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焦達峰,陳作新二位辛亥革命後湖南首任都督是“三湘二傑”並不為過!1887年2月8日出生於瀏陽北鄉焦家橋的焦達峰又名大鵬,字鞠蓀。譚嗣同唐才常的事跡對14歲入南台高等小學堂的焦達峰影響之大,也許貫穿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他入學的時候正值譚唐遇害,據記載,當時學校師生常常議論譚唐殉難之事,焦達峰嚐“怒目推案而起”說道:“譚唐過去了,後起的譚唐將更多!”有人戲稱他為“譚唐”,他則“漫應之不辭”。可見,小小年紀就已立下大誌,要以革命手段改變當時中國之狀況已在他心中醞釀,所以高小畢業後,他就加入了當時進步的“洪江會”黨,18歲在長沙高等普通學堂時與革命黨人禹之謨結識相交,對他的影響又進一步了,特別是禹之謨被捕殉難之後,他沒有氣餒,繼續接觸革命黨人,投身革命。以後東去日本,入東京鐵道學校,結識了黃興和孫中山,毅然加入了同盟會,成為負責聯絡各地會黨的聯絡部長。從此,焦達峰利用自己早年加入會黨與湘贛及長江沿岸會黨的廣泛聯係,準備按孫中山、黃興的指示,發動會黨起義,走上了民主革命的職業革命家道路。
受黃興派遣回國後,在醴陵,他做過哥老會醴陵首領李經奇的聯絡參謀;在湖北,他和孫武、居正等組織“共進會”;在李經奇處工作了一段之後他又東去日本,一邊進東斌步兵學校學習,一邊在東京組織“共進會”實行機關,被推為都督;光緒34年即1908年,在萍瀏醴起義失敗四年之後,焦達峰回到漢口,一麵與革命黨人商討設立“湖北共進會”,一麵深感萍瀏醴起義失敗的教訓在於各地會黨頭領的各樹一幟不相統屬,焦達峰便以“共進會中華山”名義促組各地會黨的統一。在邑人周海文等的資助下,化名左耀國潛回湖南聯絡各地會黨,被推為首領。曆史學家對同盟會早期的革命活動中聯絡會黨似乎有幾種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利用會黨烏合之眾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所以革命的不徹底性動搖性源自於此;也有人認為由於會黨的參與加上革命的軟弱性以至最後上了袁世凱的當。我們似乎不應對清廷嚴酷統治的事實不予顧及,而忽視了當時還是具有進步民族意識的會黨活動能量。孫中山與黃興正是看到了這種能量而組織了多次的局部起義,動搖了清廷的統治基礎的。作為聯絡會黨勢力的焦達峰,在這方麵是有過傑出貢獻的。正因為借助了這部分力量,才有了湖南光複的勝利。
在辛亥革命之前,宣統三年即1911年春,焦達峰為響應廣州起義而奔走武漢,與孫武、居正等商議兩湖會黨起義,訂下了“湖南先發難,武漢立即響應”的盟約。焦達峰回到湖南後,除積極調動各地會黨勢力之外,就是全力與革命黨人新軍排長陳作新策劃起義方略,準備一舉先拿下兩湖地盤,進而影響全國,推翻滿清的統治!
進入新軍的同盟會員陳作新也是瀏陽人,這位字振名號竟臣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傑出人物雖然祖籍是安徽池州青陽縣,但由於已過繼給伯父陳伊鼎為子,就隨被瀏陽東鄉獅山書院聘請為主講的伯父來到瀏陽並入了瀏陽籍。陳作新出身書院主講之家,自小多才多藝,能詩善文,長於書畫篆刻,且又特好談論軍事。他於光緒24年就參加了譚嗣同創辦的“南學會”,光緒26年又參加了唐才常組建的“自立軍”,失敗後才潛回瀏陽。三年後,陳作新進入湖南弁目學堂,這是清廷培養新軍軍官的學校,畢業後他當了新軍二十五混成協炮隊營的排長。光緒31年即1905年他便加入了同盟會。作為一個民主革命的活動分子,他在學習期間就十分積極地參與革命報刊的編輯散發工作,他編《俚語報》,宣傳《民報》,將《猛回頭》,《革命軍》,《黃帝魂》等革命讀物飾以《兵目須知》的封麵秘密散發,因而引起了管帶劉玉堂的懷疑,將他調出炮隊營,改任步兵四十九標排長。在四十九標,他一直沒有放鬆革命宣傳,在任四十九標隨營特別班和測繪班教官時不僅向學員宣傳“興漢排滿”的道理,還帶學員去嶽麓山秘密集會。因而,陳作新在新軍中聯係了很多積極分子,並且逐步在新軍中樹立了威信。宣統2年3月,他甚至試圖策動起義。那年3月,富商囤積糧食,長沙發生搶米風潮,恰巧陳作新排在管帶陳強帶領下前往彈壓,陳作新趁機勸陳強起義。陳強膽小,不但不敢應承,事後還將陳作新革職。離隊後他寄居壽星街“李培心堂”,以教書為掩護,繼續與新軍進步士兵聯係,組建“積鍵會”(後稱“積鍵社”)進行革命活動。應該說,陳作新是同盟會員中一位堅持不懈地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全力進行武裝鬥爭準備的革命者。
同盟會決定在廣州發動黃花崗起義。早在1911年2月,陳作新就與回湘的同盟會員謝介僧、劉承烈密謀響應,在新軍中的革命者劉文錦家商討起義計劃。3月11日陳作新集合新軍代表72人在天心閣開會籌劃,卻被暗探偵悉,劉文錦被調走,不久黃花崗起義失敗,陳作新為穩定同盟會員情緒,急忙召集會員在清水塘開會,擬定持久計劃。6月,全國爆發“保路風潮”,湖南的同盟會認為這是最好的起義時機,焦達峰也從武漢趕回長沙,同盟會決計趁機起義。經過兩個來月的周密部署,又得到武昌首義在10月10日成功的喜訊,湖南的同盟會眾當即成立了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戰時統籌部,決定九月初三即公曆10月24日起義,但8月30日陳作新得悉:新軍中的革命參與者姚運鈞因聯絡巡防營事情敗露而被捕,湖南巡撫餘成格決定搜捕革命黨人並定於次日將新軍全部調離長沙,改由巡防營入城保衛。事態十分緊急,新軍全部調離而由反動分子掌握的巡防營進城,不僅不能實現起義計劃,而且將威脅長沙城內所有革命者的生命安全!焦達峰得信後連夜從瀏陽老家趕往長沙,與陳作新緊急會商後,兩人當機立斷,立即於九月初一即公曆10月22日,在距離武昌首義的第12天,焦,陳二傑率領新軍進攻小吳門,巡防營卒不及防,立即土崩瓦解,巡撫慌忙逃遁,於是兵不血刃,一舉成功,成立了焦達峰為都督,陳作新為副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南都督府”。
然而“十日千秋”對焦陳這“三湘二傑”的曆史悲劇卻又是中國近代史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大嘲弄!這正如孫中山先生將總統位置讓給竊國大盜袁世凱一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軟弱性和喪失對內部蛀蟲的警惕性實在是血的教訓!可歎焦達峰被刺時年尚24歲,陳作新也才26歲!
結束了清廷240多年的異族統治,恢複了漢族人的民主政府,所以這次革命稱為“光複”。然而,僅僅10天,焦達峰,陳作新這兩位三湘傑出人物,建立了如此功業的革命英雄,在長期的革命奔波中,也曾經曆了無數的危險和苦難,沒有死在窮凶極惡的清廷鷹犬嘴裏,卻輕易地被冒充或說投機革命的同族同種者手裏被害,可見曆史的故事實在是值得教訓後人的!孫中山先生的“驅除韃虜建立中華”的思想,是這樣地深入人心,焦達峰以為一心實踐孫先生的革命主張,全國四萬萬漢族同胞均是同仇敵愾億眾一心的,他太天真了!以為所有在革命大好形勢下投機革命的立憲派甚至反動分子,隻要是漢族人,就會無一例外地擁護革命投身革命,因而放鬆了對譚延愷之流的警惕!湖南“光複”,革命成功,焦達峰和陳作新都以為湖南眾誌成城了,卻不知竊取參議院職位的譚延愷鼠牙咧咧虎視眈眈,政客的嫉妒心理使得那個投機分子一麵想盡辦法操縱參議會削弱都督的權力,一麵又散布焦達峰“貪汙軍餉利用會黨排擠新軍”的謠言,製造離間,甚至使陳作新都對焦達峰也產生了疑忌!在革命成功的10日之內,作為參議會長的譚延愷在做些什麼?!“韃虜”驅除了,陰謀家卻來了!其實,同盟會員譚人鳳已經勸戒焦達峰警惕立憲派的陰謀,需要采取適當對策。但焦達峰太善良了,回答說:“理論應如此,而事實或有窒礙。”還說“我認為種族革命,凡我族之附義者,不問其昔為官僚,抑為士紳,餘皆容之。”當然,焦達峰的這種善良確實是大善大良,他考慮的是革命政權晡就,正應該團結絕大多數人參與,何況是已然投入了革命的舊官僚舊紳士如譚延愷們,他不會想到那些奪權竊利者奈何不了他時會不擇手段要了他的命!在湖南光複革命成功之初,焦達峰陳作新們實在想的是全局,顧及的是整個國家的革命形勢,又太過於相信同族同種的漢族同胞了,以至看到武昌首義後有些吃緊,毅然決定派出王隆中率四十九標馳援湖北,使得城內軍隊削弱了,城內的空虛給了立憲派以可乘之機!其實也有人勸阻過陳作新的,但陳作新畢竟是焦達峰的副手,兩人的思想如出一轍,竟慨然說:“吾族奴於韃虜垂三百年,今日複見漢官威儀,如家人聚首耳,尚何戒備之有?”顧全大局支援鄂省是對的,但完全相信所有的人而放鬆警惕,卻是他們策略上的失誤了,以至造成了空隙,讓立憲派分子竊取了革命的果實,譚延愷順利地踏著他們的鮮血當上了湖南都督!
無疑,焦達峰陳作新是以鮮血開創了湖南的光複之路的,盡管作為社會的個人來說,他們的慘死是一個悲劇,但為民族為國家,他們都該是瀏陽出去的三湘大地的英雄。尤其是焦達峰,短短一生中,是全心全力於民主革命事業的,他曾經留下一些詩句,足以表現他的大勇大義。如“達上九霄雲路近,峰高五嶽眾山低。”“大鵬展翅九萬裏,長鬆拔地五千年。”“千年事業方寸內,萬裏乾坤掌握中。”這些句子,足見年輕的焦達峰的宏大誌向革命氣勢。他的詩作《人地兩平權》,尤其表達了這位民主革命家的理想:
人地兩平權,乾坤一轉旋。九州舊禹貢,五族戴堯天。男女齊參政,耕耘有其田。智愚千慮得,文武百科全。治國仁為本,和民禮進先。去汙夷發辮,解厄放金蓮。忠難興華夏,江湖起俊賢。大同期共進,團結作中堅。
或許,這首詩作,代表了當時的民主革命家的革命理念,甚至可以說是對中山先生革命理想的一種藝術解釋吧!
我工作的大學就在嶽麓山下,因此常常因鍛煉身體上得山去,也就多次到過焦達峰陳作新的墓前;有次去南京,遊曆鍾山時也看到過譚延愷的墓,使我感慨甚多!是的,焦達峰陳作新被刺之後,譚延愷做了都督,為掩人耳目,為焦達峰陳作新舉行了隆重的安葬,立了銅像以示紀念,假惺惺地何其動人!隻有劉人熙為焦達峰墓碑題詞曰“瀏水墮淚之碑”才真正令人感歎!焦陳之死,確實應使瀏水乃至湘水長江墮淚了。在相隔千裏的嶽麓山和鍾山的三座名人墓葬前,我們能不為那驚心動魄的十日發生的變故感慨麼?喋血者在年紀輕輕時死於非命,陰謀者卻得官運亨通壽終正寢!這難道是命運的安排?那麼,命運之神何其瞎眼盲動顛倒是非?!
唯一不能磨滅的是,瀏陽的山水,在譚唐之後,又孕育了舊民主革命的幾位農民英雄和兩位傑出的革命英豪,他們的業績當然要永載史冊!
從龔春台薑守旦到焦達峰陳作新,從萍瀏醴農民起義到辛亥革命湖南光複,在短短幾年裏發生的種種由瀏陽人策動領導的革命事件,我以為與譚唐的作為是一脈相承的,瀏陽人革命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
辛亥革命成功,各地漢儀光複,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帝製,曆史似乎翻開了新的一頁,然而中國並沒有因此富強起來,人民並沒有因此得到福祉。蔣介石的統治,又將國家拉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掠奪欺壓激起的是又一輪革命的浪潮,在與蔣介石反動派的鬥爭中,瀏陽人更是表現了前赴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漫長歲月裏,瀏陽,這個小小的縣份裏,又有過多少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啊!
就我在瀏陽的所聞所見,我將在這一節中向人們介紹幾位在漫長革命途中拋下頭顱灑盡鮮血的瀏陽籍共產黨人了。
有一年,我到瀏陽西鄉的金江中學(當時已為瀏陽第七中學)去,看到了他們學校陳列室裏對陳昌烈士的介紹,不禁肅然起敬也扼腕歎息!我看陳昌烈士的遺像,真是一表人才,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看起來是那樣文雅白淨的書生,僅僅36歲正當壯年,被害於長沙瀏陽門外,那是1930年2月23日的下午,一個冷風颼颼陰寒淒淒的日子!
陳昌字為章甫,祖籍是瀏陽西鄉鎮頭的土橋村,1894年出生於廣西梧州,8歲隨父母遷回故鄉,曾在以前的金江書院後來的金江高小金江中學就讀,1911年入長沙中路師範即後來的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他是毛澤東的同學、朋友與同事,畢業後曾相繼受聘於長沙五美高小,長沙女師,周南女校和第一師範任教,積極參與組織毛澤東發起的新民學會。在五四運動前後,陳昌就參加了一係列的革命準備活動,1921年冬,著名革命者夏明翰受黨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的委托發展陳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陳昌就走上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簡述陳昌的個人曆史,可以得悉他與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緊密相連:1922年在故鄉金江高小,就建立了以他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金江特別支部,培養了大批進步學生,這中間就有後來成為共和國將軍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宋任窮;1924年,陳昌受中共湘區委員會派遣,去湘中藍田和醴陵寧鄉等地,一邊以教書為掩護,一邊發展黨的組織。次年春天,他被遴選為國民黨湖南省第一屆省黨部執行委員,這時他的最大功績恐怕是前往湘西賀龍部駐地,動員賀龍部援助廣東革命政府,與同時到來的北洋軍閥孫傳芳派來遊說賀龍的代表陳家漠針鋒相對,在舌戰群儒中影響了賀龍,對賀龍投身革命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他是賀龍接觸得最早的共產黨員;1926年,陳昌又以省黨部特派員身份去水口山鉛鋅礦開展工人運動;1927年“馬日事變”前夕陳昌隨北伐軍奔赴河南前線擔任第35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蔣介石汪精衛寧漢合流後,他被反動派扣押,幸被看守士兵私下放走,連夜潛回武漢找到黨組織,即於7月趕到南昌參加“八一起義”,起義失敗後隊伍退到廣東陸豐,他派人將周恩來護送到海船上,自己則留下來集合隊伍,但被敵人分割而與部隊失去聯係,隻好於次年回到家中,卻被國民黨當局探知,反動的清鄉隊包圍了他的家陳家大屋,幸在其妻毛秉琴和鄉親們的機智掩護下,逃出魔掌,在長沙縣親戚家躲避。期間,陳昌沒有半點退縮,多次托人尋找黨組織,終於接到了黨組織矚他到已遷往上海的湖南省委報到的通知;1929年冬,陳昌以中央特派員身份赴湘西賀龍部工作,然而1930年1月,當他行至澧縣時,被時任澧縣縣長的金江學生唐佑越假意挽留為老師“接風洗塵”而被誘捕!這個唐佑越也是瀏陽棖衝人,因讀書時家貧還被陳昌接濟過,那家夥哪講什麼師生情誼感激恩人?竟然把自己的恩師抓捕,將陳昌送至省長何鍵處,囚禁於長沙福星街陸軍監獄署。陳昌對黨的真誠和對革命的高風亮節在他最後的日子裏表現得最為偉大:因為北伐時陳昌是何鍵的部下,何鍵妄想從陳昌嘴裏得到黨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機密情報,企圖以“北伐同事”的所謂情誼和高官厚祿誘騙陳昌“悔悟”,而且捕來陳昌的妻子毛秉琴,欲以夫妻之情軟化陳昌。但何鍵得到的是嘲諷斥責,以至惱羞成怒,終於將昔日的同事和“朋友”殺害了!
我不禁十分感慨:一是共產黨員的陳昌以其光明磊落的短短一生為革命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堅持不懈堅毅不屈,是何等地令人敬佩;二是作為學生的唐佑越竟會那樣卑鄙無恥,出賣老師以求榮耀,同為瀏陽老鄉且有師生恩惠竟喪盡天良,何異於狗屎;三是象何鍵這樣的反動派,總是想以虛情假意或以夫妻真情或許高官榮華來軟化動搖真正的革命者,他們總是低估了共產黨員的鐵骨錚錚之力!
我在為陳昌烈士的犧牲而潸然淚下之時,同時又想到了另一對瀏陽革命烈士田波揚陳昌甫夫婦。我最初知道田烈士夫婦是很小的時候讀過的一本書《湖南革命烈士傳》,上麵有田波揚烈士的侄兒田晃先生寫的田波揚烈士的傳記,因為是夫婦二人同時被害於長沙瀏陽門外,所以一直記得。當我在瀏陽大圍山下一所高中教書時,學校裏來了一位退休老師幫助教課,他六十多快七十歲了,還來貢獻餘熱,我很敬佩那位老先生,因此交往甚多。交談之中得知,原來這位來自瀏陽北鄉的黎惟謹老師竟是我自小崇拜的田波揚陳昌甫烈士的女婿!從黎先生的描述中,我對他的嶽父嶽母便有了更深的了解了。
1904年出生於瀏陽北盛良陂頭村的田波揚別名佑渠,筆名易水。自幼聰明,12歲進入北鄉的卓然高小讀書時就常常在課餘時撰文針砭時弊抒發愛國之情,他小學寫的一些文章,如《主權為立國之要素》,《敬告同胞勿忘國恥書》等,得到了他的語文老師陳菊霖的賞識,老師在其文稿上批語:“少年有此錚錚之誌,實屬難得!”殊為難得的是,這位教語文的先生後來竟將侄孫女陳昌甫許配給他為妻。1922年在長沙讀中學時,他和同學潘心源等30餘人組織“瀏北新民社”,創辦《新民》刊,用易水的筆名寫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文章。次年夏天被選為湖南省學聯執行委員,並於5月由郭亮和夏明翰介紹加入了共產黨,妻子陳昌甫也和他一起參加了革命活動。
黎惟謹老師告訴我,他的嶽父嶽母感情彌篤,在革命的征途上總是形影不離,所以老家的老人們回憶起他們來,還無限羨慕地談起他們夫婦手牽著手在1924年的冬天來往於北盛的農家村舍或小學校裏,那是他們受黨的湘區委員會派遣回鄉開展農民運動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妻子陳昌甫也加入了共產黨,陳昌甫和丈夫一樣,甚至在兒女出生的產期裏也在做婦女工作,黎老師甚至打趣地對我說:我老婆在娘肚子裏就跟著母親幹革命了!
田波揚夫婦最初的革命活動主要是從事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5年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會議被選為全國學聯常務委員。1926年,田波揚還隨北伐軍參加北伐。不久,受命回長沙擔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青年部長和共產主義青年團湖南省委宣傳部長。10月,就任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妻子陳昌甫就擔任團省委通訊處聯絡員協助丈夫工作。1927年5月21日長沙發生著名的“馬日事變”,田波揚正在武漢參加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時長沙已是一片北色恐怖,但田波揚不顧個人安危,竟化裝成煤炭工人乘上運煤火車潛回長沙。夫婦倆在省城進行地下工作,策劃和準備接應十萬農軍攻打長沙。5月30日晚上,因為叛徒告密,夫妻雙雙在學宮街被捕。黎老師對我說:我嶽父嶽母被捕後,敵人對他們進行了嚴刑拷打妄圖使他們屈服,又到北盛老家搜尋他們的一雙幼小的兒女,幸得親戚們及時轉移,他們留在老家的一雙兒女才得以留下了性命。敵人將他們夫婦殘殺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後來才由家人抬回北盛安葬於馬欄衝。犧牲的時候,田波揚僅23歲,陳昌甫才22歲!
我看著黎惟謹先生隨身帶著的他嶽父嶽母的照片,覺得田波揚是個個子很高清瘦文雅的普通瀏陽青年,粗發直豎,眉目分明,又顯幾分英武;而其妻子陳昌甫則是橢圓形的臉蛋,眼睛大大的,看起來豐腴漂亮,優雅大方。這樣英俊美麗的一對夫婦,為了人民的事業,竟然在20來歲風華正茂的時候遭到殺害,我簡直不敢相信世上會有那麼下得毒手去的劊子手!也不能不感歎,瀏陽,你的山山水水,有怎樣的神力,怎麼就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傑來的!?
我從黎惟謹老師處還了解到瀏陽的另外兩個革命烈士的事跡,深感瀏陽這塊土地的極不尋常!黎先生說他嶽父還有個最好的同學潘心源,曾經是大革命時的中共第一任瀏陽縣委書記,而其嶽父的一個遠房表妹邵振維亦為大革命時的第一任共產黨紅色政權的縣長!黎先生說,可惜對潘邵兩位的革命事跡和犧牲情況不甚了解,隻知道潘心源比他嶽父大一歲,應該是生於1903年,在卓然高小和長沙讀中學時一直是最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曾一起組織“瀏北新民社”,是田波揚最親密的戰友。後來我查閱了有關潘心源和邵振維的資料,才知悉他們又是兩位了不起的共產黨員。
潘心源在1924年就組建了瀏陽第一個黨的支部,1926年即主持召開了全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並被推舉為瀏陽縣地方委員會即縣委的書記。1927年2月,與縣農民協會委員長羅納川沒收了縣團防局的槍支,建立了瀏陽工農義勇隊並擔任黨代表,這支隊伍後來成了秋收起義的主力部隊。潘心源是黨的“五大”代表,“馬日事變”後,他回到瀏陽組織全縣總動員,執行省委和省農民協會的指示,進城討伐許克祥,指揮農軍分兩路縱隊一直攻進長沙小吳門。由於黨內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幹擾,瀏陽農軍奉命撤回了瀏陽。8月,潘心源奔赴安源見到了毛澤東,彙報了瀏陽邊界的工農武裝情況,瀏陽工農義勇隊被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潘心源兼任黨代表。他陪同毛澤東赴銅鼓途中,誤入瀏陽上東鄉張坊的七溪坳,被民團團丁攔住,毛澤東在被押解途中躲入山溪樹叢中,潘心源為引開敵人注意,朝另一方向跑開,毛澤東脫險了,潘心源卻被抓住,但在押往縣團防局的路上,他又機智地在古港炭棚趁團丁喝茶不備時也得以逃脫。當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時,潘心源接應工農革命軍第二團攻克瀏陽城。冬天,又組織瀏北遊擊隊,於1928年7月率領這隊伍支援了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這年冬,他被選為湖南省委委員並任省委農民部長。可以說,潘心源是毛澤東武裝革命鬥爭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他在瀏陽這塊熱土上積極開展武裝鬥爭,是黨在土地革命時期的重要武裝鬥爭的發動者和領導者。潘心源在這一段艱難的武裝鬥爭時期是紅軍的重要領導人,他曾作為中央巡視員前往紅軍各部隊傳達黨的“六大”決議,與彭德懷商議成立紅六軍事宜,擔任過紅四軍軍事委員會書記兼政治委員,當選為紅四,五,六軍組成的總前委常委並代理政治委員。直到1930年8月他離開部隊,仍然以中央特派員身份指導湘鄂贛蘇區的工作。
潘心源犧牲於1931年8月,年僅28歲!作為中央特派員,他於1931年春返回上海,但當時統治中央的“左”傾機會主義頭子王明對他不予信任,以至半年沒安排工作。經他再三請求且得到周恩來的支持,才於8月被任命為浙南紅十三軍政治委員,他乘船奔赴溫州,但此時一個浙江省委的聯絡員叛變了,供出中央派出了一個重要幹部到浙江,且帶著國民黨偵緝隊四處查巡,潘心源和他的老戰友也是瀏陽人的張侃登陸後,發現四處是軍警,知道危險在即,便與張侃分頭行動。潘心源跳上一隻軍火貨船,但被敵人抓住了,經過一夜的嚴刑拷打,潘心源沒有吐露半句實情,不久即遭秘密殺害。他犧牲後,黨中央領導十分悲痛,立即發了悼念文告,在龍華舉行了秘密追悼會。我們從潘心源烈士留下的唯一一首詞《滿江紅西望長沙》中,即可見其相當文才和對革命的堅定與頑強:
西望長沙,湘江逆流五月急。魔鬼舞,深仇似海,怒目欲裂。洪流今又卷高潮,紅旗千裏蔽日月。正揚鞭馳馬指危城,掃妖孽。
搗魔窟,且慢著;奪五省,談何易?挽狂瀾既倒,有賴賢哲。巨龍掉頭東入海,碧波萬頃任遊弋。待洪濤掀浪撼孤舟,斯可矣!
從這首詞裏,我們可以看到潘心源同誌在1927年5月馬日事變之後,麵對反動逆流時的堅定信念,對革命前途充滿的信心,對革命策略的正確認識,所以成為了毛澤東的得力助手,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發動群眾,執行開展武裝鬥爭策動秋收起義的正確路道,因而將中國革命引向了勝利的起點。無疑,潘心源是瀏陽這塊熱土上產生的一位頂天立地的革命者。盡管如今知悉他的人不多了,但作為黨的早期高級幹部,他的業績他的精神,是與瀏陽這個經典的地域名稱永在的!
同樣,邵振維的名字,也是經典瀏陽的驕傲!邵振維也是田波揚潘心源在瀏陽北鄉卓然高小的校友。這位1905年出身於鄉村貧苦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傑從1922年進入瀏陽女校師範班時即參與了革命活動,1925年就秘密加入了共產黨,1926年10月任縣工會婦女部長,次年2月被選為中共瀏陽縣委委員。這時她剛剛21歲!這一年,在瀏陽革命鬥爭史上發生了一件戲劇性的大事:在萬人參加的公審大會上,小小年紀的邵振維代表縣法庭判處私自放走反動團總張梅村的縣警備隊長唐秉忠死刑。當時的國民黨人縣長蕭驤竟然出麵辯護而激起了群眾公憤,邵振維代表瀏陽各界致電省裏要求撤換蕭縣長,蕭驤在群眾一片聲討聲中站不住腳了,隻得逃往長沙。這就是瀏陽革命史上有名的“除唐驅蕭”事件。1927年2月,迫於群眾壓力,國民黨省黨部隻得將蕭驤免職,邵振維被選為縣長。這位年僅22歲的能幹的女縣長立即深入開展各項革命活動,迅速組織工農義勇隊。1927年5月21日長沙“馬日事變”發生,國民黨當局瘋狂屠殺共產黨人。邵振維於5月31日根據省委指示,迅速行動配合各路農軍進攻長沙城。但因當時陳獨秀下令農軍停止進攻靜候國民政府解決,以至各地農軍被迫停止攻城,隻有瀏陽農軍孤軍深入小吳門,最後隻得撤退,邵振維也因左臂受傷,不能參加準備中的秋收起義,留下來做地下工作,她迅速組織了一支遊擊隊,在萬分險惡的情勢下與敵人周旋。國民黨卷土重來占領了縣城,國民黨縣長懸賞5000光洋捉拿邵振維。邵振維迫於嚴峻形勢,隻好將隊伍分散行動,自己則帶領一支暴動隊駐紮到五虎山上。直到10月,潘心源回到瀏陽恢複中共瀏陽縣委,決定邵振維回鄉秘密工作。敵人得知消息後派來大批團丁搜捕,沒能抓到她,卻將其母親抓去,打得遍體鱗傷,敵人企圖利用母女骨肉親情勸其投降,邵振維是個孝女,於11月初的一個晚上,她秘密潛回家中看望母親,卻被敵人發現而被捕。押往縣城以後,原來被唐秉忠放跑的反動團總張梅村又回到縣城耀武揚威了,那個殘忍的家夥把邵振維綁在老虎凳上,抽打過後竟用燒紅的烙鐵燙她的肩膀,又打斷了她的腿,折斷了她的膝蓋骨,直至昏死過去,邵振維始終咬緊牙關沒有屈服,敵人無計可使其屈服,於這年11月6日用籮筐把她抬到狀元州將要殺害她,英雄的22歲瀏陽女傑忍著劇痛還沿途高呼:“同胞們,共產黨是殺不絕的!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後,人們將她安葬在她曾經戰鬥過的五虎山上。有一位與邵振維同時期生活的瀏陽著名詩人黎靜齋曾寫過一首《紅軍來》的詩,詩裏麵就有對這位女傑的歌頌:“有女宣傳馬克思,少婦驚奇老婦嗤。家住北鄉雲姓邵,短衣短發舞紅旗。”這在那個時代,應該是難能可貴的文字記錄藝術表現了!
我曾經去西鄉瞻仰過陳昌烈士的陵園,也在北鄉看到過邵振維烈士安葬的五虎山,也多次聽田波揚陳章甫烈士的女婿黎惟謹先生談到他的嶽父嶽母的視死如歸,談到潘心源烈士的勇敢機智堅定不移。我總帶著無以描摹的心緒想到這些特別堅強的瀏陽人,那是怎樣一種堅定的信念在支撐著他們呢?他們都那麼年輕,那麼優秀,那麼頑強,為了自己的信仰,為了人民的利益,把自己年輕的生命交給了革命交給了黨,那是怎樣一種偉大呢?難道可以用一般的漢語言得以描述出來的嗎?所謂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成功的革命果實,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詞義嗎?試問世人,誰不珍惜隻給予人一次的生命?而這生命應該如何利用呢?文天祥詩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許,在這些革命者心間,絕不是僅僅為了千古留名“照汗青”吧,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更是一種犧牲小我而換取大我幸福的至誠,那才是他們現在默默無聞的理由吧!
或許可以說,關於瀏陽這幾位鐵骨錚錚的年輕烈士,今天人們在整理檔案資料時還有些零星的記載,留下的是並不顯赫的聲名。而一堆黃土一個墓葬,他們靜靜地躺在山裏,也許他們應該感到欣慰了?因為他們以生命為之奮鬥的理想,已經變為了璀璨的現實!
很多年前,我看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被那位周旋於日本人和國民黨特務之間的我黨地下工作者李白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是那樣地機智勇敢頑強堅定,那簡直就是傳奇似乎不是真實。但我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後,我工作的地點竟就是在李白烈士的故鄉,我就在他的家門口教書!原來《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英雄李白確實是真實的,我不能不慨歎瀏陽這塊土地,竟會真真實實地養育過這樣了不起的英雄來!
很偶然的一次,我和一個學生又一次到了板溪,那學生問我看過《永不消失的電波》沒有?我說:當然,而且看過好幾次!他竟說,那個電影裏的李白就是他的隔房爺爺,我笑起來,覺得是天方夜譚!電影,那不過是文藝作品,難道這部電影表現的是真人真事?怎麼可能?但學生拿出了關於李白烈士的資料給我看,我才知道:電影裏表現的確實是真人真事,確實是李白烈士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真實記錄!
李白烈士的故鄉在瀏陽張坊鄉的板溪村。這是大圍山腳下張坊鄉裏山疊山的地方。在高山的腳下,在長長的山衝裏,有一座碧波蕩漾的水庫,是山間的一顆明珠,倒影著青山白雲,青霧在山間的這一弘湖泊周圍輕輕飄蕩。我多次到學生家裏去經過這裏,但沒有想到《永不消失的電波》那部電影裏的頑強革命者就是這裏人,那湖邊山崖旁的一棟不起眼的茅屋就是感動了億萬人的李白烈士的家!
我於是進一步在村裏了解李白烈士的事跡。有一位老人是李白烈士的童年夥伴,他告訴我,李白本名叫李華初,是他們李姓“華”字輩的。他後來改名李撲,李霞,還曾化名李靜安。他是1910年5月1日出生的,家裏貧窮,隻讀完初小幾就輟學了,當時不滿13歲,不得不去鎮上一家染布坊做了學徒。早在做學徒的時候,他就參加了當地紙業工會的各項活動,那是1926年,正是瀏陽工農革命風起雲湧的時候,他和父母都一起參加了革命,做過少年先鋒隊隊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支部書記,1928年入黨,1930年參加了紅軍,做了一名通訊兵,參加了紅一方麵軍攻打長沙的戰鬥。他參加過幾次反圍剿的鬥爭,經曆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在中央蘇區時就是前方電台的台長兼政委。他是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受黨中央派遣去上海設立秘密電台從事地下通訊工作的,他在上海的堅毅頑強和豐功偉績,電影裏有過極其真實的表現,這裏似乎沒有必要重複了。人們看到的實在是一個真真實實的李白!在日本人的老虎凳的酷刑折磨下,在日本人如雨的鞭子抽打中,在日本人瘋狂杠壓竟至拔掉指甲的殘忍裏,李白竟能那樣地堅毅頑強猶如一個鋼鑄鐵澆的漢子,那顆共產黨員的心已是一顆金子,那共產黨員的身體已是一座無法攻破的城堡!為了保守黨的地下鬥爭的機密,沒有吐露半個字兒,殘殺成性的日本人竟然拿他沒有辦法,李白竟能奇跡般地被組織營救出來!1943年6月他得以從日本人的監獄裏出來,緊接著以良友商店的夥計身份繼續從事地下鬥爭!
當他遍體鱗傷從日本人的監獄出來後,受黨中央直接派遣,改名為李靜安,潛入國民黨軍委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憑報務員身份為黨進行情報通信工作時,又被國民黨扣押並封閉電台,組織上再次組織營救才又獲釋,轉戰江西重設電台,抗日勝利後又重返上海繼續地下通信聯絡工作。1948年,當他的紅色電波擾得國民黨坐立不安的時候,敵人終於用美國人提供的最新設備和技術偵查到李白電台的方位,包圍其住宅將他押送到上海國民黨警察司令部第二稽查大隊。我們很難想象,當敵人對他進行30多小時輪番審訊且施行各種殘酷的刑罰時他有何等堅強!當敵人以高官厚祿引誘他時,其對黨對人民的忠誠信念是何等地堅定!李白在上海的地下通訊工作實在是一部傳奇。在解放戰爭期間,李白以他機智謹慎的工作為黨為解放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最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黨派他在上海設立秘密聯絡電台時,組織上將女工裘慧英以“妻子”身份派到他身邊幫助工作,裘慧英也是那樣地機智勇敢,他們盡管不是真正的夫妻,卻配合默契,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艱難危險的工作,也在多年的共同工作中萌發了真摯的愛情,經組織批準而結為了親密的革命伴侶,這是一段地下共產黨員共同戰鬥的傳奇,也是一段人間至美至深符合人性人情的的愛情傳奇。但李白的了不起還在於他總是把黨的事業,革命的工作,人民解放的前途,擺在了一切之上,沒有兒女情長。在全國就要解放,黑暗的天空就要升起燦爛的陽光的1949年5月29日深夜,李白和另外12名革命者被押至浦東漆家廟殺害了,距離上海解放才短短的幾天!當妻子裘慧英去監獄探望他時,李白心靜如水,十分樂觀地勸慰裘慧英說:“天將黎明,我心無憾。對於個人安危,你不必太重視。”這位出生於瀏陽大山裏的革命者,一生轉戰南北的瀏陽英雄,犧牲的時候也才隻是39歲風華正茂的年紀。他的革命傳奇,又給瀏陽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書就了經典的一頁!
我們看到的《永不消失的電波》,曾經激勵教育多少青年。著名電影藝術家孫道臨將李白烈士的偉大與平凡,英勇與機智,堅毅與頑強,深情與理智,演繹得十分恰切。我們看到的雖然是孫道臨的麵孔,但李白的精神卻不會磨滅。細看李白烈士留下的照片,確實具有山裏人的粗獷,又具有上海人的文雅;既有瀏陽人的頑強堅定,又有革命戰士的百折不撓。看李白的照片,孫道臨的長相似乎與李白烈士十分接近。現在,到張坊去,在安全村的旁邊,修起了一條通往李白故居的公路,已經矗起了李白故居紀念館的牌子,那裏,已成為了瀏陽紅色旅遊的聖地。我想,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李白的革命傳奇,而且感受到的將是一頁英雄經典的輝煌了!
我的一位同學聽說我在寫這部關於瀏陽的書,看我記錄了這麼多曆代英傑,他驚愕地對我說,紅軍的英雄中,還有一位十分了得的瀏陽英傑,那是我的堂伯呢!他就是最年輕的紅軍將領之一———尋維州。雖然他沒有等到1955年的授銜,但他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將軍呢。那你一定要寫寫他!
我對尋維州一無所知,後來讀到一本由瀏陽縣委宣傳部編的《瀏陽名人》,才知道尋維州十分了得!他是紅軍時期最為年輕的將領,犧牲時也不過23歲!
那位出生於瀏陽大洛鄉的紅軍將領還在1927年於高小讀書時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了當地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馬日事變”後被捕,卻在被迫當兵的看守的幫助下得以逃脫,旋即奔往平江長壽街參加了在這裏休整的瀏北工農義勇隊,隨部隊參加了秋收起義,以後他所在的部隊編入紅四軍。在紅軍的曆次反圍剿戰鬥中,由於作戰勇敢,從排長做起,一直做到紅十二軍的團長,在茅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得過二級紅星獎章,及至在第四次發圍剿後升任紅三軍團的第五師師長。1933年,為了反擊蔣介石的第五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中央軍委決定從第一第三軍團中抽調部分主力師擴建成幾個新的軍團,尋維州指揮的紅五師與紅十一軍合編組建為紅七軍團,剛剛21歲的尋維州就擔任了軍團長,政治委員就是建國後任過海軍司令的蕭勁光將軍。我們都知道,由於當時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使得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節節失利,使得中央蘇區的處境已經十分艱難,加上日本人的侵略,黨以國家為重,組建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命令組建不久的紅七軍團編成抗日先遣隊。先遣隊就由尋維州等帶領離開贛南入閩中攻福州,11月初到達閩浙贛蘇區,即與紅十軍以及部分地方武裝合編為紅十軍團,尋維州的紅七軍團改編為紅十九師,尋維州是為師長。
我們這一代人中也許沒有幾人沒讀過方誌敏的遺著《可愛的中國》,對於那位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而被敵人捕捉關押最終慘遭殺害的著名革命者,我們是十分熟悉也十分敬佩的,但對於同是先遣隊領導者之一的尋維州,我們知之甚少。作為一位紅軍軍團長紅軍師長,無疑他應該是我黨我軍最為年輕的將領了!我們從方誌敏烈士的遺著《可愛的中國》中知悉那支抗日先遣隊的鬥爭道路是十分艱難的,敵人圍追堵截造成了十分險惡的環境。可惜的是,尋維州將軍在北上途中英勇地犧牲了。尋維州的犧牲是十分悲壯的!當時,顧祝同指揮的5個正規師和地方武裝近10萬人自北向南撲向紅十軍團,紅十軍團決定在烏泥關至譚家橋一帶設伏阻擊敵人,尋維州指揮紅十九師麵對數倍於我的敵人,在極其艱難危險的時刻,為了扭轉局勢,作為指揮員的尋維州親自帶領尖刀排衝向敵人,欲奪回烏泥關製高點而身先士卒,卻腹中數彈而壯烈犧牲,年僅23歲!
“惟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我們在簡述這些瀏陽的革命烈士聞世名人的時候,不能不為瀏陽這部經典中最光輝燦爛的一頁而潸然淚下!不能不為革命的星空中的許多還不能全麵描述的星辰而感到紙短情長的遺憾。但今天的人們,誰不在感受他們光輝的明亮呢?這些瀏陽人,是以他們的鮮血和生命在書寫瀏陽這部地方的經典之頁的啊!
在瀏陽的曆史和現實天幕上,胡耀邦當然是最為閃耀著光輝的星座!
胡耀邦無疑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也是瀏陽近當代最為聞世之人,是瀏陽人最引為驕傲的鄉親了!
今天,在新千年這個陽光明媚的春日裏,我跟著省市的一些文化人又一次來到胡耀邦的故居時,我們的心頭仍然抑製不了激動,為這個小小的偏僻的山村竟出了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而唏噓不已,讚歎不輟!
胡耀邦故居在瀏陽南鄉文家市中和鄉的一個叫蒼坊的小山村。從文家市旁一條簡易的鄉村公路往左拐十多裏地,便進入中和鄉了,象湖南的許多普通的山村一樣,蒼坊也是個四麵蒼山翠嶺圍裹的小小山村。一條碧綠的潺潺溪水順著鄉村小路繞著重疊山巒進入到蒼坊,胡耀邦的祖屋也就是南方農村隨處可見的一棟一進三間捎帶廂房的鄉村平房,從胡家祖屋的地坪裏望過去,緊挨著坎下的小溪,對麵是一座鬱鬱蔥蔥的山峰,兩旁一條山衝順山就勢,梯田相連,炊煙相繞。祖屋背靠大山,立在高堪上,居高臨下的房屋地勢,使得胡家祖屋有一種難以說清的氣勢。對麵山凹裏,新建了一棟平實無華卻氣宇不凡的胡耀邦紀念館,那裏矗立著胡耀邦銅像,陳列著胡耀邦的生平事跡介紹。關於胡耀邦的極不平凡的一生,應該是國人盡知的了,這裏似乎沒有必要累述,如今我們感到震驚的是,何以在這樣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山村裏,會出現這樣一位千古偉人?
我們在胡家祖屋裏看到的是一個南方普通農家的普通陳設,但作為一個南方農家,胡耀邦的祖父與父親又確實不同一般。他的祖父胡成翰父親胡祖侖都是以耕作為業,忠厚勤懇又粗通文墨,頗得鄉人敬重。在南方鄉下,他們是典型的忠厚農民,然而那種力求解放反抗壓迫的意識卻又使他們不顧個人安危,都曾走上以生命抗爭的路。在轟動一時的萍瀏醴農民大起義中,他們父子均參與了起義,後來又參加了辛亥革命時的長沙起義行動。大革命時期,全家又都參加了農民協會,父親還是鄉蘇維埃的土地委員,母親劉明倫則擔任鄉婦聯主任,三哥胡耀福也曾任區工會執行委員。或許,這樣的家庭熏陶對小小年紀的胡耀邦,不能不說是一種促動吧。所以,當他1926年還在本地的裏仁學校念書時,便得到時任校長的地下黨員陳世喬的器重而被指定為少年先鋒隊隊長,剛剛13歲多不到14歲的胡耀邦恰恰碰上了1927年的秋收起義,在裏仁學校的操場上,他看到了起義的會師隊伍那種磅礴的革命氣勢,聆聽了毛委員叱吒風雲的講話,或許生逢其時,得天之獨厚?待其1929年進入瀏陽中學讀書時,他便順理成章地秘密加入了共青團,1930年4月回家鄉擔任了少年先鋒隊隊長兼兒童團長而正式開始了他的職業革命生涯了!
我們無須在此累贅地陳述胡耀邦一生的光輝業績了,這是眾所周知的了!從湘東到贛南,從長征路上到延安抗大,從冀熱遼軍區到華北軍區……胡耀邦同誌從一個年少的“紅小鬼”,成長為一位堅定的革命家。從湘東兒童總局局長,湘贛省兒童局書記,直做到少共中央局秘書長,長征路上的少共秘書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到延安抗大的校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政治部組織部長。直至抗日戰爭勝利之後的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政委,華北軍區第一兵團政治部主任等等重要的職務,那一連串頭銜其實隻說明一點:胡耀邦是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的艱難進程成長起來的最年輕的一代革命家,他在槍林彈雨中在血雨腥風裏,從南方到北方,從山裏到平原,從草地到高原,他的足跡在解放前就已經印入了祖國的大地,直到在全國解放後走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其中所遭遇過的無數艱難險阻,沒能阻止住這位從這個瀏陽山村走出去的青年革命者的堅定堅強腳步!
當1952年,尚屬年輕的胡耀邦從川北區黨委書記西南軍政委員任上進京擔任團中央書記後第一書記,以及1962年帶職下放農村研究農業問題兼任湘潭地委書記,1964年任陝西省委書記到1966年再回京主持團中央工作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致力於青年工作,實事求是調查農村農業工作的兢兢業業的黨的青年領導人,黨的務實的工作者。
也就是在其擔任湘潭地委書記的60年代,我們湘潭地區特別是瀏陽的很多鄉親都在不同的場合親睹過胡耀邦親民愛民的風采,在湘潭地區特別是瀏陽他的家鄉,留下了許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叫人歌頌的傳說。我曾兩次見到過那位聲名赫赫的青年領袖,給我一生留下了永遠不能磨滅的印象,不能不佩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裏竟然有這樣了不起的全才!50年代,我在湖南株州的一個工廠學徒,我所在的小組被團中央命名為“飛輪小組”,是“全國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的集體先進代表。有一天,我做夜班正要下班,師傅悄悄告訴我別急著下班,說是有個中央首長要來組裏參觀,讓我們準備迎接。我們不知道是誰,等待中突然門開了,進來許多人,我們一眼就看出了站在前麵的是胡耀邦!因為從報紙上看得多了,那矮個子的團中央第一書記穿著一件普通的中山裝,笑眯眯地與我們每一個人打招呼,並且大聲地用瀏陽腔的長沙話說:“嗬,飛輪青年小組!屬我管轄的哪!我也來參加你們小組怎麼樣?”我們興奮異常,拚命地鼓掌,他是那樣平易那樣風趣那樣充滿活力,當他聽我師傅介紹我是瀏陽來的時,就緊緊拉著我的手,笑嗬嗬地向我打聽瀏陽的情況,他數著瀏陽城裏的那些街道,南鄉的一些小地名,使我感到他似乎根本就沒有離開瀏陽離開家鄉,而且一直在牽掛著這裏,他甚至向我說:“小老鄉啊!好好幹哪!下回我們一起回家鄉去看看?”那種平易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以至回宿舍以後一天一夜也沒能睡著!1963年,我已經回到瀏陽教書了,暑假裏全縣教師在縣城開大會,在縣政府的大禮堂裏,時任湘潭地委書記的胡耀邦分兩次向全縣的教師作形勢報告,我看到穿著有些長大的夏威夷式襯衫的胡書記搖著一把大蒲扇,站在講台上,那樣地神采奕奕那樣地精力飽滿那樣地親切和藹那樣的意氣風發!他一口氣講了四個鍾頭,九個方麵的問題,不要任何講稿,滔滔不絕又深入淺出還幽默風趣!一邊搖著蒲扇一邊喝幾口白開水,侃侃而談激昂而論憤然而斥,那種令人歎服的口才,那種驚人的記憶能力,那種教聽眾不時爆出笑聲的幽默,使我們這些平時靠賣弄嘴皮子的教師,不得不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個個張開大嘴,平住呼吸生怕漏掉了哪一句話!胡耀邦說到第九個問題時激動得站起來了,說:“現在講第九個問題:赫魯曉夫問題!”說著說著,甚至站到了桌子上,說:“爹媽沒吃飽生下我個子太矮了!我得站高些,站高些就看得遠些了!也就比赫魯曉夫高了!”他的風趣與幽默博得了一陣又一陣掌聲,他最後甚至揮動拳腳,象一個拳師一般揮拳向前,高呼著:“向前進哪,同誌們!”他以這樣極其有力的手勢結束了報告。這時已是中午,他一講完,就被大家團團圍住問這問那,我真想擠進去,與他敘敘幾年前在株州認老鄉的事,可惜要想與他交談的人太多了,終於沒能如願!
我今天來回述這樣兩件小事,深深感到象胡耀邦這樣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實在是時時與民眾心貼著心的,他似乎是我們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員又確確實實是大家的領路人。偉大往往與平凡緊緊相連,領袖就是領袖,如果說民眾是一件衣身,領袖總是要緊密與之相連的,否則怎麼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當國家當民眾當黨的肌體處在危險和艱難中的時候,象胡耀這邦樣的領袖人物,就會以他的整個生命和力量來維護著這個肌體,所以胡耀幫在文革期間及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成就了千古名人偉人的聲譽,似乎是自然的當然的,也必然會留在史冊上留在人民的心中,永遠地永遠地不能磨滅!
胡耀邦一生事跡當然不是幾頁小紙就能書盡的!我們無法在這裏一一列舉他畢生的光輝業績,那是需要幾十本大書或許還書寫不完的,關於他的業績他的故事他的為人民鞠躬盡瘁的點點滴滴,他的品德光輝,幾乎都是我們後輩永遠的楷模。但總攬胡耀邦的一生業績,恐怕最需要大書特書的是文革後期和改革開放的那些日子。文革期間,我們知道胡耀邦根本不顧個人安危榮辱,與“四人幫”那些禍國殃民的家夥進行過不懈的鬥爭。特別是文革結束後,在擔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秘書長兼宣傳部長這一段時間裏,正是他,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組織和推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重新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所做的理論準備,其意義之重大與深遠,那是全世界都知悉的了;正是他,堅持實事求是,大膽組織和領導了平反冤假錯案,為大批老革命家老幹部知識分子普通民眾昭雪平反恢複名譽落實政策,這是怎樣一種氣勢怎樣一種勇氣怎樣一種扭轉乾坤的壯舉!正是他,在撥亂反正中重視黨的理論宣傳,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是新時期理論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為全麵恢複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明黨的紀律,提高黨的戰鬥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們來簡單回顧這些,也許對於青年人來說,似乎算不了什麼?但對於我們這些從文革噩夢中走過來的人們而言,確實非同小可!那是“河清海晏瞳瞳日,陽光無限萬古年”的開始,是一場噩夢醒來的燦爛早晨!
我們今天緬懷胡耀邦,最重要的是他在擔任黨的總書記期間的豐功偉績!為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作出的貢獻,如日之行天,昭昭然燦燦然誰不知悉?他製定和推行的對農村改革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為推動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製的改革,為擴大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所傾注的大量心血;他對知識的尊重對人才的尊重對科學教育文藝新聞的重視,對完善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對促進民族團結繁榮民族經濟文化所進行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對加強黨的建設,推動各級領導班子的年輕化和幹部製度的改革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他對恢複和發展我黨和其他國家政黨的關係增進中國人民和全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堅持貫徹我國對外政策以及國內的統一戰線工作所創立的偉績,國人誰不讚歎?那些年,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兢兢業業一個往來於全國各地風塵仆仆的胡耀邦,一個為全國人民嘔心瀝血的胡耀邦,一個最終耗盡了精力卒逝於我們麵前的胡耀邦!我們常常這樣想:如果沒有胡耀邦,那能有如此光耀的成就如此光輝的局麵?!
也許,作為普通老百姓,作為瀏陽老鄉的我們,更看重也廣為傳誦的是一個廉潔奉公一心為民滿袖清風的胡耀邦。在瀏陽,在他的家鄉,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情操和品格。在蒼坊這個瀏陽大山峽裏的小山村,在胡耀邦的故居前,我們不止一次聽到他的鄉人家人對那位英年早逝的親人的懷念,對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卻又是國家領導人的讚頌!在原來的故居裏和如今新建的紀念館裏,我們看到許多圖片,了解到胡耀邦的許多感人的故事,從一些看來似乎是小事的記述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人民領袖的高貴品格!他為政清廉,以至處處事事那樣嚴格地要求他的家人:本來在1982年有人好心安排他的一個侄子在嶽陽化工廠工作,這其實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但胡耀邦知道後卻立即責成有關部門將其侄子退回老家務農;他的舊居年久失修,鄉裏欲幫他哥哥修理一下卻遭到了他堅決的製止;連鄉人去北京看望他帶去點點家鄉土產的金橘子他也要照價付款……他數十年沒有回過老家,盡管在湘潭擔任地委書記多次到過瀏陽,他也沒能抽出時間回趟老家,直到1963年才趁去中和鄉檢查工作之便回家裏坐了一會,哥嫂生活困難,他僅給了10元錢接濟!樁樁件件,點點滴滴,折射出一個黨和國家領導者的最為難能的可貴品格和人格魅力。看起來,對自己的親屬似乎近於苛刻,然而對他的鄉人對他自己在小學中學時的老師,胡耀邦卻極為親切,每次家鄉人去看望他,即使是百忙之中,他也要擠出時間接見,當他得知他的老師陳世艾生活有困難時,竟親自登門看望並親手送上100元錢以表慰問。
在其故居陳列室裏,我們看到的是胡耀邦寫的勉勵自己的對聯和詩作。一幅對聯曰: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
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胡耀幫其實也是個文才斐然的詩人,隻是他沒有作詩的時間而已,我們偶然看到他一首《再登泰嶽》,其實寫得非常大氣,他在詩裏寫道:
車如流水馬如龍,仰止重來竟不同。
曾睹蹭梯捫玉闕,又添乘索捉飄風。
倒提湍水迎上客,裁剪翠色送歸鴻。
聞說天涯比鄰友,明晨賽聚日觀峰。
我以為這詩是寫得十分好的,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而創造的意境,並不比一個專業詩人寫得差。重要的是他胸中勃勃的是革命家的浩然正氣,所以才別具一格。他曾引用杜甫的句子書寫一幅字送給84歲壽誕的郭化若同誌,曰:“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其實也間接地表達了偉大人物的濟世濟時之心。
從這些對聯和詩句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民的公仆?是一個怎樣的廉潔自律全心為公全力為民的偉大的共產黨人啊!對比著某些打著黨的旗號而幹著腐敗貪汙的分子,胡耀邦的偉大不正是如日行天粲然於世嗎?
好幾次,我與我的朋友、著名作家張揚先生談及胡耀邦,作家總是飽含熱淚懷念到那位與他有過相當多親密接觸的領袖也是知心朋友的瀏陽人!張揚的《第二次握手》正是因了胡耀邦的幹預才得以光鮮堂皇麵世的,也正是因了胡耀邦,作家本人才從“四人幫”的魔爪中撿得了一條性命!胡耀邦對知識分子的關心愛護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有口皆碑,豈止是張揚一個人感同身受?
這樣偉大的人物出自瀏陽這片土地,瀏陽,是真值得驕傲的地方!
瀏陽的聞世名人是這部地方的卻又是廣闊世界的經典裏最為光輝的史頁!從古到今,有多少文臣武將誕生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但恐怕沒有哪個時代有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那樣,誕生過如此多的著名革命者,特別是革命軍隊的將軍們!
瀏陽,除了偉大的胡耀幫之外,還有象王震將軍為代表的一代共和國將軍,有象王首道為代表的一代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那是瀏陽人最為引以驕傲最為得以自豪的一長串光輝的名字!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瀏陽誕生了多少解放軍的將軍?據統計,有35位之多!王震,宋任窮,楊勇,李誌民,唐亮,孔石泉,張翼翔,湯平,張藩,饒子鍵,石敬平,劉子奇,江文,湯池,李貞,……這一連串將軍的名字,和王首道,張啟龍……等等政治家的名字,為瀏陽這部地方經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在新時期裏,又有四位瀏陽籍的將軍,還有象彭佩雲這樣的瀏陽籍政治家。我想,除了湖北的紅安,恐怕沒有哪個縣有如此多的共和國將軍吧?!這與瀏陽作為一個革命之鄉是有著甚大關係的。大革命時期,有多少優秀的瀏陽兒女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有多少瀏陽革命者在各個革命曆史時期拋了頭顱灑盡了鮮血?恐怕難以精確地統計了!在長期艱難困苦危險重重的革命鬥爭道路上,留下的30多位共和國將軍的赫赫名字,也僅僅是成千上萬瀏陽籍革命戰士的很小一部分,有著赫赫聲名的將軍們代表的也隻是難以數計的默默無聞的烈士們的生之光輝。自然,在這本小冊子裏,是難以將所有將軍和政治家們的光輝事跡一一盡述,那是需要一本巨著才能表述的。現在,我們述及其中幾位將軍幾位政治家的點滴,也隻是筆者懷著對瀏陽革命者前赴後繼精神的一種簡單的詮釋而已!
我長期生活在瀏陽,對瀏陽這個偏遠山鄉竟然在現代革命曆史上產生如此多的將軍和政治家,感到唏噓不已!所以,稱瀏陽是一部經典,正是因為有這些曆盡千辛萬苦而閃耀於共和國蔚藍天際的星辰之光,才不失其為實在實際!
我對瀏陽籍眾多共和國將軍的認識最初來自於許多書籍之中,覺得生活在將軍故裏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因此對那些從瀏陽出去的將軍們深懷敬意,瀏陽城鄉各地的鄉親們對從自己身邊土地上誕生的眾多將軍和政治家們也有一種極其自然的自豪感,當某一位將軍返回故裏訪問的時候,也便成了瀏陽人的節日,便會久久地談論他們的英雄業績和平凡逸事。似乎,我們大家都與這些具有赫赫戰功和光耀業績的人們有了一種鄉誼的親昵。
我曾經和朋友一道去過瀏陽北鄉的北盛鎮馬戰村王震將軍的故居。馬戰村是個美麗的山村,一條彩帶般的九曲溪繞過村子,不遠處是拔地矗天的楊梅嶺。此間青山秀水,頗有氣勢。王震故居是前後兩棟的鄉間住屋捎帶兩側廂房,原有32間,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麵,看起來似乎要算中上人家。但據當地老者介紹,那不過是王震祖上租住的屋子,而且王震家住的也就5間,其餘是他叔伯家租住的房子。因此,這個莊屋並不是王家的財產,而是瀏陽“中立局”的莊屋,王震的祖父因租種中立局的田地而租住這裏,嚴格地說,是這位將軍的故居卻非家產。所以,佃農家庭出身的王震將軍雖6歲入了私塾卻在13歲便輟學隨叔父去長沙做工,一邊就參加了革命活動。
關於王震將軍的一生事跡革命經曆,許多書籍文章中都詳盡地描述過而國人皆知,我們姑且簡單記述點滴吧。1927年“馬日事變”前後,年輕的王震已經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了,他利用做車站長夫和列車火夫的身份擔任黨的地下交通員,來往於長沙嶽州武漢等地,冒著生命危險護送過郭亮蔡暢等著名的工運領袖。1929年回到瀏陽參與組建了瀏北遊擊隊,1930年又率領這支隊伍赴萍鄉參與組建了湘東獨立師,任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從此離開家鄉,幾十年戎馬倥驄,南征北戰,成為了黨的一名戰功赫赫的軍事指揮家,直到成為紅六軍團政委與任弼時蕭克率部開始長征,創建湘鄂川黔根據地,又與紅二軍團會合繼續長征,最終與紅四方麵軍於甘肅會寧會師,曆盡了萬苦千辛,成長為一位著名的軍隊將領。
王震將軍的英名與著名的八路軍359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因了359旅在抗日戰爭中的赫然業績,王震將軍率領的這支部隊被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模範黨軍”和“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正是將軍領導的359旅在南泥灣開創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全軍和抗日根據地樹立起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光輝榜樣!又是他率領這支部隊的主力與政委王首道一起,組成南下支隊挺進華南,過同浦封鎖線,跨黃河冰橋,會師新四軍第四師,過長江入湘中,一路衝破重重阻繞,竟然在極其艱難的敵後環境中創建了湘鄂贛遊擊根據地和湘中抗日根據地。王震率領的這支英雄部隊在南下挺進途中遭遇的一切,其實不亞於一次萬裏長征,在挺進粵北正準備與廣東東江縱隊會合時,國民黨頑固派竟糾集7個軍15萬人在1000餘公裏戰線上大規模圍追堵截南下支隊,那是怎樣一種殊死搏鬥的情景啊!王震將軍臨危不懼,在奉命北返時指揮部隊殺開一條血路,竟又奇跡般回到中原與李先念部會師!所以,我們有理由說,王震將軍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日子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和戰場神話!有一年,我讀到老作家周立波先生的得獎短篇小說《湘江一夜》時,對那支南下支隊的艱難處境和英雄無敵的氣概,感受極為強烈。作家描繪的那位指揮員董千的原型無疑是王震將軍,對將軍的那種可愛可敬的性格和指揮風格,我激動得熱血沸騰!
也許正是這種經曆和那種大無畏的精神頑強執著的性格,王震將軍幾乎在各個艱難的曆史時期裏都獨樹一幟走在前列。1949年將軍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率領著第一兵團挺進西北,擊潰了國民黨著名將領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的聯合反撲,一路勢如破竹,越祁連,插張掖,克酒泉而直逼新疆進而迫使新疆和平解放。在新疆,將軍一麵消滅土匪培養民族幹部組建政府進行土改發展經濟;一麵又組織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興修水利種植棉花甜菜,改變了“自古北疆不種棉”的曆史,我們從許多報道中知道,王震將軍對新疆的民族大團結鞏固西北邊疆是功勞卓著的。似乎,凡是共和國裏最為艱難的工作領域,幾乎都有王震將軍帶領部隊官兵衝在前麵,從1953年的調任鐵道兵司令兼政委率10萬大軍,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修成了鷹夏鐵路,到1956年任農墾部長,又組織10多萬專業官兵支邊青年工程技術人員奔赴新疆黑龍江廣東海南雲南,創建了一大批軍墾農場和國營農場,使戈壁沙灘成為國家糧食基地,海南不毛之地成為橡膠產地,為國家在糧油棉膠的發展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創造了農貿工商產供銷的一條龍的成功經驗。作為1955年就被授予上將軍銜,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的戰功赫赫的著名將軍,王震的威名在這許多實際的建設工作中尤其博得了黨和人民的敬仰。
許多文字都描述出王震將軍是一個極其正直正派頑強堅定的革命者,或者說具有一種瀏陽人的傳統精神。在文化大革命中,王震將軍以他的正直正派甚至直言不諱,與林彪“四人幫”進行過不懈的鬥爭。許多故事,令人興奮受人敬佩。特別是,王震將軍對知識分子的保護愛護,傳為了永久的佳話。據我所知,文藝界的許多人,就是得到了王震將軍的保護才逃得了文革劫難的,比如著名詩人艾青先生,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等等,都是在被打為右派分子倍受磨難之後,在文革中被王震將軍接到新疆保護起來了的。我以為,在當時那樣的情勢之下,能夠冒著風險不計個人安危挺身而出,以正義正直正派,愛護那些與自己個人沒有關係的落難者,為黨和人民保護著民族國家的優秀人物,王震將軍不僅具有遠見卓識,而且具有凜然的正氣!所以在粉碎“四人幫”後,為平反冤假錯案,為恢複老幹部的工作,為反對“兩個凡是”的觀點支持真理標準的討論,為推動改革開放建設經濟特區,為加快民族地區建設,為發展國家科教事業,為促進對外交往,王震將軍所發出的強音,至今縈繞於我們的耳際。無論在政府副總理任上還是在國家副主席任上,王震將軍表現出既為赫赫聲名的軍隊將領又是威名獨具的政治家!當1993年王震將軍逝世時,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不歎惋痛惜,盡管將軍已是85歲高壽。但將軍的英名,是必將與他故鄉與祖國的山川萬古同在的!
王震將軍的心始終於故鄉的山水相連。在瀏陽,傳誦著許多將軍對故鄉建設對故鄉人民關心關顧的故事。曾為軍隊作家後來轉業回到瀏陽黨史辦公室工作的唐伯藩先生,寫過很多關於瀏陽革命史跡和革命人物的文章,其中關於王震將軍的不少文字為我們描繪了將軍的許多方麵,特別是他的《悠悠桑梓情》一文,記述了將軍八次回故鄉的情景,使我們極其感動!我們看到了一個風火幹練辦事果斷的將軍,看到了一個平易近人關心群眾的將軍,看到了一個疾惡如仇愛憎分明的將軍,看到了一個心係故鄉人民卻又對親屬要求嚴格的將軍。……幾十年裏,將軍節衣縮食把自己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資助家鄉辦林場建絲綢廠興辦學校,但對自家的房子,卻未予修繕。將軍甚至還親自牽頭營造了一個100餘畝板栗林子。這些將軍故鄉的建設,青翠的樹林,當與全國許多同樣的大大小小建設項目一樣,成為無字無言之碑,實實在在銘刻著將軍的豐功偉績!
在瀏陽籍的共和國將軍中,除了王震之外,恐怕楊勇將軍是最為有名的一位了,因為這位“勇”播全軍的將軍在入朝作戰擔任誌願軍20兵團司令員時,曾在朝鮮金城地區的反擊戰中,突破美偽防線縱深達15公裏,收複土地148平方公裏,殲滅敵人5萬餘人,擊毀敵機250餘架。這是了不得的戰績!因此鞏固加強了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陣地,為誌願軍入朝作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應該說,由於楊勇將軍的有勇有謀,1954年將軍被被任命為誌願軍副司令兼參謀長,1957年又接替彭德懷元帥成為誌願軍司令員。我們這些隨著共和國建立成長起來的人,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留下的記憶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楊勇將軍的赫赫名聲,在我們那些少年的心中,早已是銘刻著了。
我的朋友、家住文家市的瀏陽作家餘振魁先生寫過很多文家市地區的革命故事,尤其對胡耀邦和楊勇將軍的傳聞逸事記述了很多。文革時候,我和餘先生同在一個宣傳隊裏呆過幾個月,宣傳隊去文家市演出時,他曾帶我參觀過楊勇將軍的故居。七故居在裏仁學校即已經僻為秋收起義紀念館斜對麵,是一棟蓋著小青瓦的磚木結構的林街屋子,前後兩棟,前棟的兩間那時做了門麵,後麵三間保持著原貌。楊勇的父母當時開著一家“楊利生飯鋪”,慘淡經營,勉強維持一家生活。我們站在那並不起眼的房屋前,實在無法想象就是這裏,走出了一位赫赫聲名的上將,一位威振美軍的誌願軍司令員來。餘振魁是文家市人,對那裏的名人掌故甚為熟悉。他對我說,其實,在秋收起義部隊在裏仁學校會師時,14歲的楊勇就和差不多年齡的胡耀邦等幾個少年夥伴,就曾趴在裏仁學校的圍牆上聽過毛澤東的演說,那時小小年紀的楊勇就曾纏著時為起義軍特務連黨代表後來成為十大元帥之一的羅榮桓要求參加起義部隊,因為年紀太小,沒能如願。但從此後楊勇便堅定了革命誌向,1930年2月,在縣立中學讀書的楊勇毅然輟學,離開家鄉,去了平江彭德懷的隨營學校學習,正式參加了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