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瀏陽縣域(現在是瀏陽市了)以市區為中心輻射開去,包括東,南,西,北四鄉,俗語有所謂“東鄉出蠻絆,南鄉出煤炭,西鄉出小旦,北鄉出魚擔”之說,形象地概括了瀏陽四鄉的特色。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素有許多彰顯於全省全國乃至世界的東西,所以,對瀏陽城市除了被人們稱之為湘東的一顆明珠之外,結合四鄉的地理曆史人文景色特產等等,還有許多稱謂,而且這些稱謂個個名副其實,獨具特色。比如:移民聚居之鄉,革命老區,將軍故裏,花炮之鄉,文學園地,詩詞楹聯之鄉,書畫之鄉,戲與民間歌舞之鄉,夏布豆豉麻菌肥餅黑山羊等等土特產之鄉,現在又有小城鎮建設之鄉的稱謂,這諸多特色使得瀏陽名冠三湘,稱雄神州,接軌世界,聞於遐邇。現在,提及瀏陽,誰都會扳起手指,對於其特色特產如數家珍,博得了多少人的由衷讚歎!
我這一章文字,雖以“鄉”為綱,其實是由我的親身體味和經曆視角,從另一個較大的方麵,擇其要者,來描述我所稱之為的地方經典瀏陽的地域特色了。
首先,其居住民來自四麵八方,因而瀏陽是“移民之鄉”。來自四麵八方的人為什麼選擇這裏定居,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瀏陽地處湘省東北,與江西羅霄山脈緊密相連。全縣境內群山高聳,萬豁交錯,形成了特別的地理環境。地理與曆史相連,曆史為政治左右,政治被經濟牽製,經濟給人民禍福。這好比一座山峰,如果說地理環境是基腳,則曆史發展是山腰,政治與經濟是山峰,人民則是遊移於這座山的各個角落尋求著生存繁衍的樹木群落了。在瀏陽,曆史尤其以種種神奇、苦難、輝煌,使得這座“山”的身腰也就極其豐滿而奇特了。
其所以說瀏陽是“移民之鄉”,首先可以從遠古進行推斷。我聽我的老同學老朋友———畫家兼攝影家又曾是瀏陽文物管理所所長的蕭行敏先生告訴我:1964年,在瀏陽近郊的樟樹潭邊的野貓峽發現了龍山文化的原始社會遺址,把瀏陽的曆史身腰豐滿了一大圈。那年,一個農民在不經意間刨土建屋時發現了一層奇異的紅土,便報告了文物部門。文物幹部們驚喜地看到了一些零星的石器和陶片,於是揭開厚約一米的堅硬如石的黃色粘土,接著又扒開一層鬆軟的黃土後,一片遠古住房的遺址顯現出來了!從房址內及其周圍,竟出土300多件石器和陶器,甚至有沙灰陶棕色砂胎釜,凹底印紋灰陶罐,圓底紋陶杯,而且均為爐火燒製而成。房址內尚存一火爐,爐內還有一堆殘灰,火爐周圍還有五個小泥墩,當為遠古人的坐凳。特別是發現了泥質的紡紗輪,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穿著由獸皮葛麻縫製的衣物了,經專家研究分析,樟樹潭人已經進入父係社會時期即原始社會晚期,那些陶器,均屬於龍山文化範疇。
這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也帶來一個難解之謎。我翻閱史籍,知道龍山文化晚於仰韶文化,是農耕魚牧已經開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但這一文化現象起源於我國北方,是分布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呀!怎麼到了長江流域了呢?而且已從古雲夢澤上溯到了湘江流域的重要支流瀏陽河上,這是一個難解的謎團!因為從後來曆史的發展看,長江以南地區相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來說,還是很為落後的。曆代被稱為南蠻地屬的瀏陽,怎麼會出現了那麼早的龍山文化呢?我似乎有理由相信:那是一部分先民從中原黃河流域,向南進入古雲夢澤經洞庭湖再入湘江,然後又沿著湘江的支流瀏陽河逐水而居,最後到達這樟樹潭邊的野貓狹裏來了。
蕭行敏先生告訴我,事實上,後來在瀏陽河的上遊大溪河岸邊還發現了另一龍山文化遺址———鑼背山遺址。在3000餘平方米的遺址上發現了更多的夾砂,鼎足陶片。我們可以想象: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瀏陽就有了北來的移民,在這片河清山茂的神奇土地上發展著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了!但在東漢與北宋的兩次中原地區人民向南大遷徙中,瀏陽卻沒有曆史記載過的北方住民的遷徙,可能因為瀏陽地處偏僻,山深水險,不是他們遷徙的好去處?所以龍山文化時期遷徙來的原住民相對來說,生活平和安寧無事。在東晉,南朝和南宋的一段時間裏,正因為偏僻,瀏陽住民也就有了個相對安定的生活,但文化的滲透亦如水流的滲透,其實是無所不至的,所以在南北朝佛教盛行時,瀏陽也成了寺廟遍地的地方了。
但安定是相對的,不穩定才是絕對的。在有誌書記載的1800多年的瀏陽曆史中,由於三國鼎立之後曆朝皇權爭奪而烽火四起,瀏陽作為湘鄂贛相鄰地區,加上那些險要的山峰河穀,也就成了兵家必爭,匪患頻仍的地區了。據《縣誌》記載:“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破潭州,瀏遭殲屠殆盡,奉詔招鄰縣實其地。”,當時瀏陽的上東鄉大圍山周圍,差不多成了無人區。外地移民成群結隊移入,插草為標,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發展起來了。如果說龍山文化時期原始人的遷入不能以史實證明,隻能屬於一種推測的話,那麼這一次恐怕是有曆史記載的瀏陽第一次外地人的大舉移入了。由於人口增多,到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瀏陽甚至升格為州了!但好景不長,元末農民起義動搖了大都元人的統治,軍閥割據戰事頻頻,瀏陽正是陳友諒盤踞的湖北湖南之洞庭湖與江西潘陽湖之間,人民不但為被迫支持陳友諒的連續軍事行動不堪重負紛紛外逃,而且在陳友諒敗於朱元璋後又遭到朱元璋隊伍的報複。據傳:朱元璋登基後竟下旨對支持過陳友諒的潭州人尤其是瀏陽人大開殺戒,曾血洗三天,以至本就人口不多了的瀏陽十室九空,屍橫山野!最後隻得從江西大量遷移人口過來,湖南有句老話叫“江西填湖廣”,所以後來成為了本土瀏陽人的這些外來江西人,還和江西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並且稱江西人為“江西老俵”,所謂“俵”,就是指姑表,姨表等表親,說明這些後來自稱瀏陽本地人的外來人,確實大部分是從江西或別的地方移民過來的。或許這是第二次的外地移民進瀏陽了!
我在大圍山南麓的張坊生活工作了15年,對那裏的人源有過一些調查或者說傳聞記錄。我剛下放到張坊的彭坊大隊時,一點也聽不懂那裏人的話語。社員叫隊上的“張隊長”,我聽成了“當滴當”!事實上,在整個瀏陽縣,所謂本地人的說話口音東南西北四鄉各不相同,人說是十裏不同音,一點也不假,特別是西鄉人說話,與長沙話沒有太大區別,說明西鄉人大部分是從長沙益陽寧鄉那邊遷徙過來的。城裏,北鄉,南鄉以及靠近縣城的下東鄉一帶說的所謂瀏陽本土話,音調基本一致,但往往十裏之內也有明顯的區別。這種方言與全國其他地方的方言極不相同,既不完全是湘方言,也不是川方言,粵方言,更不是北方方言。瀏陽話自成一格,在全國再找不出第二個說這種方言的地方了,這是很為奇特的現象。瀏陽話語中的四聲很多,音調高昂,這一點或許正好證明了瀏陽是個移民之鄉,尤其是北方移民為基礎的外來移民們年深月久之後,經過各地語言的融合,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聲調了。而在環大圍山一帶,如北麓的東門白沙包括達滸和東麓南麓的張坊上洪小河鳳溪人溪那些鄉鎮,加上靠東南的升平以及文家市各鄉的人們,幾乎全是說的“客家話”。我在彭坊下放勞動三年,又在守和村裏的學校工作多年,還在張坊鎮上的高中教過幾年書,我才深深了解到所謂上東鄉的這麼多講客家話的“客家人”,其祖上都是從閩粵兩省遷徙過來的。一是福建海邊的人為了躲避倭寇之亂,大批湧入江西又接踵進入瀏陽大圍山下,他們無法與已經自稱是本地人的老住戶們爭奪稍微寬敞富裕的田段,於是在深山老林裏艱難立足繁衍生息了。二是流傳在大圍山張坊一帶的兩種傳說,有說是明末清初,瀏陽特別是大圍山地區又經曆了一次血洗,原因是大圍山為明初開國大將常遇春的故鄉,常遇春的子孫們反抗清廷的統治所以踞山揭竿而起,打出反清複明的旗號,因而被清廷殘酷鎮壓,血洗所有村落,甚至搖籃過斬,以至整個大圍山周遭沒有了人煙:還有一種說法是清初這裏遭遇過一場瘟疫,以至“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簌鬼唱歌”。這兩種說話我以為後一種可信度高一些,因為從《明史》上查閱,常遇春並不是這地方人氏,因此就不存在其子孫造反的可能。但大圍張坊一帶山深林密,曆來為瘴癘之地,發生瘟疫的可能性甚大,我就曾在那裏打過“擺子”呢。反正不管怎樣,清初從廣東遷來大量梅州人卻是事實。梅州是中原大遷徙的終點,那些從中原遷徙到閩,粵的人被當地人稱為“客家人”,梅州幾乎占了大多數,現在客家人遠去台灣的也很多,幾乎散布在全世界各個角落。
住在張坊鄉守和村洪家塘的張力行是我的朋友,他是讀過很多古書的鄉村知識分子,是個待人誠摯頗有見地的農民。我下放在彭坊時就對我很友好,也就是說他並不隨意欺負弱者,後來我在守和教書,我們的關係就更好了。我要提到他,是因為他是個熱情尋根問祖的“客家人”,他對“客家人”的遷徙瀏陽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關於張坊大圍包括南到蔣埠江即今天的瀏陽湖再到文家市一帶的“客家人”,他說都是從梅州遷徙過來的,至於明嘉靖年間躲避倭寇遷來的客家人除了遷移至縣城一帶發達了的大門大戶外,已所剩不多了,原因就是他告訴我的那兩種傳說,反正是他們梅州祖先遷來此地時,這偌大的山林土地上已荒無人煙了!他說,清初從廣東梅縣遷來了張、羅、林三大姓,祖先們在這裏劈山砍樹造田整土,艱難地生活生存,現在以張姓族人發展得最為迅速。我曾問他怎麼又有彭家坊,陳家坊那些地名,他說那都不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都是從江西遷徙過來的,因為客家人勤勞刻苦,繁衍生息快,在這塊土地上,很多江西或別地遷來的外來人都自稱是客家人,也說起客家話了。上洪鄉的口音明顯的帶有江西腔,而陳家坊的應該是本地人,所以他們說的大多是本地瀏陽話。我從《瀏陽報》上讀到,張力行先生甚至在1996年,帶著老伴,兒女,侄子一大家子自費去梅州梅西鎮朝祖,我確實為他那種摯著的精神深為感動。
我其所以不厭其煩地敘述瀏陽的這些往事,是因為作為一個移民縣份,她本身有過相當曲折的曆史,人民也經受過深重的災難,這種頻繁移民的史實發生在瀏陽,就使瀏陽顯得有些特別了!至少說明瀏陽的縣治曆史上經曆的道路有多麼艱難,文明的發展有多麼坎坷!
然而,這種在血淚苦難後的不斷移民填充,造就了瀏陽的獨特: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典籍,有獨特的文明發展軌跡,有獨特的人民交流語言,有獨特的民風成俗習慣等等。由於移民來自各地,也就帶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文明,帶來了人民的艱難奮進品性,帶來了各種不同的聰明才智。文化,文明,才智的相互融合,使得瀏陽這塊土地上的山河也增輝光,出產也更具自身特色了。更特出的是,各朝各代,幾乎都要出一些名留青史的大家、英雄、才俊。這正是各種文化文明融合的作用,那些名人的出現就使得瀏陽成了一部地方的經典,這經典又向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悠遠的時間放射出璀璨的光輝來了!
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曆史文明,複雜的人源來曆,艱難的生活道路,險惡的階級壓迫,加上強悍的民風民俗,等等等等,使得瀏陽人自古不甘受壓,曆代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到達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瀏陽就成了革命之鄉了。
瀏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祥地之一,因而是革命之鄉。全縣各地幾乎都能看到兩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遺跡。大約是1982年的夏天吧,以當時的《湘江文學》雜誌社郭主編和詩歌組主任編輯、詩人崔合美為首,組織了部分長沙地區的作家詩人在大圍山下的東門鎮開了一次筆會,我和瀏陽的其他幾位作家和詩人有幸參加了這次筆會,也就是這一次,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觸了瀏陽做為革命之鄉的一些遺跡。
在東門的悠悠石板街道上,我們似乎感受到了1927年秋收起義的風暴,似乎聽到了那場震動全國的起義的槍聲,似乎看到了舉起斧頭鐮刀呼嘯著從東門走過的紅軍戰士。因為我們在一座祠堂裏,驚奇地發現了起義隊伍留下的“打倒土豪分田分地”的標語。我們順著瀏陽河上溯,到了離東門約20裏的白沙古鎮。小小的白沙就一條百十米長的屋簷相接的小街,有一座木板橋連接對麵的幾個鋪子。小鎮匍匐在高聳的大圍山下,遠望千秋崖筆立高天,在雲遮霧罩中若隱若現。匍匐在這崖下的白沙小鎮,顯得十分安寧恬靜,但還有多少人來到這裏會知悉那遠去的曆史煙雲呢?還有多少人知悉這裏曾經是車粼粼馬蕭蕭的戰場呢?還有多少人知悉這裏曾經是鐮刀斧頭彙聚人聲鼎沸的地方呢?1927年9月,“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正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山間古鎮,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從江西過來的紅軍戰士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克這座古鎮,揭開了革命武裝鬥爭的大幕。當我們幾個走在如今僻靜的小鎮街道上時,似乎又聽到了紅旗獵獵戰馬蕭蕭呼聲陣陣,似乎又看到了草鞋綁腿的紅軍戰士邁開大步直向東門,然後涉水越山,進逼文家市會師,最後走上井崗山,點起了燎原中國的星星之火!
我們從白沙回頭,沿逐漸寬敞些的瀏陽河返回東門,在距東門8裏的一個叫上坪的小村落停住了腳步,帶隊的當地幹部把我們帶進一個叫陳家大屋的已經破舊的祠堂般的青磚瓦房裏。原來,在這裏曾開過一個決定秋收起義成敗的重要會議。起義紅軍攻打東門之後退回這裏,由毛澤東主持,召開了連以上幹部參加的重要軍事會議,討論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時是攻打長沙還是進軍文家市會師後上井岡山?兩條道要作出艱難的選擇,會議開了一整夜,最後聽從毛澤東的意見: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的路道,改向文家市集中,最後向井岡山進發,建立紅色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才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鬥爭,才有了江西革命根據地的發展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才有了30萬紅軍25000裏長征的壯舉,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我們看到陳家大屋的牆頭還存留了好些紅軍寫下的標語。那些標語盡管已經斑駁,但我們似乎感受到了那些豪邁那些激情那些驚天動地的壯美!帶領我們參觀的幹部還告訴我們,這上坪村裏就有一個錚錚鐵漢子,名叫陳錫虞,是毛澤東在一師的同學,加入了新民學會參加了共產黨,上坪會議之後被留在家鄉秘密開展活動,但不幸被敵人發現,被捕後任憑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最後被殘殺於白沙,年僅35歲!秋收起義之後,敵人對白沙上坪一帶進行了瘋狂的反撲,使得這個僅五六千人的古鎮及其附近村落,竟有四百多人為革命犧牲,幾乎每一百個人中就有六位烈士!“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青山可以作證,碧水可以為憑,瀏陽的山山水水,何處不留革命遺跡,何處不有革命誌士,何處不灑人民的鮮血?!
瀏陽作為革命之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前後。1920年,瀏陽西鄉普跡土橋的新民學會會員,著名的革命烈士陳昌就受毛澤東派遣回到家鄉,在其母校金江高小開辦了瀏西文化書社的分社,推介進步書刊,培養革命青年。1922年,陳昌擔任了中共的金江特別支部書記,翌年,他就組織金江高小的師生到普跡街頭遊行,抗議日本帝國主義拒不歸還旅順大連的強盜行經。1922年秋天,瀏陽北鄉著名的革命者田波揚陳章甫夫婦就與潘心源等30餘瀏陽籍同學成立“瀏北新民社”,他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革命準備活動了。1924年冬,田波揚受中共湘區執行委員回派遣回到家鄉,開展農民運動,在農民和小學教員中發展了一批黨員,籌建農村黨組織。1924年,潘心源回老家豐裕鄉組建了中共第一個瀏陽農村特別支部,接著又建立了烏龍鄉黨支部;1926年10月,他主持召開了全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成立了中共瀏陽地方執行委員會,當選為書記。1927年2月,潘心源與全縣農民協會委員長羅納川沒收了縣團防局的的武器,組建了瀏陽工農義勇隊,這支隊伍後來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成為了秋收起義的主力軍。1927年的2月底,瀏陽年僅22歲的女革命者邵振維領導了處決反革命團總張梅村和驅逐為張梅村辯護的國民黨反動縣長蕭驤的鬥爭,這就是在瀏陽革命曆史上有名的“除唐驅蕭”運動。邵振維當選為瀏陽縣長,瀏陽有了第一個共產黨員的縣長,而且是個年輕的女縣長!“馬日事變”沒有嚇退英勇的瀏陽革命者,盡管當年22歲的女縣長被敵人殘酷殺害,但在瀏陽,革命的烈火越燒越旺,以至有後來的湘鄂贛蘇區在大圍山一帶堅持不懈的鬥爭。
這些,恐怕是瀏陽最早的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了,當我在翻閱這些史料的時候,不能不為瀏陽人民的犧牲精神而感動!
我曾經在瀏陽最東邊的大圍山下生活工作了15年,在那些大圍山周圍的村落,我聽說得最多的還是關於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那個大山區裏鬧革命的故事。在那裏,參加過土地革命的人和事,幾乎俯拾即是。
有一天,我妻子工作的學校附近有一位魏婆婆來找她為其向縣裏寫一份材料,我第一次聽到了一個弱小女人的傳奇經曆,令我感佩至深簡直不敢相信,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人和事!原來這位我經常看見在地裏勞作的年過70的老太太竟是一位經曆傳奇的老革命者。因為家貧,她很小就被賣當了童養媳,大革命時期她掙脫家庭枷鎖參加了革命,18歲與一位黨的區委書記結了婚,跟隨著丈夫在張坊大圍一帶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府。那是秋收起義之後了,井岡山建立了紅色政權,大圍山實際是羅霄山的支脈,因緊臨井岡山而成為了紅軍與白軍拉鋸式不斷爭奪戰鬥的地區,所以當地人稱井岡山為“紅色”地區,瀏陽城至省城長沙為“白色”地區,而張坊因大洞嶺阻隔又背靠大圍山緊臨江西連接井岡山,革命活動頻繁,敵人也清剿激烈,“紅”“白”鬥爭拉鋸一般,被稱為“灰色”地區。這個地區的鬥爭是十分複雜的艱難的。這個女人的區委書記丈夫不幸被叛徒出賣被捕,敵人殘忍地將其殺害,把頭顱掛在張坊鎮的城門上。這位大膽的女革命者竟於夜間在看守的眼皮底下偷走了掛在城門口上示眾的丈夫的頭顱,一個人進山裏把丈夫的頭顱埋葬在一棵鬆樹下!在白色恐怖猖獗的日子裏,她和當地的一批參加了革命的農民撤進了大圍山裏,建立了瀏陽的縣委政府和遊擊大隊武裝,她就擔任婦女部長。在大圍山裏堅持鬥爭數年,這時她又和遊擊大隊的隊長,一個湖北人結合了。但不幸的是那位隊長在一次戰鬥中負傷,被敵人抓住慘遭殺害。這位丈夫被害後,敵人割去了他的頭顱回去邀功請賞,隻留下了身子,她又乘夜把這位丈夫的身子埋葬在前任丈夫的旁邊。在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她本人也被敵人的地方民團抓住,在押解途中她急中生智,看到押解的敵人都是男人,便磨蹭著說要小便,她看準了一叢野刺蓬,避開敵人的視線,鑽入刺蓬,不顧生死跳下懸崖,竟然奇跡般地逃脫了,進大圍山深處找到了隊伍,又堅持下來。躲進大圍山的遊擊隊不知道紅軍早已長征北上了,直到抗日爆發,留在南方堅持遊擊鬥爭的陳毅出山,組建了新四軍,上級領導才聯係上了這支堅持了數年的小小遊擊隊,派來聯係的湘鄂贛蘇區的幹部帶領這支隊伍出大圍山走東麓的金鍾湖,再過江西排鋪去與各地的遊擊隊集合參加新四軍。但路上卻又遇上民團武裝堵截,一場生死激烈的戰鬥之後,她為了掩護戰友,因最後一個人撤離而掉隊了。她趕到江西銅鼓縣的排鋪找了一個多月,沒能找到隊伍,隻好又回到張坊秘密躲藏起來,幸好與家住張坊方石嶺壁上秘密在家養傷的湘北紅軍48團團長羅思山聯係上了,他們聽說新四軍已在平江設立了辦事處,並且與大圍山北麓東門的革命者羅其南相約,三人一同越過大圍山過平江去。但是十分不巧的是,走的那天早晨,羅思山被叛徒出賣,剛剛走出家門就被敵人槍殺於自家門口的石壁前。羅其南正從北邊達滸經一個大峽穀歐家槽到達彭家坊他舅舅家,聽說羅思山被害,隻好在其舅舅一家人掩護下原路返回。兩個能以證明自己共產黨員身份的人一個被害,一個不知去向。萬般無奈之下,她隻得嫁給了一個姓魏的老實農民,靠著魏家的保護,才活到了現在。後來羅其南一直跑到了延安,解放後還擔任過湖南省委的監委書記呢。因為羅其南的證明,省縣承認她的老革命身份,並且每月發給她一定數量的生活費,算是安享天年了。這次大概是縣裏的某一機關需要她一份曆史資料,所以找到我妻子來為她寫了。
聽了她頗為平靜輕鬆地向我們敘述她那些驚心動魄的經曆,我簡直如雷貫灌耳,好半天都沒回過神來!坐在我麵前的是一個70歲的老太太,盡管年歲大了,雙手青筋一條條暴露,顯得有些瘦弱,但精神安詳,從臉部輪廓看,可以想見她年輕時是長得十分美麗的。她十分平靜地回顧她一生的經曆,說得那樣地平淡,甚至平凡,使人感到不可思議,但又使人覺得真實得不能再真實了。一個這樣柔弱的女人,在烽火連天的年代,有著這樣不平凡的傳奇經曆!這就是瀏陽的一個普通的革命者,一個革命之鄉的普通的人,但卻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對瀏陽這個革命老區革命者之鄉的許多革命故事的關注。我在那個小小的山區裏訪問了很多參加過革命的人和很多參加革命後犧牲者的家屬親族,他們甚至沒有得到什麼名分,但卻對那逝去已久的年代充滿了感情,使我萌發了要寫一部長篇小說的念頭,來記錄革命老區的革命者的故事。於是以那位魏婆婆為原型,我寫出了一部30多萬字的小說《山魂水魄》,出版後雖然沒有造成什麼影響,但瀏陽老區革命之鄉的感動卻常常激勵著我,使我忘不了這個經典地區的經典故事經典人物!
這個革命之鄉的很多普通人以他們的生命和鮮血寫就了瀏陽這個地區很多經典的光輝篇章,我這篇文字還沒有提及一些瀏陽的著名人物,那些著名的人要在第五章提及一些,我以為,瀏陽作為革命老區革命者之鄉的聲名,更多的是普通人以生命和鮮血奠定起來的
那位魏婆婆的兄長的經曆比她還更具傳奇色彩了:他是一個放牛娃,參加了紅軍隊伍後,在井岡山,在瑞金,在江西的很多地方參加過無數次的戰鬥,後來跟著朱德總司令走過了長征路。他當時在西路軍裏,由於張國濤的分裂行動,西路軍西走甘肅寧夏青海一帶而損失慘重,這已是紅軍長征曆史上眾所周知的了。魏婆婆的哥哥在甘肅某地的一次戰鬥中受傷,被馬步芳的人抓住了,那時他已經是一個紅軍軍官了,敵人派兩個士兵押解他到一個山頭去,將要處死他,真是無巧不成書,聽到後麵押解他的兩個人對話時竟然講的是湖南話,他便與他們搭訕起來,原來其中還有一個是瀏陽人。他們都是被抓丁而編入西北馬步芳的軍隊裏的。這真是有些巧了,本來在西北馬步芳軍閥部隊裏湖南人就不是很多,更別說竟然碰上瀏陽人了。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經過他一番政治攻勢,那兩個押解的士兵竟然答應放他逃跑,他們向著天空放了幾槍,讓他跑到山裏樹叢中。逃是逃脫了,但他往那裏去呢?衣食都無著落啊!幸好一個村子裏有家富戶需要顧一個牧豬放羊的長工,他在家本就是個放牛娃,輕車熟路,他就在那富戶家放起羊牧起豬來,這樣過了三年艱苦得不能再艱苦的生活,他才從西北討米要飯回到瀏陽張坊!我認識魏婆婆後,經她介紹也認識了她那住在張坊陳家橋的哥哥,我對他說,那時主力紅軍長征早已到達陝北,從寧夏到陝北其實有條陝甘大道可以直達陝北的呀,您怎麼不直接走陝甘大道去陝北呢?他十分懊喪地對我說他牧豬的村子十分閉塞,他竟一點關於紅軍的消息也沒得到,更別說知悉什麼陝甘大道了!不然怎麼會討米要飯回到家鄉呢!解放後,政府查實了他的紅軍老戰士的身份,發給了他相當的津貼,使他晚年有了幸福安定的日子。
這樣的人和事,我在瀏陽碰到的真是不少!我跟著姐姐來到瀏陽,考初中以後還要一段時間才上學,姐姐就把我安排在縣政府招待所暫時住著。那時瀏陽有個專門安置轉業軍人的單位叫“瀏陽縣轉業建設委員會”,總共才三個幹部,主任叫做陶和順,快六十的老人了吧?瘦瘦的,國字臉相,很和善的樣子,我和他們幾個混熟了。才知道陶老原來是個老紅軍,而且當的官還真不小!他竟是賀龍的部下,在賀龍的部隊當的是後勤部長,與關向應王震等還是好朋友!他參加了長征一直到了陝北延安,但究竟是怎樣回來的呢?他自己不肯說,一個姓武的幹部告訴我他可能是隨著王震王守道的南下支隊回到了湖南,因為負傷沒能趕上急速運動的部隊,隻好回到了瀏陽南鄉澄潭江的陶家段老家,解放後才由組織安排在這裏工作的。無獨有偶的是,我認識了原來縣裏大禮堂看門守衛的一個瘦小的李老頭,他老是給我講藏族地區的故事,我感到很奇怪,他怎麼知道那些藏族地區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自然風貌的呢?原來他也是一個老紅軍戰士,長征過草地之後,他因為瘦弱有病掉了隊,在追趕隊伍途中誤入藏族地區,被藏族頭人抓住做了三年奴隸,經曆千辛萬苦才想方設法逃了回來!
我在張坊還與一個弓腰曲背的李老倌做了朋友,因為他常常唱些紅軍歌曲,十分有趣。原來他參加過平江起義,是滕代遠的警衛員!也是在一次戰鬥中負傷掉隊了,待傷好之後打聽部隊消息後奮力追趕卻沒能趕上!他說:今天聽說部隊在某縣,他晚上趕過去,但部隊卻在早晨開拔了;明天聽說部隊到了某地,他就日趕夜趕,結果趕到那地方,卻聽說部隊又在夜裏走了,他總是差一天趕不上部隊,隻聽說隊伍向西走了,但他不知道那是紅軍長征了,他終於沒能趕上部隊,隻好做工討飯回來了。我知道解放後滕代遠做了鐵道部長,我說你怎麼不去找找滕代遠將軍呢,他的回答令我震動至極:“找什麼?革命都成功了,我們農民都翻了身了啊!”
這就是作為革命老區的瀏陽人,這就是瀏陽這個革命之鄉人的精神!
瀏陽人的頑強聰明,造就了瀏陽土特產品的豐富和特別,在許多聞名遐邇的物產中,恐怕要數“瀏陽花炮”是最為著名的了,“花炮之鄉”的名聲,恐怕是瀏陽最為響徹天下的了!
是的,在全國各地,在世界各方,為瀏陽贏得曠世名聲的,除了那首唱徹雲天的《瀏陽河》之外,恐怕要數鞭爆煙花了,“花炮之鄉”的聲名隨著粲然於世界天空的五顏六色而與日俱增。“瀏陽花炮響天下,天下花炮數瀏陽”應該不是過譽之詞,也不是瀏陽人的自吹自擂。瀏陽花炮的神奇絢麗,已為世人認可,令世界矚目與向往,這已是一個不爭的客觀事實。
瀏陽花炮的神奇美麗,實在是難以以言語文字描繪的奇景。我曾經在一部長篇小說中描述過那種花炮燃放時令人砰然心動激動萬分的場麵,我是這樣寫的:
……接著就是大型花炮煙火觀賞了。在廣場的對麵,早幾天就搭起了燃放台。晚上,第一輪煙花以其四散的彩花將夜空染成了一片五顏六色,在高聳的山崖背景之下顯得尤其突出,宛如怒放的萬千山花,卻又帶著尖利的聲響在山峽裏蕩漾;接著是一組瀑布煙花,對麵的燃放地下麵正是一段懸崖,那瀑布煙花就如突現了一個黃果樹瀑布,一個獨特的攜帶聲音的人造瀑布展現在遊客麵前,令人歡呼雀躍,感歎連聲!緊接著在各種燦爛的花炮響徹星空之後,人們驚奇地看到了一組不可思議的全麵展示大梅山整體風景的巨大畫作般的煙花爆開了!有高山聳峙,有懸崖深穀,有雲霞嵐霧,有寺廟樓台,有森林樹木,有流泉飛瀑,有紅日高照,有山花怒放,隨著劈哩吧啦的響聲,人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大圍山的所有美景,似真似幻如夢如實叫人目不暇接!接著,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隨著幾聲巨響,天空中的花炮竟顯示出兩條巨幅標語:“歡迎光臨大梅山!”“熱烈祝賀大梅山金秋旅遊節勝利開幕!”最後,在無數聲巨響中,一個個巨大的禮花彈竄向空中,爆出各種巨大的色彩繽紛的禮花來。這場煙火一直燃放了一個鍾頭,令參加旅遊節的所有來賓和遊客們大飽了眼福!花炮產業本就是這個市獨有的享譽世界的支柱產業,這一夜,淮源市以她的好客和實力向世人展示了特有的美麗和魅力!
盡管我在小說中用的是“淮源市”“大梅山”等虛構地名,但在這部確實以瀏陽為背景的小說中,我隻是以極其微小的篇幅十分簡單地描摹了一場煙花燃放,已經可以想象瀏陽煙花在生活中綻放的美麗了。在瀏陽,或大或小的煙花燃放幾乎日日都有,當然,更多的是各個花炮廠家的試驗性燃放。瀏陽的白晝和夜空,鞭爆炸響煙花燃放總是絢麗無比的。特別是節假日的夜晚,當你來到瀏陽河畔,在明淨湛藍的夜空裏,你就可能聽到一陣陣沉渾的如同雷鳴般的禮花響徹天際,一顆顆巨大無比的禮花或如孔雀開屏或象鷹擊長空或似萬花綻放,各種無法一一叫出名號的煙花,在夜空中顯現各種色彩,“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物”!如長虹臥波,如霓裳飄逸,如彩蝶紛飛,如梅枝點俏,如萬馬奔馳,如仙女飛翔,如魚遊淺底,如雲瀑淩崖……準叫你目不暇接驚詫莫名!那真是“東風怒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
追溯瀏陽花炮的曆史,就不能不欽佩瀏陽人的聰明智慧。根據《中國實業誌》載:鞭爆這種神奇的喜慶產品“始於唐,盛於宋,發源於瀏陽”。據傳,鞭爆的發明者為唐朝時的瀏陽大瑤人李畋,唐時《異聞錄》中說“李畋居中(缺字,我疑其為“段”字)。鄰人仲叟為山魈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真竹著火爆之,鬼乃驚退。”自然,這是一種迷信的作法,但李畋從竹子爆裂的聲響中得到靈感,據傳又得到與他同時代且隱居瀏陽的醫聖藥仙孫思邈煉丹時使用火藥的幫助,以至發明了鞭爆,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有關資料,花炮祖師爺李畋生活於唐代,是瀏陽大瑤東風界爛泥湖村人。我上世紀六十年代曾經在大瑤教書多年,整個瀏陽南鄉特別是大瑤金剛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做鞭爆煙花,我接觸過不少從事鞭爆煙花副業的人家,幾乎沒有哪一家不崇立花炮祖師李畋的牌位。今年,我的作家朋友俞詠槐先生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花炮祖師》,十分形象地曆史地描繪了這一為當時和後代帶來如此驚世發明創造的能人的坎坷經曆。李畋的故事,也正是瀏陽得以成為一部地方經典的最為絢麗的一頁。
我最初來到瀏陽時,就十分驚歎瀏陽的煙花鞭爆,也驚歎勤奮聰明的瀏陽人的如此了不得的創造!作為“花炮之鄉”,瀏陽向世界展示的是絢麗,是多彩,是驚駭世人的美!我在瀏陽生活這麼多年,似乎對瀏陽的鞭爆煙花永遠也保有一種至愛情結。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當全城慶祝公私合營時縣長宣布瀏陽從此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那個夜晚;在六十年代,當大躍進公社化的進程發狂一般地激躁人們的時刻;當每年的春節國慶日五一節;當某個重大的政治事件激動山城鄉村的瞬間,在原來的瀏陽城關鎮的大操坪即今天的市民休閑廣場———才常廣場上,就必然要燃放大型的煙花鞭爆,那是令我記憶深刻的畫麵,那是令我難以忘懷的場景,那是浸潤於老一代瀏陽人心中的曠世之美!當禮花在夜空盛開,當那些政治標語不可思議地在花炮裏以極其絢麗的光彩燃放出來的時候,誰能不以成為一個瀏陽人而倍感驕傲與自豪呢!
瀏陽的花炮是一個千百年來逐漸發展發達起來的。當花炮的祖師爺李畋在隋末唐初發明鞭爆的時候,如同竹子爆響的鞭爆不過是人們為了驅趕鬼邪而響起一種正氣的物品。到南宋時,聰明的瀏陽人已經進一步發明了相對絢麗的煙花了,而且形成了一掛一掛的爆竹。在經曆了元代戰爭頻仍的停滯蕭條年代之後,瀏陽的花炮業在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明代終於有了較大的發展,以至為清代瀏陽鞭爆業的盛行奠定了基礎。據有關資料記載,清嘉慶初年,瀏陽東南西北四鄉從事鞭爆煙花生產的人員達到20餘萬,僅縣城就有生產作坊300餘家,工人25000餘人,年產14萬箱(一箱20萬響)!到同治年間,瀏陽的花炮製作已成為了十分龐大的行業了,特別是南鄉的大瑤,金剛,澄潭江,文家市以及縣城對麵的南市街一帶,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從事花炮行業,有所謂“十家九爆”的說法,使得瀏陽花炮在民國初年已成為了湖南的名特產品。解放以後,手工業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之後,政府將分散的零落的爆竹作坊進行了整合集中,也把單一的爆竹產品發展到鞭爆煙花的生產上來了,組建了大型的北嶺縣屬出口花炮廠和城關花炮廠,為世界很多地方如美國,西德,日本,瑞士,挪威等國出口了大量優質的花炮,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瀏陽的花炮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湧現了許多的花炮大師,出現了許多創新創造的煙花產品。清代的李熙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為瀏陽煙花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大師。李家本來祖輩製作煙花,但因為曆代的兵災天禍,除了還能製作爆竹之外,煙花的製作實際上已然失傳。出生於清光緒九年的李熙雅成家後決心恢複發展先人的煙花製作技藝。他是個聰明的有心人,一次,當他路過鐵匠鋪時,看到鐵錘下火花四濺,因而得到靈感受到啟發,於是搗碎鐵末,和入黑硝和其他燃料,裝進泥筒裏壓緊,進行反複試驗,終於出現了熠熠閃光的花炮,他取名為“蘿卜花”,一種新的花炮出來了,在春節市場上深受人們喜愛。他不甘如此停步,繼續不斷地試驗改進工藝,將泥筒改為紙筒,去外地買回洋生鐵做原料,改進藥方配置,製出了輕巧亮大衝勁足的新煙花。得到成功的李熙雅進一步研製,發明了“大葉蘭花”“大葉菊花”,又相繼製出了能以多次噴發的“二度梅”“連升三級”等等,有了這些新產品,他將其小小作坊擴充為一個大作坊,那便是著名於世的瀏陽“李四美”。以後又製作出“地老鼠”“雞婆抱蛋”“二龍戲珠”等一係列的新煙花,更為其“李四美”帶來驚世聲譽的是他製出的大型組合套花“合桶花”,那已經是大型禮花的雛型了。這種合桶花燃放時,一組組花木,鳥獸,人物逐層升空出現,實在蔚為壯觀,驚動世人,轟動一時,為“李四美”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以至暢銷南洋甚至美國,1933年還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獎項。應該說,1935年逝世的李熙雅先生是瀏陽近代煙花的奠基人!
八十年代中,有一年長沙市文聯組織市內的作家們來瀏陽采訪花炮業,開了一個筆會,作家們創作了大量以花炮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我應邀參加那次筆會時了解到我在瀏陽一中讀書時的老師陳仲偉先生的事跡,也寫了一個報告文學作品。我佩服陳先生的是,在被劃為右派以後,卻頑強鑽研花炮製作,憑著他中學化學教師的本領,終於獲得了多項新創花炮的成就,成為一代花炮大師。說起那些花炮製作研究的大師,在瀏陽實在是數不勝數。特別是發明了“大地花開”的曾培敢先生,更是以其花炮製作的精益求精絢麗多姿而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可以說那些產品數不勝數又曆年層出不窮,如果說在上個世紀中我們還能屈指數出瀏陽爆竹的許多名號如“頓珠”“彩鞭”“快引”“快寸”“電光炮”“雷鳴炮”“電光炮”“二度梅”等等,可以數出許多絢麗無比的煙花產品如“大地花開”“全家福”“臘梅報春”“開屏孔雀”“金龍吐珠”“降落傘”等等,但到今天,我們已無法確數出瀏陽花炮的眾多品種來了!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瀏陽花炮的外貿業務發展迅速,到1985年,瀏陽花炮已經出口到全球60多個國家,通過瀏陽供銷部門與國內幾乎所有省市自治區的近300餘家花炮經營公司建立了經常的業務聯係,花炮業幾乎就成了瀏陽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了!至於致力於花炮事業的當代大師,已是數不勝數了!
應該感謝改革開放20多年的巨大變化!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瀏陽花炮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進行了所謂“兩次革命”:一是1997年至2003年的稱為瀏陽花炮第一次革命的產權置換。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為擴大瀏陽花炮業的更大發展,1997年市委政府開始全麵推行企業的產權製度改革,大力發展股份製和私營花炮企業;二是1998年到2003年的被稱為瀏陽花炮第二次革命的現代化標準化工廠改造。全市的花炮工作會議上提出“更新觀念,精心部署,強化措施,加快發展,掀起瀏陽花炮現代工業革命的熱潮。”效果是明顯的,1997這一年,全市花炮生產183多萬箱產值達2.13億元,到2003年,全市800餘家企業進行了廠房改造,投入改擴建資金6億餘元,全市花炮的總產值竟到了25.62億元!緊接著的是瀏陽花炮的提升階段了,從2003年開始的集團化規模化運作,瀏陽先後成立了金生,東信,光遠飛鷹,福祥,文華山,萬樂,吉騰,河口等許多大型煙花爆竹集團,2005年又組合成立了達滸藝術焰火燃放集團和官渡煙花集團,構成了十大集團為主體的遍布城鄉的更大規模更加規範的花炮產業。瀏陽市委市政府於2005年11月召開了“推進了花炮(環保,工藝,材料)‘三大革命’,加快機械化改造工作大會”這是被稱為瀏陽花炮的第三次革命,將瀏陽花炮推向了更高更新更大更前的發展途程了,到21世紀初,下麵這些數字也許更勝於任何雄辯的理論,磅礴的宣傳或者華麗的辭藻了:
瀏陽花炮已經銷售至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占了全國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瀏陽花炮廠家已發展到866家,引線廠90家,火藥廠63家,器材廠11家;
瀏陽花炮品種達14類,計4000多個產品係列;
市內的花炮經營公司58家,在瀏陽收購出口花炮的經營公司174家,外地駐瀏陽辦事處22家;
瀏陽花炮在2003年即產銷突破26億元,2004年產銷32億多,2005年達37億多;
國內經營權2005年就有遼寧本溪,湖北武漢市,襄樊地區,山西太原市晉中市晉南地區,河南原陽等地買斷;
2005年瀏陽市首家省際公司在武漢掛牌成立,首次實現了省際掛牌輸出;
2003年10月30日,由中國,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日本,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和中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發起成立國際煙花協會,總部就設在瀏陽!
現在,瀏陽花炮已經成為注冊的著名商標,瀏陽花炮也列入了世界非物質遺產名錄!
瀏陽花炮迎來了一個繁茂的發展春天!
2007年9月底,第八屆瀏陽國際花炮節在金秋的暖風中開幕了!這是一次超前啟後的盛會,來自全世界的客商,來自全國的相關領導和各個角落的遊客,集聚於漂亮新穎的瀏陽城裏,各個賓館人滿為患,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整個瀏陽城鄉一片喜氣洋洋。9月26日,在明麗的秋陽下,下午三點種,一串長達20?08公裏的紅色花炮從花炮的發源地大瑤鎮花炮博物館前廣場上點燃,沿著大瑤至瀏陽市內的高速公路,一路爆響,驚動了寂靜的山鄉,驚動了沸騰的城市,驚動了世人的眼簾與心扉,洋洋灑灑2008千米,一直爆響到城內的瀏陽河廣場,喜慶喜悅的聲響綿延20餘公裏,燃放這掛長長鞭爆的公路兩旁可以真正稱得上人山人海,人們驚歎,狂呼,笑叫,稱奇,一掛長鞭能以燃放20餘公裏近90分鍾,這是今古奇觀,是曠世難見,是絕無僅有,所以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這是自唐代李畋發明鞭爆以來千餘年沒有出現過的奇跡!試想想,這麼一掛鞭爆,一路綿延20餘公裏,不能斷響,劈裏啪啦,騰煙造霧,是怎樣一種奇觀呢?!我就住在城內的瀏陽河廣場旁邊,幾乎是吃過午飯就和成千上萬的熱心市民等在廣場上,那種期待,那種興奮,那種急迫,那種對曆史與現實的思索,使得我這樣一個老頭也似乎變得年輕了,我在市民的議論中讀到了種種難以言狀的快樂。經過長長的卻又是極其興奮的等待之後,突然人們歡呼起來,從老南市街的橋頭,沿著緊靠瀏陽河的將軍大道,一片震耳的鞭爆響聲在四麵青山的回聲中彙成了一首交響樂曲,參入了狂熱的圍觀者的歡呼,紅色的鞭爆竟從20餘公裏的大瑤如同一路滔滔的水流一般響到了廣場之上,在高高天馬山的回聲中,在萬千人頭的攢擁中,在明麗豔陽的撫慰中,2008千米的鞭爆炸響了最後一聲清脆,一個由“花炮之鄉”勤勞智慧的人民創造的奇跡,一個驚動世界的吉尼斯記錄誕生了!從大瑤的記錄曆史輝煌的花炮博物館到顯示現代輝煌的瀏陽河廣場,剛好是2008千米!2008,這是一個多麼燦爛的神聖的數字,就在瀏陽這麼一個邊遠的湘東縣市,與偉大的北京緊緊地相連在了一起,這是一種象征,這是一種啟示,這是一種勝利,這更是對改革開放的中國向全世界咱放綻放的一種輝煌!
這不能不使我深深感慨!火藥,硝煙,這些勞動者的創造,有的人比如勤勞聰慧的瀏陽人,利用來創造美,陶冶人情,服務和平;然而有的人比如侵略者,卻用來製造殺人的武器,把醜惡血腥灑在這個世界!因此,瀏陽花炮的意義,可能遠遠地超越了它本身,而成為了一種象征,如同美麗的瀏陽,如同勤勞的瀏陽人,如同滔滔的瀏陽河,是一首千古傳誦的詩篇!
這年花炮節的晚上,更加絢麗多彩的煙花音樂晚會在瀏陽河上的如同小小的悉尼歌劇院般的節會慶祝場地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佳賓,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與遊人,來自各級各地的領導人物,來自港奧台和內地的著名文藝明星,來自本地城鄉的民眾,齊聚於此。瀏陽將向世人展示她固有的熱情與美麗。這是個令人興奮的夜晚,恰恰又是一個天青氣朗的夜晚,尤其有一輪金色的月亮如同天造地設的晚會背景掛在了晚會舞台的對麵,所以主持人之一的湖南經濟電視台的汪涵先生甚至說:剛才後台一位八歲的小朋友,那是一位“詩人”,她說,這個懸掛在對麵的金月亮,就是我們瀏陽射向藍天而永遠留在了天空的一個花炮!這話語真是太富詩意了!確實,瀏陽作為“花炮之鄉”,在這個晚上已然盡情地表現了自己,不能不令人驚歎,不能不令人側目,不能不令人欽佩!當省委書記張春賢先生啟動按紐,突然,從舞台對麵的山下河邊向碧空中噴射般躍起數柱眼花,如同噴湧的彩色噴泉,卻又抬出一片眩目一片耀亮,在照徹夜空的明麗中,煙花組成的幾個神奇的大字疊映在碧空上:“熱烈祝賀瀏陽第八屆國際煙花節開幕”,於是在震動山野激動夜空的花炮聲中,大型山水煙花懸掛在金色的月亮旁邊,如同一幅巨大的山水畫幅,紅日,碧空,山野,田疇,河水,瀑布,流泉,高樓,路道,……這是怎樣一種奇特,怎樣一種神韻,怎樣一種夢幻啊!一撥花炮一撥演唱一撥音樂一撥歡呼,把人們帶入了如夢如幻的曆史與現實、現實與夢寐的似真似幻的神妙境地,隨著阿牛,水木年華,溫兆倫,李紋等等歌星的超凡音樂,隨著舞台上變換不斷的舞美場景,隨著湖南台著名主持人李兵先生關於瀏陽的詩歌朗誦,花炮在不時以各種方式各種色彩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種類而竄向夜空,在花炮與詩歌與音樂與歌舞的交織中,瀏陽,這個“花炮之鄉”的魅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瀏陽人以自己的雙手創造了至美至麗,也向全世界的和平人士展示了至大的善良與熱情。
花炮之鄉的瀏陽啊,在未來的日子裏,你還將以怎樣的絢麗展現在世人麵前,展示在世界之上,展露在宇宙天空呢?
瀏陽山多水密,物產豐富,加上瀏陽人的勤勞智慧,創造出許多遠近聞名眾生喜愛的土特產品,使得瀏陽這個土特產之鄉的聲名,從古到今,長盛不衰。在整個湖南省乃至全國各地,人們一提起瀏陽的土特產品,便會讚不絕口,除了響遍天下的鞭爆煙花世人驚歎之外,瀏陽的菊花石雕就是天下最絕的寶物了!其他如瀏陽夏布,瀏陽涼席,瀏陽麻菌,瀏陽茴餅,瀏陽豆豉,瀏陽素食菜,瀏陽黑山羊……,都是令人或垂涎或讚歎或傳頌的土特產品,為瀏陽這個土特產之鄉贏得了世人的矚目。
詩人王巨農寫過好幾十首《憶江南?瀏陽好》的詞作,描述了瀏陽獨特的土特產品。其中描述菊花石的一首,十分精練地概括了瀏陽菊花石的美妙:
瀏陽好,水府石花奇。素蕊獨她驚世界,嚴霜任爾到東籬,永抗雪風欺。
或許,奇特的地理環境會孕育出一些奇特的物產吧。在瀏陽,令人叫絕的還有一種產於瀏陽河裏的水府奇花,這種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石礦,造就了絕無僅有菊花石工藝品,使得瀏陽成了世界唯一的“菊花石之鄉”!
誰能想象出一種大青石裏能含寓朵朵乳白色的石菊花嗎?而且這種石菊花是深藏在瀏陽河一個河灣深潭裏,晶瑩潤滑,天然純淨,顯出特有的自然的奇觀,何況在全世界,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地方再發現過。那是世上絕無僅有的稀世珍寶。藝人們將這種大青石裏的菊花雕琢出來,製作成各種工藝品,形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菊花石雕而享譽世界,使得瀏陽這部經典,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隻有瀏陽,才是菊花石之鄉。
在瀏陽河的上遊永和鎮的一個叫金雞潭的河灣深潭裏,人們發現那裏出現一種奇特的大青石,石頭裏竟然含寓著朵朵栩栩如生的乳白色菊花!手工藝人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想象,雕琢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成為了稀世的珍品,或矗街口,或立廳堂,或擺書桌,或設臥室,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奇異寶物。發現這種石頭純熟偶然:據傳,在清乾隆年間,因為河水流到這裏時,灣大曲折水流湍急,常常造成水害,於是當地人民要在這裏修一道攔水大壩,就從河中取石,卻赫然發現了這種奇異的內含菊花朵的石頭。有人送了一塊給當地的一位歐姓秀才。歐秀才愛好古董又有藝術才華善於雕刻,看到這種天然的石菊花自然愛不釋手,於是雕刻了一方方清新秀美的硯台,而那種硯台磨出的墨汁竟能久久潤濕而不幹涸,於是親友們紛紛向他索取他雕刻的既精美又不易幹涸的硯台,神奇的菊花石雕因而聞之遐邇。歐秀才便與一位程姓木雕藝人合作,下河開采,建立石雕作坊大量生產了。但當時的菊花石雕還隻是停留在小小的書案擺設如筆筒、硯台、筆架之類。直到上個世紀的的1915年,瀏陽菊花石雕工藝大師戴清升創作的較大型的“映雪花瓶”,“梅蘭竹菊”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世界的目光才被這種獨一無二的石內菊花精湛雕藝吸引了。那種絕無僅有的材質和無與倫比的工藝,令世人瞠目結舌拍案叫絕,一舉奪得了金獎,瀏陽河上菊花石從此聲名遠播,被人稱之為“全球一”,那意思是十分明顯的了。
有人說,那種石頭是一種奇特的礦物質經過了許多萬年才形成的。也有人說,那是一種遠古的化石。但據專家考證,這是一種灰質粘板石,在大青石裏含著突鏡狀灰岩,須經數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演變形成。為什麼這種石頭裏會有那樣奇異的菊花狀形態呢?奇特也就在這裏。專家認為是因為大青石裏麵滲透著呈放射狀排列的方解石結晶。當數億年前大青石與方解石結合時,石質由散而聚即聚即凝,愈往中心就愈緊密,餘溢則四向流射又即時緊結。這樣,就形成了一朵朵玉結冰瑩的大小不等的菊花狀。如同天然開在青石內的乳白色菊花,或含苞待放,或嬌羞半吐,或掩之綠葉,或含笑怒放,或成群結對,或串串相連。有的如竹葉,有的似蟹爪,有的象金錢,有的同蒲葉,有的是龍葵,……姿態萬千,不一而足,在未經雕琢時就已令人愛之難舍,何況雕琢成各種工藝品呢。這種被稱為“石菊花”而又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天然石材,實在是十分名貴得很的石頭。我國礦產部將其列入寶石一類,命名為“玉疊妃”,因為其隻出產於瀏陽河上永和鎮的這段河灣深潭中,藏量甚少,因而比珠寶玉石都更為珍貴,所以才被冠為“全球一”呢!
但人民是極為純情可愛的,一種這樣神奇的石菊花,怎能沒有更神奇的故事與之相配呢!於是富於想象的瀏陽人便創造出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賦予菊花石許多藝術的淒愁了。傳說河邊村子裏有個勤勞樸實的青年石堅,與美麗能幹的姑娘菊花相親相愛,山盟海誓欲為夫妻,然而遭到家族的反對,於是雙雙投河而死,兩人死後,屍體成了青石而靈魂化作了一朵朵鑲嵌在青石中的菊花,人們就把這種石頭裏的花稱為“石菊花”了,菊花石因此得名。羅密歐與朱麗葉式愛情的中國瀏陽版純情故事當然令人神往打動人心,何況象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般雖然不能結合卻可化為美麗的蝴蝶比翼雙飛於自由的廣宇之中,石堅和菊花的情愛也一樣變化為石菊花深藏於清冽的河灣深潭裏,享受他們愛情的幸福。這種愛情故事自然也吸引了曆代文人的目光,許多詩人由衷讚歎,寫出了許多歌頌菊花石的篇章,例如瀏陽詩人唐仕國的《詠菊花石》:
花繁葉茂不拘時,鬼斧神工潤色之。
借問芳心誰可許?陶公靖節醉如癡。
許多詩篇自然是出自真情的讚頌,也表達出對美好事物的種種向往。上個世紀的50年代,瀏陽花鼓劇團的編劇、著名劇作家張文清先生更是把這個淒清的故事,加以演繹,且添上了被壓迫階級對罪惡勢力的鬥爭,把傳說中的兩個相愛的純情青年變成了見義勇為帶領碗廠窯工向殘酷壓迫窯工的罪惡窯主勇敢鬥爭的英雄,以至被凶惡的窯主逼迫,雙雙投入金雞潭中悲壯死去,窯主則在憤怒的河水漲上堤岸時也被淹沒,石堅菊花夫妻則化為了瀏陽河的菊花石,男人石堅成了大青石,女人菊花則化為了緊擁在大青石裏的菊花了。這個花鼓戲當時在瀏陽轟動一時,演員們的演繹十分到位,在50,60年代,瀏陽花鼓戲《菊花石》的演出總是場場爆滿的。那時,自然沒有現在這樣的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沒有電視,難得看到幾次電影,簡陋的瀏陽劇院門口總是人頭竄湧,何況有這樣的瀏陽人自己創作自己演繹的表現本土故事的劇目上演?而且表現的又是那樣激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加上階級鬥爭的激烈戲劇衝突?把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的瀏陽人的胃口吊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況,可以說,那時節,人人談論《菊花石》,個個呤唱花鼓調。特別是這個劇本的結尾,作家盡可能地搞了點浪漫主義,設計了一個男女主人公雙雙悲壯投河化石成花,而萬惡的壓迫者碗窯窯主和他的幫凶卻被激怒的河水吞沒,在淒美悲壯中演繹了大快人心的結局,充分迎合了觀眾的某種愛憎分明的審美接受。劇情頗有些《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味道,我當時小小年紀,更是為石堅菊花的堅貞愛情雙雙勇敢殉情,為窯主的窮凶極惡而最終被除,為人民團結起來勇於鬥爭的精神,被感動得或淚灑劇場或憤怒激越或快慰心竅,以至接連看了幾場。雖然現在想來,那個劇本從藝術上說,未免失之貧弱,故事簡單似有許多牽強之處,比如強拉上階級壓迫階級鬥爭自然迎合了當時的政治情勢,如今看來覺得並不怎麼樣,但那畢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一種人生的解釋,一段文化的表現,何況寫的是菊花石的故事,演繹的是菊花石的形成,對菊花石這一世上獨一無二的美,畢竟通過一種文藝形式演繹出來了。後來,著名詩人和劇作家王巨農先生又創作了另一個以傳說故事為基調的花鼓戲劇本《菊石魂》,王先生的劇本在劇情上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個劇本擯棄了牽強的階級鬥爭主線,而著重於愛情故事的純情演繹,以一種神話的又合乎普通人心理的情感為其主線,把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博得了人們心理上的共鳴,也就獲得了藝術美感的特別享受。浪漫主義的神話表現尤其攫人心扉,情節,故事,衝突,唱辭,舞美等等都頗富於詩情畫意,從藝術上和思想深度上說,我以為比張先生的劇作要更勝一籌,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藝術的發展,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王先生的《菊石魂》又在60年代的瀏陽掀起了觀賞的高潮,甚至在省內各處在長沙市裏,《菊石魂》的演出,都曾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一致好評。為瀏陽菊花石的知名於世,為瀏陽這個菊花石之鄉的知名於世,兩個劇本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的貢獻。人們通過戲劇,繪畫,民歌,詩詞等等許多文藝形式,也就更加識認了瀏陽菊花石這一奇特的寶物,芸芸眾生似乎沒有必要去從科學上尋究菊花石的成因了,他們欣賞的是美麗的愛情傳說,配上奇特的石內菊花的神奇,在心間可以浸潤種種溫馨和感悟,這就足夠了。王巨農先生在《自題神話劇〈菊石魂〉》的詩作中曾經感慨地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