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洋名和外號;美男何所以;一封@(1 / 3)

記得“天開”剛改名叫“秦發”那會兒我去湊一個飯局,剛坐定就有一位穿藍製服佩胸牌的小姐送來職業化的笑臉和恰到好處的恭維,自然,同時遞上了名片。有趣的是,同桌的一位燕大外教念出了她們的中文名,而兩位中教則讀了她們的英文名。我當時想,酒店的職員還有英文名,好玩。

入鄉隨俗,老外來中國和中國人在國外,為方便起見,一般都起一個外國名。尤其老外,有個諸如馬長城、寧亞萍之類的中國名很有些中國通的意思,與之交往油然產生一種幽默、親切感。在國外叫洋名也出於實用考慮,沒什麼不好。

據我知,那些在合資、獨資企業或者涉外機構工作的白領們,都有一個叫起來順口的洋名,有的是“海歸”們自己帶回來的,有的是洋老板親賜的。可久而久之,隨著洋老板中文水平見長,滑稽的情形出現了,中國雇員之間呼洋名,為數不多的洋領導們則呼雇員中文名,挺搞笑的。

有洋名的還有一個類群,就是那些早年留過洋或在洋行裏混過的老人,去年暑期從上海來的4位老人約了在北戴河的幾位朋友見麵。席間,這夥七八十歲的人叫著對方的洋名懷舊談天,居然毫無做作之感。雖滿頭白發,皺紋叢生,但舉手投足都透著昔日時尚的教養,一派紳士、淑女的“範兒”,讓我不由想象他們年輕時的種種卓越不凡來。

然而,我發現洋名用的最泛濫的地方可不是上數種種。9月中旬,我陪一朋友去實驗中學和一所英語培訓學校請老師。可巧兩處都在搞情景教學。每個學生都用自己的洋名展示著身在異鄉的生活場麵。可樂的是,他們的對話實在不利落,惟獨那個洋名叫得順。因為反差明顯,課堂上不時傳來哄笑聲。下了課,孩子們還興致勃勃地呼對方洋名,看上去,除了這個名別的啥也沒記住。

記得兒子高一時有一陣就如此這般進入角色,給同學打電話時全來這一套,興奮的什麼似的。還給我取名叫麥芮,但沒多久就過勁了,幹脆連中國名也不用,同學間都叫外號,傻、挑、腦、顯、旺財、村長、大俗、大王……

記得曾問他為什麼,回答是:

一、學校被統一規定的東西那麼多,課本、桌椅、校服、發型、作息時間、課間的活動內容等等,而不能被統一規定的東西有相貌、性別、身高、血型、家長以及名字,所以起個外號別稱屬於同學們的輕鬆創意,不是人身傷害。

二、沉重的課業,得不到喘息的時間,“特困”的身體狀態,再加上打著教育下一代的幌子,實則把自己未圓之夢“嫁禍”給我們這些孩子的家長的軟硬兼施,為保持心理平衡,人格健全,起個外號,呼之認之,獲得一些擺脫正規束縛的暫時快樂。

三、怪忙怪累的,沒空多說話,叫外號省事方便,同學間也覺得很親切。

四、還擔負著棄絕偽時尚的重任。看不慣在麥當勞裏翹著蘭花指把薯條徐徐放進嘴裏,互叫著洋名,間或吐出一二英文單詞的那種蔥,太裝。哈哈!

記得兒子還給我講過一個外號的由來——顯(險)是某副市長的外甥,學校對其管教甚嚴,不論出了什麼大事小情,隻要有他在場老師準揪他出去挨訓。同學發現跟他在一起犯事後有的頂,保險。“險”則成名。而“險”呢,平時話裏話外愛流露一些家境的與眾不同,時常有種優越感,有“顯擺”之嫌,“險”則又包含了“顯”意,而且很快就深化成一訣流行於同學間的典故——“我不行,不像你,學習還好,個又高,長的又帥,踢球又好,家裏還有錢”。此句式所有同學心照不宣互相應用自如以搏輕鬆一笑。而叫險(顯)的那孩子也好性情,知道是由他演繹出個玩笑,不急不惱,照單全收。而且所有的大男孩全都這般灑脫。秦皇島一中幾個事兒了吧唧的師頭兒也沒追著攆著唬著問:你們對進球的同學齊呼“旺財”是什麼性質的問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