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重要的是,學界目前在對比研究中西方企業文化方麵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包括研究中西企業文化的差異、促進中西企業文化融合等方麵的研究成果。然而,專門研究中國和西歐企業文化(無論是研究其差異或其他方麵)的成果卻幾乎沒有。鑒於對這方麵研究的迫切需要與現有研究的嚴重缺乏之間的矛盾,本書試圖彌補這一研究的缺失從而解決這一矛盾。

二、研究綜述

目前學術界關於企業文化比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企業文化比較或中外企業文化比較。圍繞中西/中外企業文化比較的基本問題,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了討論:

1.關於中西/中外企業文化差異及融合的研究

學術界主要研究中西/中外企業文化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其融合。較有代表性的如陳覓從基本價值觀、管理理念、思維方式、決策方式、治理結構以及判斷效果的標準等方麵對中西企業文化進行了對比,並從文化的特質、文化的互補性和繼承性等方麵探討了中西企業文化融合(原文是“相容”)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必要性、途徑與對策等;司千字探討了中西企業文化的融合性並做出了一些思考;定雄武在其主編的《企業文化》一書中對美、德、日、中等國的企業文化進行了綜述和差異比較;柴紅英、趙黎明、楊林等在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比較了兩種文化背景下企業文化的“優劣短長”,並提出了建立中西融合的現代企業文化係統應遵循的原則及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等。

2.關於中西/中外企業文化衝突與整合的研究

學術界主要探討了中西企業文化衝突的概念、原因、表現形式及影響等,同時提出了一些較有影響的關於企業文化衝突演變規律的理論,指出企業文化衝突通常要經曆四個階段,即蜜月階段、衝突階段、適應階段和穩定階段。同時,學界也探討了企業文化整合的相關問題。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呂秋彤、孫潔、薛佳等在研究了跨文化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企業文化衝突與整合的問題,包括企業文化衝突的產生、企業文化整合的必要性與途徑、企業文化整合理論、企業文化整合應解決的問題等;彭仁忠簡要分析了企業文化衝突以及跨文化企業的文化特征,並對跨文化企業中出現的文化差異與衝突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討論,同時針對跨文化企業的文化衝突,提出了識別不同文化間的差異、發展文化認同、進行跨文化培訓、培養跨文化意識以及在企業內部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等應對策略;周鬆波提出了合資企業中控製企業文化衝突的一係列應對策略;劉誌迎在其主編的《企業文化通論》一書中研究了企業文化衝突的類型及企業文化變革等問題。

3.關於中西/中外企業文化比較的研究

學界主要從價值觀、管理理念、企業組織與員工關係、思維方式、組織結構、溝通方式、企業文化心理等多個角度對中西/中外企業文化進行了比較綜合的比較研究。如馬京生、任慧等在比較了中西企業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總結了中西企業文化的部分特點並研究了中西企業文化的融合趨勢;黃旭東從多個角度研究了中西企業文化的可比性與非可比性的問題,並在比較了中西方社會政治製度的差別、社會發展水平差異以及民族文化的差異的基礎上,研究了中西企業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性問題;蔡昆在研究了跨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比較了中外企業文化建設的差距;李存金等分析了美國和中國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多維角度對中美企業文化特色進行了比較並總結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探討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企業文化應處理好的若幹問題;劉安、金秀芳等比較研究了中法、中德企業文化相關問題,探討了中法、中德企業文化差異並試圖尋求解決由這些差異所引起的衝突的方法,從而找到一種能夠適合中法、中德合資企業的企業文化新模式;此外,周鬆波在比較研究中歐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將中國企業文化歸結為“重情輕法”、“重感悟輕科學”的“靈性主義”文化,將西歐企業文化歸結為“重法輕情”、“重科學輕感悟”的“理性主義”文化,進而提出“地域”和“曆史文化”是導致中歐企業文化差異的重要根源,認為“地域”導致了中歐企業文化的思維方式和企業家精神的重大差異,“曆史文化”則從根本上塑造了兩種風格迥異、屬性相悖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