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演與口才》和《說話是金》算是兩本教人說話的書。前者不知現在還有沒有,而後者則是我在“黃金周”裏讀完的。作者拉裏·金,美國名嘴,CNN金牌節目主持人。他曾和戈爾巴喬夫、克林頓、馬龍·白蘭度等各色名流對過話,是一個“以說話為生”,並取得極大成功的人。《說話是金》可以說正是他一生事業成功的總結。書一開頭,他就介紹了自己第一次當電台、電視台主持人的經曆,提出了對聽眾、觀眾真誠相待,將自己緊張心態如實告訴受眾的觀點和體會,很有吸引力,也讓人信服。
《說話是金》介紹說話是一門藝術,書的副標題是:“在恰當的時機對恰當的人說恰當的話。”拉裏·金從10個方麵提醒在與人交談中要注意的原則。如:你想人家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隻說不聽,不會有任何收獲;切忌刨根問底;絕不能長時間過於嚴肅;不要怕有口誤;講述你了解的事情;了解聽者,也要讓聽者了解你;隻做自己輕鬆自如的事,用具有親和力的嗓音……等等。而且拉裏·金對每個原則都有條分縷析。如在《做個出色的交談者》一章中,他列出了8個要點:以全新視角看待事物;視野開闊;滿懷熱情;不要隻談自己;保持好奇心;表示同情;表現幽默感,這對想掌握說話藝術的讀者有相當大的啟發。
中國很信奉“沉默是金”,輕易表明態度,表露心跡是不穩重,不成熟。因此,中國社會養成一種人人城府深沉,神情莫測之狀況。當年有人問及清朝大學士曹振鏞為何官運亨通,曹即以“少說話,多叩頭”6字相答。這或許與後來魯迅先生所痛斥的“無聲的中國”有關聯。但再往早追溯,我們的古人可是很講究說話的。全由口語組成的一部《論語》,生動、形象、樸實、自然、親切,每讀每想見孔子坐在眾弟子麵前議論風生的樣子,口吻、神情活靈活現。孔明也算是典型的說話高手,隻身赴東吳舌戰群儒的故事誰人不知。
《紅樓夢》裏的王熙鳳,別看現在我動筆勝過動嘴,但小時候有一陣子專學她說話,以至於我媽大歎“少不讀紅樓”是真理。語言到了現代社會更是了不得的重要。會說話的,一句就讓人待見,不會說的半句就招人煩。有時關切是問,有時關切是不問,不懂說話藝術的哪壺不開提哪壺。拉裏·金在《說話是金》一書的引言中說:“有學者估計,一個人平均每天要說18000個詞,這個數準不準不好說,但多說和多做應該是成正比的,尤其是以講話為職業的人。所以說奉行“沉默是金”乃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在現代的社交場合根本行不通。“見啥人說啥話”,“啥場合說啥話”,即說話講究藝術性才是應該推崇和效仿的。
有一則流傳頗廣的故事最能說明會不會說話的道理。某人請客,酒席擺上後來了6個人,還差兩人。在門口張望的“東”自言自語:“該來的沒來!”有兩人聽見了心想,主人說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了,便生氣地走了。主人歎道:“不該走的走了。”另兩位聽了,便起身而去。“東”見走了4位急忙向剩下的兩位解釋道:“你們看看,我又沒說他們倆!”兩位一聽,難道是說我們倆不成?拂袖而去。正這會兒,兩位遲到者來了,“東”責備道:“你們怎麼這麼晚才來,他們都已經走了。”兩位以為人家吃完了,便掉頭而去。
說話的學問大了去了。
女人與生俱來就已有兩大成就,一個是十月懷胎後產床上新生命的誕生,另一個則產生在廚房裏,日複一日與柴米油鹽的相伴相隨。
眼下凡是嫁做他人婦單獨挑門過日子的女人,大都有女人與廚房領屬關係的耳濡目染。通俗的鏡頭就是當媽的在教女兒做飯時,用食指點著她的腦門說:這麼笨,將來進了婆家門可怎麼辦喲。女兒們嫁了後,雖然骨子裏極不願意在接管一個男人的同時也接管一個廚房,但由於“曆來如此”,也隻好順著這種心理暗示往賢妻上麵努力。有些女人在操持結婚階段就表現出對領導廚房的無比熱愛,如果她知道“要想管住男人先管住他的胃”這句話,那就更不得了,姑娘架子堅決不端了,下班後用簡陋的電爐子也要為那個男人弄一餐飯出來。結了婚,為了鞏固和顯示自己的地位,還會不定期安排家宴,以在廚房裏的辛苦勞作和創意,去增進親戚朋友的感情,擺平男人工作中的人事齟齬等等。這時候的女人和廚房也最顯英雄本色,男人這時候也是最心滿意足和不吝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