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離開興安,正是五月天的一個早晨,天氣很好的時候,走過一帶很平坦的路徑,令我回想到一個湖邊的長堤。跟著運河岸步行,經流過一片狹長的平原裏,兩岸竹木叢生,點綴風景。在右首,忽然見到一片水塘,清澈新鮮,對於我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我似乎走到一個幹了的大湖沼的中間,這個大湖沼,就是這運河所經過的大盆地,而這條運河就變成一條由東北到西南的軸心。
湘江與漓江的水,在某一時期也許互相灌注,我們很難考證它們是否同源。不過,我們至少可以證明西江與長江兩條主要河流交通的存在。這已經是很有趣的一件事體;對於法國人這事體尤為重要,因為黑旗軍打安南【今越南】的時候,似乎是經過這條運河運湖南米來接濟的。
從運動的觀點來看,一個好水上運動的人,可以用一個特製的小汽艇,從安南東京區的東部出發,經龍州由水道航行到北京。
跟著這條路線走,我們還可以運載九江的瓷器到廣州去,如果從上海走海道的話,旅途上自然不需要這麼久的日程。但是,在運河上行走的很有經驗的船幫告訴我說,許久以來,運河的運輸,還沒找著別條路來代替。
毫無疑問,靈渠是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內河係統的重要一環,因為它的存在,中國與東南亞、南亞有了一條相當便捷的水上通道。
3.靈渠包含的科學智慧
靈渠,作為2200多年前的人類治水工程的傑作,其所包含的科學智慧確實令人驚歎。
首先,在選址問題上,在沒有測繪儀器的時代,當年的靈渠修建者怎麼能找到漓江與湘江兩個水係的最短距離?又如何隔著山嶺重疊、森林密布的地理形勢找到海洋河與始安水距離最短、高差最小的連接點?至今,人們還無法解釋,當年的靈渠修建者是通過什麼方法獲得這麼精確、這麼巧妙的測量結果的。
第二,鏵嘴與大小天平人字壩的設計,鏵嘴與大小天平的長度、寬度、坡度、夾角、落差比都有嚴格的比例和科學的規定,其所達到的精確的分流效果和緩衝功能,同樣令當代科學家覺得難以思議。1986年11月,世界大壩委員會40多個國家的水利專家前往靈渠考察時,無不感慨。據說,西方國家幾百年前才學會修建“人”字型大壩,而靈渠兩千多前就創造了典範。正因此,學者楊柄才指出“這個鏵尖是這個水利工程的設計思想的險峰”。
第三,S形渠道的設計和陡門的運用,通過延長距離降低水位落差,減緩水流衝擊,包含了流體力學的原理。世界大壩委員會的專家盛讚“靈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築的明珠,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專家們認為,靈渠陡門是曆史上最早的船閘,是現代電動閘門的鼻祖。現存最完整的靈渠南陡因此有“天下第一陡”之稱號。因為陡門的存在,靈渠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跨越山嶺的運河。在國外,最早的船閘直到1375年才在歐洲的荷蘭出現,這時距離靈渠開鑿的時代已經超過了1500年。
第四,在堤壩壩基的加固問題上,靈渠的修建者根據“水泡千年鬆”的原理,用鬆木在大壩下麵打成排樁,使它能夠牢牢抓住下麵鬆軟的鵝卵石層,形成了牢固的壩基。靈渠的修建者似乎深諳結構力學的原理,攔水壩迎水麵用的全部是幾噸重的大青石。巨石的連接處有一個凹口以鐵栓子連成一體,建構了非同尋常的穩定性。靈渠背水坡采用魚鱗石和鬆木樁固定,每當水流帶著碎石、泥沙越過前邊的方塊大青石,順坡而下,抵達層層魚鱗石,就衝進石縫之中,年複一年,魚鱗石變得渾然一體,堅不可摧。靈渠的攔水壩並非我們通常所見的垂直的牆體,而是一個17米寬的斜坡,溢出的水沿著斜坡翻滾而下,稱滾水壩,從而改變了流水垂直衝下的局麵。順斜坡流淌的水與垂直衝下相比,衝擊力減弱了80%。
第五,在南渠施工問題上,靈渠的修建者要在堅硬的岩石地貌上開鑿運河,難度顯然比在平原地區高出無數倍;但是,靈渠的修建者開山鑿石,穿越南嶺,硬是開鑿出了這樣舉世無雙的運河,在沒有炸藥的時代,靈渠開創了劈山開嶺引水入河的治水工程的先河。
正是因為以上各種古老中國的思想智慧,最終使靈渠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世界最古老的船閘、最古老的運河、運行時間最久仍完好無損的攔河大壩。
的確,靈渠以30多公裏小小的身體,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係,創造了一條河流【海洋河】的水流入兩個水係【長江與珠江】,注入兩個大海【東海、南海】的奇跡,這在世界水利史上,迄今為止,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的確,靈渠是小,但它小巧玲瓏;靈渠是巧,而是巧奪天工。靈渠之靈,是靈巧之靈,是靈活之靈,是靈驗之靈。
這正應了範成大的評價:“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4.靈渠的綜合效用
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上的大多數古代文明遺產到了現代通常就喪失了其造福人類的功能,隻剩下象征資本而失去了實用價值。然而,靈渠卻能曆久彌新,一專多能,實用價值仍然有力地彰顯,在兩千多年的文明進程中持續地發揮其綜合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