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尾聲:北江大堤:樂章的休止符?(32)(2 / 3)

第五,浚深漓江上源的有關河道。靈渠自始安水口以下就是漓江水係的天然河道了。開渠之前,這些河道可以季節性或終年通水,但距離通航標準還有差距。從現狀看,入渠前的始安水是一條寬不及一米,流量微小的河道,欲使之通航,浚深擴寬的工程量很大。到清水河口後天然流量雖增大許多,但局部整修還是需要的。在這項工程中,以霞雲陡上下最難,至今渠底石凸凹不平,岩石完整堅硬,當年的擴挖是何等艱巨,據曆史記載,這段渠道的整治一直在進行著。

第六,開挖北渠。有上述五項工程,南渠基本就緒,但沒有與之相輔相成的北渠,不但不能通航,也不能通水。北渠雖沒有南渠那樣多的建築物和土石方工程量,但渠線的選擇卻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靈渠開通時,北渠不一定有後來那樣麵貌,但沒有與南渠相適應的形製也是不可能的。

第七,有相應的測量技術。靈渠蜿蜒30餘公裏,導江開山,使渠道能夠通流並達到通船要求,沒有相應的較高的測量技術顯然是不行的。同時代的都江堰、鄭國渠和關中漕渠這些著名的大型工程的出現,都證明這一點。可惜沒有留下具體資料。前幾年,在大小天平的交點挖出帶榫口的石柱一件,柱底麵有磨臍形的構造與石製基座相連,可以轉動。基石是一塊加工過的岩石,人工箭頭形尖角大致指向北方。據有關人士研究,這個石柱可能是水準測量支架,上麵有缺口可放水準儀器。下麵的穿透榫口為轉動時穿杠杆所用,其具體功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秦代開渠上述工程與相應的技術都是必不可少的,由它所體現的工程技術水平,反映了秦代的科學水平。

3.馬援開川浚濟

唐代莫休符《桂林風土記》最早記載了馬援修靈渠的事情。文中寫道:“全義縣,漓湘二水分流處,相傳曰後漢伏波將軍馬援開川浚濟。水急曲折四斥,用遏其節,節鬥門以駐其勢。”

馬援,字文淵,東漢“光武中興”時期的著名將領。馬援是個很有誌向的人,“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應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老當益壯、馬革裹屍這兩個成語都是他創造的。他又是一個極有眼光的人,第一次見劉秀,就很敬佩,說:“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馬援深嫻韜略,很得光武帝劉秀的重用。

馬援修靈渠與史祿修靈渠動機相同,都是出於軍事動機,為軍事行動提供交通方便。公元40年,交趾徵側與徵貳姐妹起兵叛漢,占領了嶺南65座城市,徵側自立為王。公元41年,漢光武帝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南征交趾。靈渠是馬援進入嶺南的必經之路。諸多文獻記載馬援在用兵交趾期間修繕了靈渠。除上麵《桂林風土記》引文外,魚孟威《桂州重修靈渠記》也有關於馬援修靈渠的記述:“漢命馬援征徵側而繼疏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李渤傳》對馬援修靈渠也有記述:“世言秦命史祿伐粵,鑿為渠。馬援討徵側,複治以通饋。”元代黃裳的《靈濟廟記》更是開宗明義將馬援尊為修靈渠的四賢之一:“興安靈渠,自史祿始作以通漕。既而漢伏波將軍馬援繼疏之。唐觀察使李渤始為鏵堤以固渠,作陡門以蓄水。而防禦史魚孟威複增修之。”

上述文獻,確認了馬援修繕靈渠的功績。其中,莫休符認為靈渠的陡門為馬援所建。

2008年,桂林水利專家伍鎮基出版《解讀古靈渠之謎》一書,首次提出北渠為馬援所建。他根據靈渠鏵嘴附近存在的“秦史祿障川處”,證明史祿沒有修建北渠。因為“秦史祿障川處”位於分水村前,伍鎮基因此結論:“既然此處‘障川’,必然就沒有北渠的引水口,此兩者是不能並存的。從而可證,史祿沒有修北渠。”伍鎮基又根據文獻中關於史祿“通槽運”與馬援“通饋運”的記載,辨析了“通槽運”與“通饋運”兩者的不同。所謂“通槽運”是指水路轉運,即以水運為主加入短距離陸運,形成水陸駁運。“通饋運”則是全程水運。具體到靈渠,“通槽運”指的是運貨船隻從湘江抵達興安,卸貨通過一段陸地轉運,運至靈渠的南渠,再將貨物送到船上,進入漓江水運。而“通饋運”則是指從湘江逆流而上的船隻,經過北渠,繞過鏵嘴,直接進入南渠,順著南渠直接進入漓江,中間不經過任何陸地轉運。而文獻稱史祿“通槽運”,馬援“通饋運”,恰好說明史祿未修北渠,而是馬援“開川浚濟”,修建了北渠,實現了湘江與漓江“通饋運”的結果。

上引莫休符文字認為馬援創建了節陡門,伍鎮基認同了這一看法,並作了具體的說明。他指出,雖然戰國時期已經有“水門”出現,但隻是做灌溉用,並不適用於通航。馬援修建北渠後,創造出為過往船隻蓄水、排水而設的搭拚式節陡門。節陡門由陡杠、馬腳、竹簟搭拚而成。全部搭接點是觸接,關門壅水時受水壓力緊接,排水降壓,接點由緊變鬆,最後一錘敲開小鬥杠,整個“節陡門”全散,是為陡門全開。伍鎮基先生指出:“這樣的搭拚式節陡門,開關方便,省時省力,維修簡易,更換不難,所以從創造出來一直運用到靈渠航運的終止。曆時達1900年的陡閘門模式,世界上隻有靈渠才有如此寶貴的古閘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