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劉墉之迷(3 / 3)

(2)劉墉應對乾隆對聯

大佛寺前,竟有千嬌佳婦(乾隆);小家碧玉,俱屬萬歲臣民(劉墉)。

——劉墉應對乾隆

乾隆身邊大臣中多有機智善辯之才,乾隆貴為皇上,既好與群臣開個玩笑,又要保持身份的尊貴。而大臣們在乾隆麵前,既要抒發觀點,適時進諫,又須防皇上遷怒,應答時非常小心。於是,許多對句就采用了含蓄的方法,寓意其中,充滿著巧妙與機智。據說乾隆是個“風流才子”,有些貪戀美色。一天劉墉跟隨他出訪,在大佛寺門口,劉墉見皇上看著一位美貌少婦發呆,便覺不妥,故意問:“是否凝思佳對?”乾隆不禁脫口道出上聯,說罷催劉墉對下聯。劉墉覺得該打消他這個念頭,就婉轉地對出下聯。乾隆明知其用意,雖有些不悅,卻也收回心思移開了腳步,細思這個對句確也對得十分精妙。

半壁山,山中石,稀爛棒硬(乾隆);武烈河,河內水,翻滾冰涼(劉墉)。

——劉墉應對乾隆

乾隆出對也有遊戲或粗俗一些的,像是與對方開個小小的玩笑,卻是別有味道。如民間老藝人楊誌民講述的《劉墉與皇帝對對聯》的故事說:乾隆與劉墉登“四麵雲山”亭上觀景,見山莊對麵的半壁山,山石裸露,大大小小,靈機一動就出了這句上聯,讓劉墉對。劉墉一時不知如何答對,抬眼往東一看武烈河水滾滾東去,不覺計上心來,忙對以下聯。乾隆接下又指武烈河邊的羅漢山與南麵的僧帽山戲說一上聯。

羅漢光頭,為何不帶僧冠帽(乾隆);拐李腿瘸,焉能走過天橋山(劉墉)。

——劉墉應對乾隆

劉墉聯想到遠處的天橋山答對下聯。這上聯詞語粗俗,但對得也算精妙。隻是劉墉這聯稍有欠處,“拐李”雖與“羅漢”相對,但“羅漢”指的是羅漢山,乃城中一景,而“拐李”雖字麵相符,卻無實地實景可錄。雖有欠處,但此聯實在難對。據說後來不少文人學士爭相為此聯續對,終未有滿意之作,劉墉對得上來也算是不錯了。

風吹鳥巢,二三子連顆擊地(乾隆);雨打荷葉,眾諸侯頂帽朝天(劉墉)。

——劉墉應對乾隆

相傳某日,乾隆皇帝光臨宰相劉墉家,正值山雨欲來,一陣風起,屋簷下巢邊的雛燕被吹落了幾隻。此時,乾隆皇帝便有感於心。進得門來,劉墉慌忙來迎,叩拜謝恩,大禮過後,乾隆皇帝突然想出一聯,要劉墉對,上聯是:“風吹鳥巢,二三子連顆擊地;”劉墉聽罷,確實為難,此聯一語雙關,這“二三子”指的是諸侯,“連顆擊地”是諧音雙關,即“連科及第”,喻指中了狀元,乾隆皇帝賜聯高妙。劉墉正為難之際,窗外已經下起雨來,忽見景山之上,一群猴子正在雨中,為了避雨,猴群便把池邊的荷葉摘下扣在頭上。看見此景,劉墉豁然開朗,對出下聯:“雨打荷葉,眾諸侯頂帽朝天。”乾隆聽罷,哈哈大笑,連連稱讚對得巧妙。原來下聯的“眾諸侯”正好和上聯的“二三子”相對,指同一事物,從表麵上看,並不對仗(應該是數量詞相對),但是,“眾”和“諸”都是指“多”,所以是很工整的對偶句,再看“頂帽朝天”,喻指對天子的尊重,用猴群取代群臣,一語雙關。

有一年端陽節,乾隆下江南路經保定府,劉墉陪著他上街遊玩。大街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臨街一座高門樓上橫掛一匾,上寫“仁和詩社”。乾隆一見,心裏就癢癢起來,便拉著劉墉說:“走,到裏麵湊湊熱鬧去!”

二人進了門,見是一個四合院兒,院子不大,卻很雅靜。正房走廊中擺著條案,條案上放著折扇、汁巾、玉石扳指、鼻煙壺等各種酬謝之物。條案後麵坐著一文雅書生,看上去不過二十餘歲,是社主。兩配房的走廊裏也各擺有一條案,條案上放著文房四宗,牆上貼有各種詩賦題目。走廊裏已有十幾個人,正在觀題紙,想詩句。乾隆和劉墉來到正房,見過社主,掛了號,簽了名。乾隆稱自己是北京順天府人氏叫高天賜,劉墉隻說姓劉。

二人來到配房走廊裏尋題覓句。乾隆最好聯句,便對劉墉說:“我們比比聯句吧!”劉墉答應後,二人便各選了一副上聯。不大一會兒,劉墉已經對好,隻因乾隆還未對出,就在那裏閑逛,並不時掃一眼乾攏又過了一會兒,乾隆雙手一拍說:“有了!”便轉身奔到條案前寫出下句,劉墉也連忙寫出下句,一同交給社主。社主一看,見乾隆選的上聯和對句是:

冬夜燈前,夏侯氏讀春秋傳;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

劉墉選的上聯和對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層台。

社主看後連連稱讚,把一柄金麵蘇扇遞給劉墉,把一條汗巾遞給乾隆,說:“二位詩翁對得都好,但從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劉翁之句深邃。”乾隆聽後很不服氣,就又拉了劉墉去找句,一會兒兩人又各對了一聯交給社主。社主見乾隆選的上聯和對句是:

棗棘為薪,截斷劈開成四束;閶門起屋,移多補少作雙間。

劉墉選的上聯和對句是:

七裏山塘,行到半路三裏半;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社主連忙又取一些賞物交給二人,站起身來說:“二位詩翁真是奇才,晚生這裏拜過了!”

3.劉墉故居故事

(1)北京劉墉故居

劉墉的故居,按《天咫偶聞》記載在“胡同西頭”,不知是作者誤記、筆誤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因為從現在的實際情況看,劉墉故居應在胡同的盡東頭。其中61號院的大宅門,是劉墉故宅的一部分,當年為“轎房”,是轎班和管事們所祝再靠東的43號院,大致可以確定為劉墉故居的正房。其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大門兩邊各有一塊存留至今的漢白玉上下馬石。據悉,京城現今仍保留上下馬石的四合院已經不多,而漢白玉材質的上下馬石,43號院為迄今發現的獨一份。據《天咫偶聞》記載:“劉文清公故第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餘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邃,正室五楹,階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牆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橫石亦亡矣。”據現在43號院的居民介紹,這所大宅院一直保存相當完整、精致,北京解放時,由部隊所接管,海軍使用。以後海軍司令部建在西郊,這所宅院輾轉交換,變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個家屬宿舍。他們剛搬來時,大門對麵的南牆,還有一個大影壁。院內分為幾重院落,二門的垂花門都還在。以後人口越來越多,住房越來越擠,太過占地的垂花門被拆掉,院裏也加蓋了不少小廚房等臨時建築,把第三重院落的超手回廊等也基本拆除了。現在則變成了一個大雜院,迄今有30多戶近百人住在其中。據一位住了多年的社科院老住戶介紹,緊鄰43號院東側,原來也是一個大四合院,相傳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故宅,可惜已經全部拆除,建成了六層大樓,成了北京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舊蹤遺跡是再也尋覓不到了。

(2)山東省諸城劉墉故居

心為大清,不要管劉姓何姓;誌在報國,何必分漢人滿人。

匾額:天下第一家——山東省諸城劉墉故居聯

一天,早朝已退,文武百官都各自散去,隻有和珅跪在金鑾殿不走,乾隆皇帝問他:“愛卿沒有退朝,莫非有什麼要緊事嗎?”和珅說:“啟奏萬歲,我近日聽說,劉墉私持八旗公款,在他的山東老家大興土木,修建一座比禦花園還要講究的園林。劉墉心存不軌,望皇上明察。”乾隆聽了一愣,皺起眉頭想道:都說你劉羅鍋子為官清正,原來你也是個口是心非的貪官呀!於是決定趁南巡的機會,親自到劉墉的山東老家察看一番。這一天,皇帝南巡的一隊人馬,來到山東濟南府地界,老遠就見一戶民宅,楊柳成行,溪水環繞,真是一處風景幽雅的地方。走到跟前一看,門上寫著這副聯匾。乾隆思索了一會,覺得有點好笑,心想:普天之下,除了愛新覺羅氏我弘曆這一支,有誰敢來妄稱什麼天下第一家呢?他想知道個究竟,就去扣門。隨著敲門聲,走出來一位黑胡子老頭,約有五六十歲。乾隆問他:“請問,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釋?”黑胡子老人搖搖頭說:“這事還得問我父親。”乾隆跟隨進到二門,老頭敲了幾下門,又迎出來一位花白胡子老頭,大約七八十歲,乾隆躬身施禮:“請問,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釋?”花白胡子老人也搖搖頭說:“這事還得問我父親。”乾隆暗自琢磨:這兩位老者儀態高雅,舉止非凡,必然有點來曆,斷然不是一般人家。這時候,第三道門已經打開,迎出來一位白胡子老頭,約摸有百歲開外的年紀。他穿著一身素色衣服,手拄一根龍頭拐杖,乾隆趕緊上前施禮。老人連忙把皇上攙扶起來,說道:“請萬歲免禮。”皇帝的隨從正在納悶:皇上是一國之君,為什麼向一個鄉下老人行禮呢?就聽乾隆對老人說:“我在年幼時,聽皇祖康熙對我說,他曾經把一根龍頭拐杖賞賜給濟南府的一位功臣,這根龍頭拐杖被敕‘上打君,下打臣’,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我怎麼敢失禮呢?”白胡子老人微微一笑,高聲喊道:“皇上駕臨敝舍,家人快來迎接。”這一聲好似洪鍾,傳遍幾層院落,不一會兒,全家百十來口人都跪在當院,拜見過皇上,然後又都散去。乾隆跟著白胡子老人來到堂屋,他已經對大門上的橫批有了點理解,但他還是問道:“請問,這天下第一家作何解釋?”那老人捋了捋尺把長的白胡子,慢慢地說:“我家自秦漢以來,宗族興旺,枝蔓繁盛,遍及天下各府州縣,算起來總共出了八十個翰林,三個狀元,十二個宰相,成百個王侯,如今老夫我是五世同堂,全家共有人丁一百單八個。”說著,從櫃櫥裏取出一卷黃綾來。打開一看,寫的是“天下第一家”,下署康熙某年禦筆,印有皇帝的玉璽。乾隆對老人說:“這麼說,這就是劉愛卿的家了。”老人點頭說:“劉墉正是老夫的重孫。這孩兒性情直憨,恐有不周之處,還望皇上海涵。”乾隆說:“正是因為劉墉秉公正直,我才如此器重他呀!”這時已是正午,老人說:“已到午飯時刻,臣無備,請皇上賞光,就在寒舍用膳。”乾隆點頭答應了。隻聽鍾聲一響,端來了飯菜。皇上還以為是山珍海味呢,沒想到是一個盤子裏盛著個玉米麵窩頭,還有兩碗青菜湯。老人把窩頭切成四塊,遞給皇上一塊。乾隆勉強吃下半塊窩頭,就再也咽不下去了,剩下那三塊老人全吃光了。乾隆看著老人吃得是那樣香甜,斷定他是粗茶淡飯,勤儉度日慣了的人。心想:這與和珅家那種花天酒地的生活,是無法相比的。乾隆南巡返回北京後,對劉墉更加賞識、更加信任了,相反,對和珅卻增加了幾分疑慮。

(3)承德劉墉故居

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字延清,號爾純,雍正年間為進士,乾隆年間曾任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因其“頗能進諫”和“革除職弊”而深得乾隆皇帝賞識,乾隆曾向近臣說:“劉統勳方不愧為真宰相,汝等宜效法之。”他還擔任過《四庫全書》的正總裁。劉墉的兒子叫劉鐶之,也是個進士出身,嘉慶年間曾任過吏部尚書。祖孫三代均在朝中為官,實屬罕見,從而留為世間的美談。劉墉和他父親一樣,一向為官清廉,秉公執法。據史料記載,他在50歲那年任江寧府知府時,因為他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被讚許為“清介持公、名播海內”。劉墉作為乾隆皇帝身邊的重臣,曾多次伴駕到熱河。據傳,在麗正門西側路西的熱河武廟(即關帝廟)曾有過劉墉的書齋,每日清晨起床劉墉都要到此書齋揮毫潑墨。前些年曾聽當地一位已經年過110歲高齡,現已謝世的孟次禮老人講:“在年輕時,有一位其祖輩在清宮廷做過官的朋友家,曾見過劉墉的手書真跡。劉墉隨乾隆皇帝來熱河多次,早年他來熱河就住在熱河武廟西跨院的書齋裏,寫下的書法廢紙就堆滿一間小屋。”據史料記述,劉墉年過八十,仍是“雙眸炯然、輕健如故”。劉墉在承德街上也曾有過府郟據民間傳說,早年曾在熱河都統衙門南胡同口(即省公署的南胡同口),在其東側有處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從北向南說,先是高大房間的正廳,全是用大青方磚鋪地,小青瓦起脊臥磚到頂四梁八柱的瓦房。東、西尚有配房數間,周圍尚有整齊的圈牆,民國年間曾是王法堂家祖輩的住宅。在日偽統治承德的年代,這處正廳高大的房舍曾為日商經營的大阪屋服裝店占用,占用的時間大約是四十年代初期。承德解放後,此地曾經是承德市副食品公司中華路煙酒門市部的門店。在那時候還能辨認出這處古式的房舍的模樣來。1988年擴建市區東大街馬路,加之而後改建竹林寺小區,新建起大批的樓房,就使這處古老的府邸房舍全部消失了。在承德民間流傳著不少劉墉的軼事,關於他的府邸僅是其中的一個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