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兄弟我在XX的時候;改變的樂趣;與男人有關 (1)(2 / 2)

誰喜歡講“兄弟我在××的時候”的事別忘喊上我,愛聽。還是不打斷你神情仰慕且點頭不止的那種。

好聽眾難找!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吉羊教授的著名講座課“神聊秦皇島”整500期那天我去聽,先生把孟薑女廟前殿門柱上那副久負盛名的對聯分解出了18種讀法,它讓200多名大學生思維活躍、掌聲不絕,還令眾多如我等旁聽者眼界大開。

文人的雅興之一是喜歡把一些名詩妙對重新解構,變換出新的讀法,妙趣橫生之餘,還從文字遊戲中獲得許多快樂。就說孟薑女廟前的那副名聯吧,它的上聯用了7個“朝”,下聯用了7個“長”: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如果按習慣似乎就一種讀法,念不對還被視為“沒文化”。其實掌握通假字“朝”、“潮”、“長”、“常”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斷句方法,就能變換出無數種不同的讀法。這副對聯標準的讀法是這樣的:

海水朝,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且看吉羊教授的三四三斷句:

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

浮雲漲,常常常漲,常常消

五五斷句:

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雲常常漲,常漲常常消

六四斷句:

海水朝朝朝潮,朝朝潮落

浮雲常常常漲,常常漲消

此外還有四三三斷句、四六斷句、六四斷句、三七斷句、五乘二斷句,真是變幻多端,有趣至極,因篇幅所限此處不一一例舉。有興趣完全可以自由發揮、一試身手。

杜牧的《清明》詩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然而,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經後人別出心裁的修改後有了幾個妙趣橫生的新版本。1957年,《羊城晚報》副刊以“世界上最短的劇”為題,對《清明》詩做了別開生麵的改編:

時間:清明時節

布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一又冷又餓又絕望的行者

情節:行人向一牧童打聽酒家何處有?小孩遙指杏花村。

據說古時候就有人將《清明》改為了三言、四言詩,也別有情趣:“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清明時節,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清代有位文人覺得《清明》詩不夠精煉,他認為“雨紛紛”多在清明,“行人”必在路上,而第三句既是問句,“借問”二字就顯多餘,“牧童隻是被問人身份,無關緊要,因此他把每句開頭兩字刪去改成一首五絕: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受此影響,改為的六言詩為: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更有創新者,將它改為《南鄉子》詞:“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尤為有趣的是,宋代有位書法家將它寫在一把白紙扇上,一個朋友見後,給詩重新斷句,竟變成一首絕妙小令。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1976年清明節,北京天安門英雄紀念碑前也有一首改寫的《清明》詩,該詩早已被收錄在冊成為美談:“清明時節雨紛紛,九億人民慟斷魂。借問怨從何處起﹖紅牆裏麵有妖魂。”

當然,真正修潤一新的好詩妙詞,不一定意義宏大,指涉深遠,但一定是充滿彈性、充滿文本娛樂遊戲精神的,能夠生發蕩漾出無限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