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發育測定:對生後的體重、體尺及初生、2、4、6、8、10、12月齡七個階段進行屠體各鬱分骨、皮、肉、脂的胴體和內髒器官指標的測定。初步了解該豬種的生長發育特點。
河套大耳豬肥育、胴休品質和肉脂品質的評定:完成了肥育階段的日增重、飼料利用率的測定,75、90公斤體重屠宰時的屠宰率、膘厚、眼肌麵積、腹脂率、後腿比例、骨、皮、肉、脂所占比例等生產指標的測定。從1981年後又進行了肉脂的係水力、口9值、肉色、化學成分、肌肉組織學觀察、熟肉率、脂肪的出油率、溶點、折光係數的測定。對河套大耳豬肉質優良的性狀獲得了數量指標。
生理常數、尿常規的測定:對36頭(公6,母30)成年公母豬正常生理狀態下的18項生理生化指標和12項常規指標進行了測定,揭示了該階段基本特點,為教學、科研、臨床、生產提供基礎數據。
頭骨與染色體組型研究:完成了公母豬頭骨不同月齡、不同營養水平下的26項指標測定,獲得了數據。並完成了河套大耳豬染色體組型的初步分析。為今後該豬種分類、起源,鑒定種群類別和探討某些數據與生產性能上的關係積累了資料。
主要經濟性狀表型參數和遺傳參數的測定:表型參數和遺傳參數是品種的重要種性,也是育種工作的重要依據。根據現在條件,初步進行了河套大耳主要經濟性狀表型參數和表型相關的測定I河套大耳豬經濟性狀的表型參數和遺傳參數的研究;河套大耳豬肥育性狀、胴體性狀表型參數和表型相關的測定,獲得了初步結果。
雜交及配合力測定:1978年和1979年連續兩年進行了長X河、約X河、巴X河、河X河雜交肥育試驗。通過肥育性狀和胴體性狀的分析,初步找出了較好的約X河、巴X河組合。為了大麵積推廣應用於生產,1982年安排了三個品種五個組合的肥育測定,目的是找出有效穩定雜交組合,推廣應用於商品豬生產,經測以約X河68組最優。並對雜交豬的父母本的遺傳方式進行了初步分析,多數性狀呈中間型遺傳。河套大耳豬不同精料水平下肥育測定,目的是測定不同精料給量的肥育效益,獲得了數據,為今後製定精料水平和選育提供依據。
四、今後意見
擴大河套大耳選育範圍,提高個體純度,增加群體數量。
協作組應結合生產進一步對河套大耳豬的遺傳特性、生殖生理、營養需要等進行基礎性的研究。盡快批複該場為河套大耳豬保種場或原種場,以利河套大耳豬選育工作的進展。
建立以河套大耳豬為母本,與大約克夏豬、長白豬、杜洛克豬進行二元或三元雜交繁育體係,增加商品豬的腯體瘦肉率,探討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
積極開展河套大耳豬的正、反交試驗研究,為河套大耳公豬尋找出路。
山西馬身豬種質特性的研究——郭傳甲(山西農業大學)
馬身豬是山西地方豬種,屬華北類型,分大馬身豬、二馬身豬和缽盂豬。大馬身豬原產於神池、五寨、靈丘等縣,缽盂豬原產於平川地區,二馬身豬是由大馬身豬與缽盂豬雜交而成,遍布全省,尤以丘陵山區的數量為多。
馬身豬形成曆史悠久。從自然條件看,山西地形比較複雜,山區麵積約占總麵積的72義,大部土地貧瘠,十年九旱,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境內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南北差異明顯,平均氣溫4~12度,無霜期120~220天,年均降水量400~650毫米。作物以高粱、玉米、小麥、穀子為主,蓧麥、黍子、暮類、豆類次之,經濟作物有棉花、胡麻、油菜等。
由於稍飼料來源受到一定限製,對豬的飼養較粗放,以青粗飼料為主,采用放牧與舍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重視適應性和繁殖性能的選擇,經長期選育形成了體格健壯、適應性強、產仔多、生長慢的豬種。
1949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三種類型的豬種已交錯分布,由於雜交工作的開展,馬身豬的數量日趨減少。為保存品種資源、加強選育、開展利用,1974年省畜牧部門,農業院校、國營豬場組織專業人員收集馬身豬。據1978年對35個縣統計,繁殖母豬1546頭,1980年確定在專場進行選育提高,核心群集中在大同市種豬場和臨汾市種豬場,在太穀、祁縣、孝義、長子等縣也飼養一定數量的馬身豬,約計300頭。
長期以來,對馬身豬的種質特性尚缺乏係統研究,為保存和利用該豬種資源,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1985年以來,進行了馬身豬種質特性的研究,由於時間、條件和水平所限,還有待於今後繼續深入探討。
30日齡的馬身豬,皮質表層有較多的初級卵泡,在中層和深層出現次級卵泡,60日齡時,卵巢皮質部三級卵泡明顯增多,90日齡出現少數成熟卵泡,但未觀察到黃體,120日齡在卵巢組織切片上觀察到黃體,屠宰後觀察,排卵數為10.5個。長白豬180日齡才觀察到排卵。
輸卵管和子宮角長度的生長率,以90~120日齡和180~210日齡最高。子宮頸的相對生長率以30~60日齡最高,其次是90~120日齡和180~210日齡,高於同日齡長白豬。
90日齡前馬身豬子宮角的長度與長白豬近似,120日齡有一定差距,150日齡馬身豬為3禮87厘米,長白豬為19.58厘米,180日齡馬身豬為4155厘米,長白豬為24.92厘米。
馬身豬180日齡陰道長度9.05厘米,而長白豬僅為7.33厘米。
①脂肪內不包括板油
各種脂肪的生長變化。總脂中各種脂肪的生長變化情況是:100公斤階段總脂重是初生時總脂重的819.47倍,其中皮下脂、板油、花油分別是它們各自初生時的1684.30、565.77、509.56倍.從雙次相對生長係數可以看出,從初生至100公斤階段全期板油、花油的生長強度均低於總脂的生長強度,而皮下脂則基本以2倍於總脂長勢的強度增長。
內髒器官的生長變化:從初生至100公斤體重階段,內髒器官的重量變化以大腸、胃、脾、肺、肝的增重最顯著,大腸的增重倍數高達282。由相對於內髒生長勢的雙次相對生長係數可以看出,生後,消化道及脾的生長強度始終髙於內髒整體的生長強度,而心、腎、肺的長勢則遠低於內髒整體的長勢。消化道中,小腸發育早熟於大腸和胃,生長高峰前者出現在生後至50公斤體重階段,大腸出現在50公斤階段以後,胃的生長則保持宭一個較平穩的水平。
三、結語
在多單位密切配合下,尤其是近五年來的試驗,對馬身豬種質特性的研究取得大量資料和一定進展,加深了對馬身豬的認識,為更加全麵深入的研究、保種、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馬身豬性成熟早、發情明顯、繁殖力高、乳頭多、護仔性強、適應性好、肉質細嫩、肉味香濃,是理想的雜交母本。其主要缺點是增重緩饅、飼料利用率低、腿臀發育差、胴體瘦肉率低、
今後應認真摘好選育工作,適當擴群,在開展利用上進行保種,以馬身豬為母本培育新品係,廣泛開展經濟雜交,既充分發揮馬身豬的潛力,又能在肥育性能方麵獲得良好的雜種優勢。在種質特性方麵,尚需在重要經濟性狀遺傳參數、性激索、繁殖機理、適應性、配合力等方麵進行深入探討,把馬身豬品種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到一個嶄新的科學水平。
該結果與國內外的某些報道一致,研究乳頭數與產仔數、產活仔數、斷乳頭數、斷乳窩重(45天斷扔)初生窩重、排卵率的相關,未發現有顯著相關。上海畜牧獸醫研究所的研究指出,乳頭數與主要繁殖性狀間無密切關係,八研究了在初生、21日齡和56日齡時的仔豬數、仔豬重和窩重,發現隻有初生仔豬數與乳頭數有顯著的品種內相關,未觀察到乳頭數與活產仔數或平均初生重之間的顯著相關,但都報道與3周齡仔豬數有顯著相關,據張文燦報道,太湖豬的乳頭數與平均出生個體重無顯著相關,但有效乳頭數與活產仔數、初生窩重均呈正的遺傳相關和表型相關,與斷乳頭數、斷乳窩重呈負的表型相關和遺傳相關,其中與產活仔數為正的顯著表型相關與斷乳窩重呈負的顯著表型相關,山西黑豬的乳頭數與產仔數,產活仔數和初生窩重都呈正的遺傳相關和表型相關。有效乳頭數與產活仔數呈正的遺傳相關和正的顯著表型相關。與斷乳窩重呈負的表型相關和遺傳相關。並認為乳頭數、有效乳頭數與斷乳窩重呈負相關是由於存在一個負的母體效應。
由於資料所限,用父係半同胞估計的漢沽黑豬的乳頭數的遺傳力是負的,但就全同胞估計的遺傳力看,乳頭數的遺傳力屬中等遺傳,選擇還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