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縣豬是目前河北省保存較多,分布較廣的唯一比較古老豬種,以產仔多、肉質好、對粗飼料利用能力高而深受歡迎。隨著商品肉豬發展,選育適合雜交配合需要的母係豬種群體是發展肉豬生產的核心。為滿足省內外豬育種和發展肉豬生產的需要,我們在深縣豬調查和整頓的基礎上,從1980年起開展了深縣豬選育和利用研究工作。經七年努力,終於在1987年育成周頭係深縣豬。
周頭係深縣豬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繁殖力高、生長發育較快,劂體瘦肉率43外,作為母係與父係漢普夏、長白配套,其雜種豬生長快、省飼料、好飼養,深受群眾歡迎。目前育成深縣核心豬已達1500餘頭,推廣到四個地區的20多個縣市,正在發揮作用。
一、育種基礎群和選育進展
周頭係深縣豬是以不同血統的7頭公豬和88頭母豬規模的育種起始群,經三年群體閉鎖世代選擇的7頭公豬,53頭母豬,與經過嚴格個體選擇的2公豬和13母豬一起,組成本選育的9頭公豬和66頭母豬規模的育種基礎群,又經六代選擇育成的包括基礎群6頭公豬和11頭母豬血統的深縣豬。新育成的深縣豬群體平均近交係數0.3%,親緣係數29.6%,體形外貌趨向一致,遺傳性能穩定,各項主要性能指標達到或趄過育種方案設計要求。
河套大耳豬的選育——鄭廣福(內蒙古家畜改良工作站)
河套大耳豬為我國華北型豬種之一,屑大型豬種。我區養豬曆史悠久,據考證,包頭市轉龍藏類型文化出土的豬骨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內蒙古西部地區的人們就飼養豬。呼和浩特市附近的出土文物中也有陶豬數個,係北瑰時期的葬品,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曆史。巴彥淖爾盟河套地區早年雜草叢生,也有關野豬活動的傳說及蹤跡。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外地移民也隨之帶來一些豬種。據當地群眾反映,100多年前陝北移民入套時就帶來一些地方豬種。野豬的馴養,各個地方品種之間的雜交,對於河套大耳豬的早期形成都有很大的彩響。加以100多年以來,經當地勞動人民長期選育,形成了具有抗逆性強,產仔多,肉質好的河套大耳豬。
為了保存和提高祖國優良地方豬種的品質,自治區指定巴盟五原縣種豬場收集,集中飼養河套大耳豬,開展選育工作。該場於1971年建場,場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盟五原縣,河套平原中部。該地區地勢平坦,有分布大小、高低不等的沙丘,黃河灌區縱橫,春季風沙較多,氣候條件較好。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糜、穀、高梁、土豆等為主,經濟作物有甜菜、胡麻、葵花,全場總麵積2600畝,可耕地麵積465畝。全場共有職工73名,其中正式職工56名,幹部11名,其中有技術幹部4名。全場根據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按不同生產特點,實行了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製一一聯產計酬和崗位生產責任製兩種。全場有汽車一輛,手扶拖拉機一輛,小型發電機組一套,粉碎機一台,馬車三輛。
雜交利用,河套大耳豬與其他豬種雜交(約克夏、巴克夏、長白豬)具有好的配合力,但其中以約X河、巴X河一代雜交豬表現最好。例如,約X河一代雜種日增重可達到535克,雜種優勢率2156%,提高10.77外,肥育期比母本縮短15.5天,每公斤增重僅需仍.90兆焦耳消化能和355’88克可消化蛋白質,比母本降低消耗18.22義,雜種優勢率26.85;%,屠宰率、眼肌麵積均有提高。巴X河組也較好。長X河組在目前條件下表現較差。雜交豬在肉的品質上均有下降的趨勢,是值得注意的。
五原縣種豬場1971年建場,當時是以培育河套大耳豬為主,兼養其他豬種,實行農牧結合的育種豬場。1973年開始從湖格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等地區進行收集河套大耳豬50多頭,公豬3頭,血液混雜,質量不整齊,在這基礎上逐步發展到現在。1977年華北地區第四次豬育種會議在我區召開,與會代表參觀了飼養河套大耳豬的五原縣種豬場,看後比較滿意。1978年12月份在四川省成都召開的全國豬育種科研協作會議上,正式確定內蒙古的河套大耳豬為“三北黑豬”。1979年4刀份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畜禽品種資源調查會議上,建議內蒙建立河套大耳豬保種場,同年內蒙古自治區把河套大耳豬列入重點科研項目,並給予一定的投資,從此建立了組織,製定計劃,開始了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選育工作。
一、河套大耳豬選育工作組織及章程
為了進一步保持和提髙河套大耳豬的優良特性,避免基因庫的破壞,於1979年成立了河套大耳豬育種協作組,進行了多層次的多學科的協作。具體單位有:內兼古家畜改良工作站、內蒙古農牧學院畜牧係,巴盟家畜改良工作站、五原縣畜牧局、五原縣家畜改良工作站、五原縣獸醫站、五原縣食品公司、五原縣種豬場。協作組由內縈家畜改良工作站和內蒙古農牧學院畜牧係負責主持工作,協作組辦事機構設在內葷古家畜改良站豬禽科。
主持單位的具體任務
負責召開協作組工作會議,製定育種計劃,階段與年度工作計劃以及總結等項工作。負責組織各育種單位,開展聯合鑒定和聯合檢查。彙總和整理育種工作上有關資料和記錄,
負責組織交流經驗,參觀學習,培訓人員,召開技術討論會,開展群眾性的科研活動等。有計劃的引入、調撥、串換種豬,建立育種點。向上級領導機構請示杧報工作。
協作組的權利和義務
參加協作組的各單位,有權參加內蒙古自治區舉辦的豬育種工作會議,各種學術活動,技術訓練班、調查研究等活動。
對協作組的日常工作有權提出批評和建議,推動聯合育種工作的開展。
凡參加協作組的單位要嚴格執行河套大耳豬選育方案,各年度的育種工作計劃,不能自行改變育種方向,指標和繁育方法,如有變動需經協作組同意。
認真執行豬育種工作的有關技術規定,嚴格遵守豬的飼養管理規程,按期完成承擔的選育和研究任務。積極有計劃的推廣利用河套大耳豬,擴大選育點和三化養豬試點。認真填寫共同規定的各項記錄表格。
開展科學試驗,逐步掌握種質和經濟特性,不斷提高其生產性能、繁殖性能與適應性。進行必要的數量性狀遺傳參數的研究工作。
做到年初有計劃、年末有總結,及時提出繁育專題報告。
由於多單位協作,在緊密結合生產開展了多方麵的研究工作。1981年後,我們協作組參加了全國地方豬種質測定協作和大區性的協作活動,按統一計劃開展選育和科研工作,統一了工作方法,係統進行了研究和總結交流,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研究能力,使工作的廣度與深度均有很大的提高。
二、建立良種繁育體係
河套大耳豬保種、選育提高的目的是推廣種豬為三化養豬繁育體係的建立提供繁殖豬和經驗。根據所建立的試點實踐證明,群眾認識到雜交豬的優點,深受歡迎,為大麵積的推廣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自治區為建立三化養豬的良種繁育體係於1983年投資10萬元,以五原縣、臨河縣、杭錦後旗為中心,建立以河套大耳豬為母本、與長白豬、約克夏豬進行二元雜交的雜交繁育體係,在提高日增重,縮短肥育天數、降低飼料消耗、增加瘦肉率、降低成本上均取得一定成效,促進了養豬生產的發展。
三、開展專題試驗
幾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專題試驗工作:
收集與集中了河套大耳豬
目前已有5個公豬係統,29個母豬係統,小群組成了保種群,繪製了群體係譜圖,安排了選配計劃。加強了後備豬的選留與培育,盡快改變豬群不合理的結構,使豬群生產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如7歲以上母豬1982年比1979年所占豬群比例,由37.99”下降到25.35?%,而1~3歲的公母豬在豬群中所占比例得到很大的提高,幾年來為區內、外提供2300多頭種仔豬。
進行了河套大耳豬種質測定工作
在收集集中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生產,在生產現場進行了種質測定工作,將傳統的直觀描述,通過科學試驗,數據分析,而達到由直觀到微觀、宏觀,由定性到定量、由表現型到揭示內部規律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它為我們了解該豬的特性;為品種區劃、品種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幾年來共開展了26次試驗203人次科技人員參加,共總結了24份專題報告,具體的有:
繁殖性能和繁殖生理的初步測定:初步獲得了該豬種不同胎次的繁殖性能,母豬的發情持續期、發情周期,妊娠期;公母豬從初生到12個月齡,七個階段生殖器官發育的數據;並直接觀察測定了配種階段公母豬的性行為,獲得了較為係統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