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誰給老黃瓜刷綠漆;樂顛樂顛顛;真糙女在哪罵街 (2)(3 / 3)

這出戲的劇情跟記憶裏的沒二樣,但多年後在故事發生地再看感覺非常新鮮。末了領導上台時還請我也上去一塊合影。回來便寫了一萬多字的《大上海的後花園——蘇州》,發在《秦皇島地情》雜誌上。那文筆、那見解,自己特得意。

看過很多戲,為什麼單提這幾個:其一,到了其他城市,白天你可能已遊了山玩了水,進了廣場和咖啡廳;穿了祠堂、巷子、院落、民居;看了皮影、蠟染、風箏、窗花、捏糖人,晚上一定要坐在劇院裏看一場自己感興趣的什麼戲劇。“朱門車馬客,紅燭歌舞樓,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放鬆、難得,此行圓滿。

其二,多看似乎就顯得好學上進,受啟發。比如潘金蓮、西施早都給解構了,有這碗酒墊底,再遇戲說皇帝、水煮三國、職場紅樓、新編西遊你還有什麼扛不住的?

其三,人在不饑不渴的時候,總不能隻想著服裝、皮鞋、性伴兒什麼的,或悶在房裏看電視。得使精神靈異附體,對非物質文化表明一種態度,讓你的生活與那些美好發生一些關係。

其四,把門票收藏起來,有一天對後代說,從前啊……

我對日本人有不好的看法,相信多數中國人跟我一樣,但對日本的東西有好的看法。汽車、電器不用說,為家中首選,就連修改液、膠水、彩筆這種小辦公物件都好用的不得了,當然是比較使用之後得出的結論,某次從一長官那各拿一樣,用完買不著了,一直特別懷念。

讀過一篇文章,一位教授說,中國學生與日本學生都有一張“東方臉”,靜態時,國籍不辨,但隻要一“動”起來,立刻分明:使勁關車門的肯定是中國人,使勁關擰水龍頭的肯定是中國人。為什麼?因為中國大多數汽車門不過關,水龍頭用不多久就漏水,習慣成自然。

別不愛聽,雖說宇航員上天這事說明我們尖端科技較比厲害些,但在眾多製造業,認真精神卻嚴重缺失,致使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也難以抵禦“外侵”,甚至是傳統優勢行業。我國素有絲國之稱,然而目前世界上最高級的絲綢早已是產自英法等國,國外隻是從我國進口絲束——繅絲是一件十分難苦、有汙染的行當,國外沒有人願意做,我們出口的絲綢服裝不是淪落地攤,就是在大賣場上“處理”。因為“比較之下,盡顯粗糙、低檔”。

一位德國大商到一家企業參觀,問及職工收入時,驚詫道:“報酬如此低廉,工人可以拒絕工作。”接著進車間,看了生產的車鎖、門鏈及工人的工作狀態,忿忿然道:“這樣粗製濫造的商品誰買?這樣不認真、不努力的工人,完全可以不付報酬。”

德國人了得?該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GDP占歐盟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額中德國本身就占了歐盟一半。他們就是靠“認真”二字,在向國際市場提供大量的汽車、光學儀器、機床、成套發電設備等一流產品的同時,連廁浴、五金等也占領了歐美亞一半四星級以上的飯店。不信你去北京的幾家著名大飯店試試,那種“GROHE”牌子的門把手、水龍頭等,給你的手感堅實到從容不迫,手和金屬的觸碰竟然成了一種享受,你在內心會對柔軟和堅硬的圓潤接觸滋生一種真實的愉悅。

“保護民族工業”一度是十分熱門的話題,有資料還排出了開放後我們一共喪失了多少名牌,多少行業無力招架。如果多一些冷靜的反思應該臉紅,那許多的市場其實是我們拱手讓出的。站在前沿的有不認真、不努力的生產者和生產業,此類詳情可看央視的每周質量報告和曝光台;有專挑便宜貨、糙貨用的消費者,為個2元錢毛茬刺手的塑料盆能起午更去超市搶購,沒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