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熟悉“哈韓”一詞。
“哈”源於台灣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語,意指“非常想要得到、非常喜歡”。哈韓(國)是因為“韓流”西侵得太快。12年前的一曲《阿裏郎》讓國人初識韓國文藝。雖說總是韓國足球隊讓中國男人尊嚴盡失,但亞運會、奧運會上我們的金牌總數很是能夠平衡一下心態。曾經,韓國的大橋斷了、大樓倒了、企業關了,是我們認識中的韓國。可隨著舊世紀的終結,LG電腦顯示器占據IT一族的視線;三星Anycall別出心裁地開發出語音撥號功能;現代汽車直入首都北京;安在旭讓中國少女影迷喊破噪子……不能不感歎,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最直接的感受來自商業。有的商廈大麵積開辟韓國商品城。在商業中心區隨便走走,“韓國部落”就在那誘惑你打開錢包。最常見的飾品屋也讓你眼花繚亂。周日女友約去喝茶,腳上的鞋比她的臉引人注目,原來是韓國鞋業的金字招牌“聖喜美”。據說,巨資影片《埃及豔後》為表現女王克麗奧·佩托拉的奢華生活,就選中了一雙金色的,融古典、妖媚、時尚、魔幻於一體的“聖喜美”。原先我一直認為韓國貨就是那些大肥褲子、小布衫,打發錢不多又愛換衣服的少男少女的,化妝品也不過是中檔貨,看樣子並非如此。
看到了一條消息:調味品、方便食品、糖果糕點、食用油、飲料、泡菜、禮盒……十多個大類、140多個品種的正宗韓國食品亮相蘇州美羅商城。蘇州市民青睞有加,紛紛購買……
為什麼哈韓?去過該國的老劉說,那是一個特別物質的社會,全國人民一條心地奔好日子,雖不乏歐風美雨,但本土商品多數是好品質,好設計,色彩、款式跟韓國女人似的,風情萬種。比如他們的泡菜,為出口賺取外彙,政府統一監製一種品牌,確保品味和質量一流正宗——秦皇島與韓國仁川有航運往來,旅行社統計,出國遊以去韓國的人數最多,這樣看來,韓國更多商品來秦總比進蘇州容易吧。或許不久統計數據將會有:市民韓國商品消費支出×××元。反正我感覺免疫力再強,也難免要偶感“韓流”。
在石家莊開會時同屋的作家梅潔女士介紹說:趙縣的柏林禪寺現任方丈為明海禪人,常住僧眾160餘人,內設河北省佛學院、河北禪學研究所。每年舉辦上元節吉祥法會、中元節報恩法會、清明節水陸法會、生活禪夏令營、念佛七、禪七等大型弘法活動。僧眾堅持每天早晚課誦、過堂、坐禪,每半月誦戒布薩,如法如律結夏安居。冬參夏講。許多法師英文流利,博學多才,出訪多國。明天(農曆2006年2月19)是觀音誕辰日,有大法會,一定要去看看。
參禪悟道。望著眼前氣勢恢弘的廟宇,燒香求拜的人山人海,我即時的想法是:做菩薩也真難,受人供奉,億人相求,求觀音菩薩保佑健康平安,升官發財,婚滿情順,高壽無疆——或許替眾生受罪,為眾生解難,菩薩才因此而偉大。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去求菩薩幫助呢?應該是出於某種害怕恐懼的心理吧,說白了就是貪戀欲求。由於怕死貴生,戀物求榮,生怕變壞,生怕不利,生怕果報,便來求佑,然後再到生的自然規律中惡性循環下去。有多少人在走出禪寺複歸紅塵後時刻記住佛祖釋尊的教悔:“大千世界如同恒河沙數,期間眾生如同恒河沙數”。誰視自己為一粒沙塵,從無計較過呢!
在相對安靜的藏經樓和一位俊朗儒雅的法師攀談我的困惑並求解:佛教與精神文明何以互補?佛教和社會現實何以相互信任地存在?這位慧德和尚指點迷津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佛教中對自我約束的戒律有廣泛的共同之處,無論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還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公德,應當受到廣泛的重視。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道德自然就會得到保證。佛教的修行是建立在修養基礎上的,如果做為一個人,連最基本的修養都不具備,有什麼資格稱自己是佛教徒呢?修養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們國家提倡以法治國的同時又提出以德治國,因為德行是培養公民自覺守法的保證。尤其在缺少誠信的現實中,佛教的戒律恰恰是佛教徒自願接受的一種自我規範的訓練。無論是授戒者,還是守戒者,先要具備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