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同樣也有豐富的水利工程經驗。公元前256年,秦國李冰修建了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46年,水利工程師鄭國為秦國修建了陝西鄭國渠。這兩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前者使成都平原沃野千裏,“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後者使“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有各諸侯國和秦國自身的水利工程經驗和技術保障,秦始皇下令鑿渠通糧道,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2.興安地理與靈渠選址
有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稱的廣西興安,流行一句民諺:“興安高萬丈,河水兩邊流。”這個民諺概括了興安自然地理的兩大特點:一是海拔高。興安有貓兒山和海洋山兩座大山,其中,貓兒山是越城嶺主峰,位於興安西北部,海拔2142米,為華南最高峰;海洋山主峰盤皇殿,位於興安東南部,海拔1748米,形成了興安東西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形特點。這地勢較低的中間,即著名的湘桂走廊,海拔大約在180—500米之間。二是江河分屬兩大水係。發源於興安西北部貓兒山的漓江從北向南流,屬於珠江水係;發源於興安南部海洋山的湘江從南向北流,屬於長江水係。由於興安東西高中間低的地形特點,湘桂走廊上麵有許多湘江與漓江的支流,彼此距離已經非常接近,但彼此獨立,互不溝通,稱得上“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繆鍾靈、宗鳳書、蔣亞萍《桂林水文岩溶及旅遊資源研究》一書說得更為明白:漓江與湘江之間本來隔著越城嶺、海洋山這樣的高山大嶺,但恰恰在興安縣城附近,漓江和湘江的分水嶺降低為一條接近南北向的被稱為越城嶠的土嶺。這個薄弱環節被秦代的水利專家發現了,他們選擇這個地方劈山開嶺開鑿渠道,將湘江之水引入漓江,以最少的工程量換來了跨流域引水的最佳效果。
因為特殊的地理形勢,興安境內擁有北去的湘江與南流的漓江兩大互不溝通的水係,湘江在興安東部,漓江在興安西部。湘江源於東南,往東北方向流去,其上遊稱海洋河,由白石河、海洋河、西波江三條河流彙集而成,三河彙合後稱海洋河,流至今天的靈渠鏵嘴附近稱為湘江。漓江源出西北,向西南方向流去,其源頭為貓兒山八角田,這是一片接近貓兒山頂,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沼澤,那裏森林密集,儲水量大,有高山天然綠色水庫之稱。漓江上遊分為數段,一道主流自上而下稱烏龜江、集義河、六洞河、大溶江。湘江和漓江兩江的主流相隔甚遠。但在靠近靈渠附近有一條始安水,它往南流與清水河彙合成靈河,靈河繼續向西流,就與大溶江彙合。因此,作為漓江的一條支流,始安水與湘江已經相當接近,最近處僅1.6公裏。
當年秦始皇下令鑿渠通糧道,就是要在湘江和漓江之間修建一條運河,使湘江和漓江溝通,保證北方南下的軍用物資能夠借助河運暢通無阻,順利結束其統一嶺南的宏圖。
負責鑿渠溝通湘江與漓江的是當時秦軍主管軍餉運送的史祿。
據明朝歐大任《史祿傳》,史祿原籍越人,因為做了上門女婿而到了秦國都城鹹陽,成為秦國官員。秦始皇發兵攻打嶺南,大概因為史祿來自百越地區,熟悉當地情況,任命他做了運送軍餉的軍官。當戰爭曠日持久無所進展之時,由於史祿既熟悉嶺南地形,又因為長期定居鹹陽,對鹹陽附近鄭國渠的修建情況也比較了解,有水利工程的經驗,因此,他成為鑿渠溝通湘江、漓江的最佳人選。
經過勘測,漓江的支流始安水與湘江相距隻有1.6公裏。湘江南來北去,水量充沛;始安水北來南往,河窄水淺。如果在兩河距離最近處開鑿一條1.6公裏的運河,當是最簡單直接的做法。
但是,湘江與始安水兩河距離最近的兩個端點,湘江的水位比始安水的水位低了6米。對於史祿而言,讓湘江在1.6公裏的距離內提高6米水位流入始安水,工程難度顯然非常大。
史祿隻好逆湘江上行,到達今天的鏵嘴處,進入了湘江的上遊海洋河。這裏,海洋河的水位已經略高出始安河的水位,而它與始安水的距離也才大約4公裏。也就是說,選擇這個地方做分水地點,兩條河流的最近距離延長了2.3公裏,也就是運河長度增加了2.3公裏。通過延長2.3公裏的平麵距離,抵銷6米的垂直距離,對於史祿而言,這當然是優選的分水地點。
分水地點確定之後,史祿開始了在後世看來堪稱偉大的鑿渠工程。
三、靈渠的工程係統
靈渠是一個係統工程,包括了分水、引水、泄水、通航等子工程。其中,攔河壩起分水的作用,南渠道起引水入漓江的作用,北渠道起保證湘江與漓江通航的作用,泄水天平起分洪泄水的作用,陡門起通航的作用。各個子工程各司其職,缺一不可,保證了靈渠的正常通航和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