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對看內參有“情結”,現在北京方麵的關係時常會滿足我這一嗜好,好在不算泄密,因為這些大小參考,首都大媒體的普通記者都能看到,實為資料。
近年看的參考中,印象深刻的是朱鎔基任總理時國務院的一次會議紀要,朱總理有一段講話是這樣的:“建議那些迷失了方向,喪失了立場的人到三個地方去看看。到貧困戶家中。現在一部分人確實先富了起來,成了大款,少數領導幹部心理不平衡,傍‘大款’的有,同流合汙的有,結果,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到頭來,害己、害國又害家。你到貧困地區貧困戶家中走走,看看他們吃什麼,用什麼,想什麼。要有點良知,就不能沒有負疚感和責任感,就會重新認識職務與責任,權力與義務,公仆與主人,做官與做事的關係。想想怎麼節欲守操,在位幹什麼,身後留什麼的問題,切切實實為老百姓做點好事實事。
到監獄裏看看。‘高牆、電網、崗哨、警衛、鐵窗鐵門鐵鎖鏈,楚河漢界,不留神,一閃念,人才就成了人犯。到監獄看看,身臨其境,觸景生情,體驗一下失去自由的心態,就可以加固思想道德防線,告誡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領導幹部必須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居官不自高,得意不忘形,受挫不自棄,失意不失態,始終有種努力進取,有所作為的精神狀態。
到火葬場看看。人生一世,誰能免死.地位多高、名氣多大,擁有過的一切,到那就是一縷青煙,幹點正事留個好名聲才好嘛。那些判死刑的不是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嗎﹖晚啦。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廣廈萬間、夜眠八尺。貪錢、貪物到底有什麼用啊﹖怎麼就想不明白這個理兒。”
朋友說,朱總理的這段即席講話在人民日報的言論上提到過。他還告訴我,朱總理到某地農村視察時,在一個小山村去了趟農民家秫秸紮的廁所,半天不見出來,秘書急了,一看,總理已走到遠處正跟幾個老鄉閑聊呢。他們如何開的頭不得而知,反正老鄉告訴總理兩句順口溜:“樹坑刷白漆糊弄朱鎔基,坡地栽小草糊弄溫家寶。”朱總理當即讓秘書把這兩句話的內涵搞清楚,告訴他。
還有,為迎接總理視察,該縣花8000多元錢進京采購食品、還租冷藏車運海鮮,結果總理就要了兩素一葷一碗麵條在客房裏獨自吃了。下午的彙報會上,總理對市長左一句“在xx下”,右一句“為了××”很不客氣,打斷他:“請你直接講退耕還林的具體做法,不用照本宣科。”
我發現,領導同誌的即興講話都有血有肉親切隨和,說明問題,勝過許多“××要求,××指出,××強調指出”。我一直為領導同誌脫開講稿的口語表達發表不出來而遺憾。比如某任市委書記在一次會議中脫開講稿說:“在廊坊抓市容市貌時,我們經常半夜12點還在街上轉,看哪個燈不亮,哪個工程對對付付不象樣,就打電話找主管領導馬上來講清楚。強調沒錢沒人等客觀不行,要你這個官幹啥的﹖幹不了﹖換人。領導幹部你得紮實做事,哪怕漂亮亮做好一件也行呀,有人就在那整天混。”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口語化是現在一種悄悄演變著的新聞方式,各媒體都在強調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擺事實講道理,有些通篇都采用老百姓的口頭語言。而最受啟發的就是溫家寶總理訪美時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采訪時說的那段話:“多麼小的問題隻要乘上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隻要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這段通俗形象的話,《華盛頓郵報》的記者不僅全文引用,還作為小標題放在顯著位置。
順便講一見聞,一個養豬戶主對記者說:“看這豬滾溜圓地,沒病沒災兒、,想賣好價,起早貪晚伺弄唄。”可那位電視記者非一遍遍地教他說一串套話。晚上我看了“加工”好了的新聞,直覺得假、硬、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