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小女翻譯說:貝多芬說過,一把吉他勝過一個交響樂團。聽上去有斷章取義之嫌,不搭界吧?但要把吉他算做最好玩兒的樂器我讚成。
一直以來,男大學生如果弄把吉他掛在床鋪牆上,找女朋友就容易的多,吉他曲裏麵可以用來蒙騙女孩子的、富有憂傷情調,而且又簡單又好聽的曲子太多了,像《愛的羅曼斯》、《西班牙鬥牛士》寇克的小品,難點的還有《大教堂》《科庸巴巴》等等,所以吉他家不僅容易找到很文藝的女孩兒還很容易吃飽喝好,因為他們走到哪兒都不缺少崇拜者。
吉他家的演奏姿勢很酷,就象史泰龍光著膀子抱著火箭筒、小羅臨門一腳、濮存新眯眼一笑一樣令人著迷。略微令吉他家沮喪的是,他們的樂器聲音不大,一般的麥克根本不能把吉他的聲音完全擴大,所以當吉他家演奏時,你如果不肯安靜下來並且假裝聚精會神地聽,他會十分生氣的。所以要再三強調關掉手機相機,我們攝影中心那家夥遲到後衝著讓一通拍被請出就不足為怪了。
玩吉他的分家和手兩種,吉他家通常指的是在音樂廳或者不在音樂廳裏穿著西服彈古典吉他的,吉他家跟小提琴家、鋼琴家、古玩字畫一樣,大多越老越值錢,每天操練好幾個小時,老了會收學生,出CD唱片。讓的盤賣120元一張。
記者見麵前拍照合影的亂做一團,我和幾個懂行的閑人閑聊。在這個圈內,那些彈電吉他和民謠吉他的被稱為“吉他手”,吉他手就不行了,在商號開業典禮上、酒吧裏、鬧市街道邊、在琴行裏——總之隻要不是叫音樂廳的地方,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絕對不穿西服,超過30歲的還幹“吉他手”那是相當的玩不出名堂了。
想成為吉他家跟想成為鋼琴家、小提琴家一樣,隻有經受住數不清的教程和練習曲折磨的學生才有望成為吉他家,他們要學會演奏那首著名的《阿蘭胡艾斯協奏曲》、《南美的陽光》,要學會紮漂亮的領結,要學會優雅地謝幕,而且要學會做出憂鬱的樣子,皺著眉頭,眯著眼睛,特別沉浸的樣子。但如果不會“撥弦”而隻是“彈弦”的話在專業圈裏就屬於大麵瓜了,用來哄騙小姑娘和初級吉他迷可能還短時間管用。
真正的吉他教師教學生的時候使用的詞彙跟鋼琴、提琴教師差不多:“放鬆自然”、“連貫”、“歌唱”、“發力”“手指”“清晰”“音色”“節奏”“回家多加練習”“不能先發力再撞弦,是靠上去再發力”。
吉他家往往為他們演奏時左手弄出來的、名叫“擦弦雜音”的聲音苦惱,吉他家們的老祖宗塞戈維亞留下來的老唱片裏處處有這種吱吱作響的雜音,那時侯的聽眾容忍了這種樂器的弱點,但是現在的聽眾不那麼好打發了,所以吉他家演奏時大多瞪大眼睛緊張地盯著左手,惟恐照顧不周出現指甲摳黑板的聲音。
吉他家使用的樂器價錢跟提琴、鋼琴也差不多,講究手工製作,小提琴家豔羨的是斯特拉蒂瓦裏、阿瑪蒂、瓜內裏,鋼琴家盼望斯坦威,而吉他家大多對拉米列斯、斯摩曼、達曼等人親手製作的盒子垂涎。讓用的這把是意大利大師新近為他特製的,約和人民幣48000元。
有個小帥哥說,秦皇島沒有專業玩吉他的,但有些人還特愛把自己標榜的比專業的還專業,夠煩。
讓·迪布裏特是比利時人,在多次世界大賽中獲冠軍或其他重要獎項,在皇家音樂學院任教多年。近年主要是演奏、作曲及在世界各地巡演。讓32歲,所以,是年輕有為迷死個人的好小夥。我從牆上摘了張海報讓給簽了名,有一個小孩把門口那一人高的招貼卷來簽名,大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