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乳頭數與其它繁殖性狀的相關關係,國內外報道不盡一致,根據本文資料分析,漢沽黑豬乳頭數與總產仔數及活產仔數均無顯著相關關係,看來選擇乳頭數不能提高產仔數和產活仔數,但考慮到本文統計資料樣本偏小,因而需要注意積累有關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以便對選種方法提供可靠依據。
乳頭數是豬的繁殖性狀之一,它直接關係到母豬的哺育能力。對某些品種的哺育結果表明,它又與幾種主要的繁殖性狀有一定相關,因此可見,對乳頭數進行一定方式的選擇是必要的,由於材料所限,這次對漢沽黑豬乳頭數遺傳的研究還是很粗淺的,今後有必要對本豬群乳頭數遺傳規律進行深入斬究,以確定對該性狀進行如何選擦,但鑒於目前漢沽黑豬乳頭數有下降趨勢,考慮到育種目標和該豬群的繁殖成績,特建議對種豬乳頭數的選擇限定在7對以上。
豬的乳頭數是一個較特殊的繁殖性狀,從現有的文獻報道來看,對它的遺傳發生機製尚缺乏透徹的研究,因此開展對該性狀的深入研究,對豬的育種理論和實踐將有其重要的意義。
漢沽黑豬耐粗飼選育的探討
世界人口和消費與日俱增,2000年人口可能超過60億,年豬肉消費量將達到1000億公斤,人類發展與糧食緊缺的矛盾日益尖銳。因此,探索利用髙纖維日糧養豬,引起普適關注。我國曆來有合理利用精飼料適當搭配青粗飼料養豬的習憤,不少土種豬有耐粗飼的能力,60~70年代糧食緊缺時,某些地方良種,以青粗飼料為主,能正常繁殖,外國豬種則不能生存,現在,糧食雖然富裕了,但從長遠看,發展節糧型養豬業,仍是今後的養豬方向。在改良中國豬種時,應保持和發揚耐粗飼的特性,並探討提高利用植物纖維能力的選種方法。
一、選育方法與結果
漢沽黑豬的育種目標是培育適於農村飼養的耐粗飼、適應性強的母本品種。育種方案規定培育含民豬、巴克夏豬、內江豬血液比例為40:35:25的黑色豬種,並確定在高纖維飼糧的飼養條件下培育和選育豬種。
育種群後備豬的飼糧組成
混合料中粗飼料占15義(粗纖維水平⑴外),適當搭配靑飼料。種母豬的飼糧組成
混合料中粗飼料按生產階段調查為15~30%,適當搭配青飼料。
育肥測定的混合料中,粗飼料占13%,粗蛋白水平為14義,粗纖維水平9%。
在上述粗詞料比例較高的飼料背景下,通過五個世代的選育,取得了較明顯的進展,後備豬日增重提高了70~73克,6月齡平均體重,公豬母豬分別提高9.61公斤和15.78公斤。
由於條件所限,在選育中沒有進行消化試驗,主要是測定各世代育肥豬消化器官的重量和長度,未發現世代間有明顯差異,第五世代對不同品種90公斤去勢育肥豬的腸道進行了比較,發現漢沽黑豬大腸長度和重量顯著高於長白和蘇白豬。同時在以高纖維飼糧(含粗纖維9義)育肥時,日增重比蘇白和長白豬分別高17克和26克。表明漢沽黑豬比較耐粗飼。這與許梓榮(1984年)關於金華豬大腸發育比長白豬高,對粗纖維的適應能力也比長白豬強的報道,有相似之處。
二、討論
本選育是在高纖維飼糧條件下,對豬的耐粗飼性能進行間接選擇以大腸的發育做為衡量,耐粗飼能力的指標,經五世代的選擇,大腸長度和重量沒有取得明顯進展,可能是由於衡量指標不當以及選育時間短所致。當前,對豬的耐粗飼選育,尚無統一的認識和方法,今後有必要進行關於選種指標和選擇方法的研究,在選擇中可設對照係,進行髙低兩種粗纖維水平下的雙向選擇。
豬對粗纖維的利用有無遺傳差異,是耐粗飼選育是否有效的依據。以往對中國豬的耐粗飼性能有許多感性認識,但在70年代前未見國內公開報道材料。
報道豬隨體重的增加腸道加長,延長了食糜在消化道停留時間,使有機物和粗纖維的消化率提高,但未做品種間比較。瘦肉型豬比脂肪型豬大腸中纖維分解菌的數量和活性增加。齋藤道雄(1939年)測定,東北民豬對甘薯蔓粗纖維的消化率比巴克夏高19.3%。
研究維持不同豬種正常生產成績的飼糧中相應粗飼料種類、比例及加工方法研究中國某些豬種耐粗飼性能和耐粗飼選育的方法;研究改進豬腸道中微生物種類、數量以及活性的常規技術和生物技術。研究豬大暘內微生物的活動機製和提高粗纖維利用率的方法。
肌肉的化學成分及膽固醉含量的測定
肌肉的化學成分: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體重其背最長肌、股二頭肌和半腆肌的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和灰分的分析結果。
不同體重背最長肌的水分含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準,其中10公斤和20公斤階段的水分含量極顯著地高於50~100公斤階段的水分含量,但體重達60公斤以後,各階段差異很小,趨於平穩。不同體重其背最長肌粗蛋白質含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準,60~100公斤體重階段的粗蛋白質含量極顯著地高於10~50公斤各階段含量,60公斤階段前,隨著體重增加,背最長肌的粗蛋白質呈現上升趨勢;到60公斤以後,變化相對緩慢,趨於平穩。可見,山西黑豬體重在60公斤階段是背最長肌粗蛋白質含量的轉折點。背最長肌的粗脂肪含量隨著體重的增加而上升,到50~60公斤體重達高峰,以後平穩在左右。但不同體重其背最長肌的粗脂肪未達到顯著水準,其灰分含量也未達到顯著水準。
不同體重其股二頭肌的水分含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準,其中10公斤階段的水分顯著、極顯著地高於60~100公斤各階段的水分,在60公斤階段以前,隨著體重的增加,股二頭肌的水分含量逐漸下降,60公斤以後,其水分含量其中保持在74%左右,說明了60公斤是水分含量變化的轉折點。不同體重其股二頭肌的粗蛋白質含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準。其中在20公斤和80公斤階段其粗蛋白質含量增加的幅度較大。不同體重股二頭肌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準,而粗脂肪含量是在之間波動。
不同體重其半膜肌的水分、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的含量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準。其中水分在10~40公廠「階段的含量顯著、極顯著地高於60~90公斤各階段的含量,70公斤以後各階段之間的水分差異變小,趨於平穩,粗蛋白質在60~100公斤階段的含量極顯著地高於10~40公斤階段的含量80、90公斤半膜肌粗脂肪的含量顯著、極顯著地高於其它各階段的含量,除50和60公斤其粗脂肪的含量顯著地高於40公斤外,其它階段之間差異不顯著,半膜肌灰分的含量在不同體重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準。
總之,隨著體重的變化,背最長肌、股二頭肌、半膜肌的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含量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三個部位水分的含量均體重的增加而逐漸下降,其下降幅度的順序是背最長肌)半膜肌)股二頭肌從粗蛋白質含量來看,隨體重增加背最長肌和股二頭肌的粗蛋白質呈現直線上升,前者單位體重內增加的粗蛋白質含量大於後者。背最長肌和半膜肌的粗脂肪變化,中後期相對地高於前期,股二頭肌的變化不明顯。
肌肉的膽固醇:由表4可見,背最長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四個部位所含肉膽固醉在不同體重階段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體重的變化對肌肉膽固醉的含量沒有明顯的影響,其含量1~2毫克之間變動。
脂肪熔點:不同體重其板油、花油、6~7肋間皮下脂肪和大腿部皮下脂肪的熔點測定值,經生統處理,均達到差異顯著和極顯著水準,其中板油在30公斤階段上升幅度較大,60~80公斤達高峰,以後穩定在31公斤左右;花油的熔點隨體重的增加也逐漸上升,到70公斤以後相對緩慢;肋間皮下脂肪體重在40~100公斤階段的熔點顯著、極顯著地高於10~30公斤各階段的熔點,70公斤左右達到最高峰,以後緩慢下降,趨於平穩|大腿部皮下脂肪熔點隨體重的增加而上升,70~100公斤體重階段其熔點顯著、極顯著地高於10~30公斤的熔點,80~90公斤的熔點顯著地高於20公斤的熔點。
脂肪的磷價:不同體重其板油、花油、6~7肋間皮下脂肪和大腿部皮下脂肪的價值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準,但隨體重的增加,碘價呈下降趨勢。
脂的皂化價:不同體重其板油、花油、6~7肋間皮下脂肪和大腿部皮下脂肪的皂化價均未達到顯著水準,體重的增加對皂化價似乎無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