肉豬,飼料、增重比為4~5:1,或更多,發達國家為2.8~3.8:1。商品豬胴體瘦肉率低。我國大部分地區商品豬胴體瘦肉率為35~50%,發達國家在55%。養豬出欄率低。我國肉豬一般肥育期較長,出欄數較少。全國養豬存欄數約3.3億頭,出欄數約2.9億頭.養豬出欄率為90蘇。全世界養豬出欄率在100終以上,日本約200%,丹麥約170%,美國約150%。國內外長期生產實踐表明,養豬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除政策外,必須從科學技術上創新路。

二、把我國養豬生產推向一個新水平

我國肉類總產量現占世界各國的第二位。年人均豬肉產量約16公斤,為世界第一(世界人均約12公斤)。可以預測,在肉食生產中渚肉將依然是我國大部分人民膳食中主要動物蛋白來源,豬肉在總肉類中將仍占80%以上。各級黨、政領導部門一定要改變輕農、擠牧和忽視豬的做法,盡力避免決策上的失誤。今天養豬下降和豬肉緊張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價格改革問題是聯係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係,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價格改革,理順商品價格和各種生產要索價格。在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中價格政策極為重要。在當前我國有些地區養豬業中出現的新問題,隻要政策能理順、能兌現,科學技術作保證,並能使養豬收入水平至少同其他形式的農業專業(農業、工業和副業)的勞動力大致相當,就可以迅速促進養豬生產的回升和發展。今後:我國養豬業的發展必須在更大程度上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潛力。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推廣,向科學要肉食、要動物蛋白。計對我國人口增長量較大而糧食和飼料資源有限這一基本特點,必須依靠科學進步,逐步實現養豬%由粗放到集約、由副業到專業和由一農一戶到一定寧模的轉變,促使養豬向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發展,大力提東養豬生產力和產品率,並使養豬業迅速提高到世界嶄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