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得閑便醉花醉酒醉情;春事防禦;留在無盡餘味中咂嚰 (1)(1 / 2)

暑假帶兒子去大連玩,行是軟臥、出租車,住是賓館飯店,吃的喝的也毫不含糊,一周時間沒一天是急著、趕著去做什麼,仿佛隻是把家換了個地方,一切都按部就班,再看隔壁一家三口,狀態也差不多。於是覺得“把旅遊作為精神遊曆活動,自由唯美情調”的觀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領受。

現代交通工具的神奇,使清晨還在家裏吃早點的人,幾小時後就可能在另一個城市或國家領略異域風情了。古人呢,代步工具充其量不過是幾匹老馬,一艘木舟,想去異國他鄉沒有數月顛簸難以置身,若遇到強盜“剪徑”,銀錢丟失,就隻有沿途求施了。而現代人“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即便天下有賊、夜逢神偷,一個電話便可逢凶化吉。餓露肋骨、鞋破帽丟返回老宅之事,斷不會發生了。縱然這樣,仍覺得今人旅遊之樂不及古人,這不是矯情。您想古時候的山水風景是原始純粹的,哪像現在,冠之“全國唯一”、“天下第一”的背後,到處是人工的雕琢、金錢的算計、浮誇的宣傳、臆想出的背景,還有隨處可見的垃圾。峻山已被強裝的索道破了相,秀水,不是幹枯就是散發出陣陣惡臭。

翻故紙,讀古人故事,發現文人墨客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簡陋茅屋,可他們卻心地寬廣。信步花前月下或放情山水之間,都為尋到一份真正的閑情逸致,一木一花都歌詠得妙趣橫生。字裏行間都滲透出古人是多麼懂得享受生活,哪像現代人,不是終年變自己為勞作的牛馬,就是算計金錢不肯為柴米油鹽之外多消費一分。既便是下定決心出去玩了,心裏想的也仍然是怎麼省下錢來買房、買車、孩子入學。人被物欲控製著,再好的風景,再好玩的設施擺在眼前,恐怕也品不出美妙的韻味,沉重的欲望最能殘害輕鬆的樂趣。

最美的旅遊應該是對自己心靈的放飛,即所謂放棄才能得到。我讚成旅遊不是購物,旅遊不是觀光,旅遊不是集會,旅遊不是福利……

“也別說的這麼絕對,有時間有興趣,去人人都說好的地方看看,得閑便醉花醉酒醉情,怎麼舒坦怎麼來唄。”臭小子說。

與行善積德相關的產業近年迅速成長,比如行善拜佛旅遊。說是國內每年約為數十萬人次的遊客專門去泰國膜拜佛寺或地方神靈,尤其在守夏節、春節和食齋節等重要佛教節日更是拖家帶口行程日長,這種增吉添福的信仰活動惠及了該國經濟。

別說有那麼多著名的大寺院的佛教王國泰國了,就是中國這種拜佛遊也日漸紅火。回想了一下,就我這號酒肉串腸過佛祖放心裏的,這麼多年從北走到南、在中原華東華中劃圈的俗人,都數不清在旅行時拜了多少座寺廟了。好像從10多歲見老人跪地拜了座深山裏掛條紅布的土地廟起,就把虛擬的神明奉為神靈。一次我發現念經的和尚穿著皮鞋腰裏別著的BB機吱吱叫都沒以為自己是記者就該主觀懷疑不信任,還是虔誠地跪下去拜了三拜。佛在我心裏是有形有像的,尤其是需要遇事不慌、精神需要求助時她就格外清晰,甚至會清楚地指示我如何去做如何去說,比如那誰又幹什麼好事壞事去了我都不知自明,當然或許那隻是女人最敏銳的第六感,但何不把它當成佛祖提醒或保佑呢。

兒子高中那3年我借采訪之機最多地拜訪了寺廟——南京夫子廟上了10元的平順香,無錫靈山大佛如是,承德普寧寺如是,千島湖、太湖、黃山、周莊、西遞、宏村、泰山、衡山、沈陽、角山——那才是見廟就燒香,見佛咱就拜,心中不僅念念有詞,腦中還有寶貝金榜題名後的情景。時年五一,市文聯組織一幫作家詩人去背牛頂玩,要擱以往那六七十米垂直的鐵梯子打昏我也堅決不上,恐高恐的厲害。但聽說爬上去到頂上那小廟裏拜拜,許個願特靈,我居然就靈魂出鞘般冒著生命危險爬了上去,誰說那臭小子一路六六大順跟他媽媽的虔誠膜拜無關呢!但不久前我在海南旅遊時發現,上香拜廟抽簽什麼的完全成了廟方和導遊狼狽為奸的商業行為。香燭做的一米長,三炷所謂高香價格從160至1880元不止,業內人士告訴,最好別上香,若信默拜拜就很好了。不管多少錢的,成本隻有塊8毛,都黑他們口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