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尾聲:北江大堤:樂章的休止符?(32)(1 / 3)

宋代範成大的《桂海虞衡誌》最早詳細記錄了史祿開鑿靈渠的地理情況,並高度評價了靈渠修建的技術之妙:“靈渠在桂州興安縣。湘水北下湖南。又融江,牂牁下流也,南下廣西。二水遠不相謀。史祿於沙磕中壘石作鏵嘴,派湘之流,而注之融,激行六十裏,置鬥門三十六。舟入一鬥,則複閘一鬥,使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周去非《嶺外代答》對史祿開鑿靈渠的工程技術有更詳細的描述和解釋,並高度評價了史祿本人:“湘水之源,本北出湖南;融江,本南入廣西。其間地勢最高者,靜江府之興安縣也。昔始皇帝南戍五嶺,史祿於湘源上流漓水一派鑿渠,逾興安而南注於融,以便於運餉。蓋北水南流,北舟逾嶺,可以為難矣。祿之鑿渠也,於上流砂磧中疊石作鏵嘴,銳其前,逆分湘水為兩,依山築堤為溜渠,巧激十裏而至平陸,遂鑿渠繞山曲,凡行六十裏,乃至融江而俱南。今桂水名漓者,言離湘之一派而來也。曰湘曰漓,往往行人於此銷魂。自鏵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裏許,有泄水灘。苟無此灘,則春水怒生,勢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灘殺水猛勢,故堤不壞,而渠得以溜湘餘水緩達於融,可以為巧矣。渠水鐃迤興安縣,民田賴之。深不數尺,廣可二丈,足泛千斛之舟。渠內置鬥門三十有六,每舟入一鬥門,則複閘之,俟水積而舟以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嚐觀祿之遺跡,竊歎始皇之猜忍,其餘威能罔水行舟,萬世之下乃賴之。豈唯始皇,祿亦人傑矣,因名曰靈渠。”

明代歐大任的《百粵先賢誌》中專門有《史祿傳》,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對史祿的來曆和鑿渠後去向有所交代:“史祿,其先越人,贅婿鹹陽。祿仕秦,以史監郡,時始皇帝伐百越,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遣祿轉餉,鑿渠而通糧道。祿乃自陽山道取水源,以湘水北流入於楚,融江為牂牁下流,南入於海,轉餉為勞。乃量為磯以激水,於沙磕中壘石作鏵,派湘之流而注之融。激行六十裏,置陡門三十有六。舟入一陡,則閘一陡,使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通舟楫,又利灌田,號為靈渠。於是殺西甌君譯籲宋。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夜攻殺睢。秦乃發適戍以備之。祿留揭嶺,長子孫,揭陽令定,其後也。”

清代梁奇通《創建秦監郡史公祠記》將史祿開鑿靈渠提高到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的境界進行了高度評價:“監郡史公祿鑿城台山,激湘水西流與漓江合,又穿太史廟山,引流與融江會。於是湘漓合而南北通,融江之名隱矣。厥後馬伏波、李給諫、魚防禦、李提點,或導淤疏塞,或築鏵建堤,或高陡易石,或測水盈縮而立天平。曆代以來,修治不一,豈無才智之士,類皆循其故道,因時而損益之,終不能獨出新意,易其開辟之成規,公固人傑也哉。且水流下,性也。激東流而轉之西行,引漓江涓涓之泉,合湘融浩浩蕩蕩之勢,通舟航而沃阡陌,千百年滄桑猶或變更,獨靈渠至今利濟無窮,水固莫靈於此渠也!溯監郡之智力卓越千古,直可纘大禹之緒而成補天之功矣。”

上述文字確認了如下事實:第一,靈渠為史祿所開鑿;第二,靈渠的選址、攔河、引水、通航等係統工程皆由史祿所為,後世修渠之士悉遵其成規;第三,史祿鑿渠成功地解決了秦軍轉餉問題,為秦始皇統一嶺南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水利專家鄭連第先生著有《靈渠工程史述略》一書,從水利工程專業的角度,認為史祿開鑿靈渠至少做了如下工作並具備相應的技術保障:

第一,修建攔斷湘江的大壩,即後來的大小天平。因為湘江分水處低於連接渠道另一端的始安水入口,不築壩攔水,就不可能引水入渠,也就無法溝通二江。靈渠是我國最早的有壩取水工程之一,並且一直保留到現在。

第二,打開了飛來石附近的岩埂阻隔。湘江水位被攔河壩壅高,欲引向漓江,飛來石附近的岩埂像大屏風一樣地擋住引水口門,必須打開才能通渠。這一段為石灰岩,有些部分岩石還比較堅硬,現在的飛來石應為開鑿後右岸的殘留部分,渠底依然可見突起的岩石,滔滔渠水已流淌了兩千年,至今這些岩石仍舊棱角突出。在遙遠的古代,工具簡陋,沒有炸藥等現代器材,完成這一工程是十分不易的。

第三,開鑿城台嶺及始安嶺的山腳成渠,築秦堤2公裏至今大灣陡處,形成渠道。這段開山工程雖不如開飛來石和下麵所列開太史廟山那樣艱巨,工程量那樣集中,但戰線很長,左麵是山,右麵還要修堤,在技術上要有相當嚴格的要求。秦堤綿亙3公裏,是渠水的依托,如有潰漏,將導致全工程的敗亡。特別是南陡至粟家橋一段,堤較高,所受外力大且複雜,穩定性和牢固性都要保證。

第四,打開分水嶺太史廟山。這是全渠工程量最集中的一處,起自大灣陡,至始安水口。其中,大灣陡至祖灣陡以下為開山,祖灣陡下到始安水口為平地掘溝,開山部分約長400米,開挖深度有15米以上,斷麵呈V字形,石質雖不如飛來石處的堅硬,但工程量相當可觀,在兩千多年前,這樣的工程就是十分宏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