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毀幹城借刀誅嶽(3 / 3)

原來自己打了半輩子仗所要的結果,也很容易達到。

這天早上他陪大家看日出,但是到了山頂上時,卻見煙霧繚繞。那安娘便祈禱起來,希望趕緊雲開霧散,全家人能看一次日出。大家見狀不覺笑了起來,但過不多時,似乎安娘祈禱靈驗,濃霧漸漸散去,整座廬山出現在眼前。天光漸漸亮了起來,第一抹紅光躥出,繼而紅日從山穀間緩緩升起,漸漸地,整片山野都染上了金色的光芒,大家都指著太陽歡呼雀躍。

嶽飛牽著李孝娥的手,看著日出,讚歎道:“在廬山兩年了,沒想到江山秀美如斯!這就是我們的大宋,這就是我們的江山啊!”李孝娥看著他道:“你沒有拯救天下,卻拯救了江南,沒有你,江南不會有這麼一方樂土的。官人,既然回來了,就不要去想那些國家大事了!”

嶽飛自我安慰道:“不想了,不想了,大勢不可為,便不為;說放下,我便放下!孝娥,咱們做了近二十載的田園美夢,就在當下了。”

李孝娥笑道:“一生如此,我便知足了。”

這天他們一家人去嶽母墳上燒過香,又來到一座寺廟許願,嶽飛突然發現寺廟的一處牆壁上題有一詩: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

男兒立誌扶王室,聖主專征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鬆遊。

殷勤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

——紹興四年河朔嶽飛題

他都忘了當年自己曾經在這裏題過詩,一時間想起當年往事,心中無限唏噓感慨,安娘見狀,道:“爹!你信嗎?您這首詩,我和嶽霖可以倒背如流!”

嶽飛驚訝道:“你們喜歡這首詩?”

安娘點了點頭,道:“我們不懂,就覺得喜歡。可是你知道嗎,那天我們路過這,我看到一位高僧看到這首詩,像木頭人一樣,站在這兒,一動也不動!我走近了看他,他滿臉都是淚!”嶽飛看著自己的詩,沉吟道:“哦?讀詩之趣在於個人的悟性及體認,有人讀詩,一字不入,有人讀詩,淚流滿麵!”

安娘道:“我問他幹嗎要落淚?哪個字兒,哪個句子,讓他落淚?他說不是表麵的句子讓他落淚,而是藏在字句之後的詩意。”

嶽飛好奇道:“他有沒有跟你說,這個詩意是什麼?”

安娘搖搖頭。

此時,一名慈眉善目的高僧從他身後走來,道:“當時我讀這首詩,心裏有兩個想法——其一,這位誌扶王室的好男兒,既有大誌向,又有大灑脫,在功成身退之後,遊赤鬆,修蓮社,人生有了交代,快樂無比!另一個想法,此人誌向大而機緣不盛,幾經滄桑,落得望燕石而自歎,泛長江而東流,何其之無奈與寂寞!不管作者期盼自己是哪一種人,落筆於此,詩意纏綿,感人至深。”

嶽飛不好意思道:“大師快把嶽飛說成李白了!拙作而已,見笑了。”

高僧施了一禮,道:“嶽元帥大駕光臨,不勝榮幸。來!來!來!裏麵請!”於是嶽飛請李孝娥他們在廟裏逛逛,自己和大師進去坐而論道一番。高僧請嶽飛進入禪房落座後,笑道:“看嶽帥這氣色,老衲猜你這一趟是打臨安回來的,而不是打北岸回來的。”

嶽飛苦笑道:“大師看得準!”

高僧搖搖頭道:“老衲是看你氣色!打北岸回來是紅彤彤的,打臨安回來是烏溜溜的。老衲勸你寧去北不去臨安。”

嶽飛歎了口氣,道:“北岸是去不成了!金人與朝廷又開始議和了。”

“議和之事,你看成是不成?”

“就議和之事,我是抵死不從的,我曾上表說過:查看時機,隨機應變,仰聖哲之典範;善勝者,不爭而勝,善言者,不言而應,這才是帝王之妙算。夷虜是不講感情的,犬羊是沒有信用的,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圖謀暫時的安穩,解倒垂之急,這樣做可以,但長遠呢?所以,我嶽飛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垂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我對皇上說,七月大勝金帥兀術於郾城及朱仙鎮,先已光複西京、汝、鄭、穎昌、陳、蔡諸郡!可皇上因權臣之請,下詔班師,臣奉金書字牌一十二麵,遵命於七月二十日,班師返防,十年之力,廢於一旦!廢於一旦啊!”

嶽飛突然發現雖然高僧嗯嗯地應著他,卻睜著雙眼睡著了,於是他一語雙關地問道:“你怎麼睜著眼睡了?”

高僧笑道:“老衲隻問你和議成了,你是不是可以過自己的日子了?你一開口就是什麼定謀,什麼全勝。聽不上兩句,老衲就陪土地公下棋去了!”

嶽飛尷尬地笑了笑,道:“這些俗人俗事落不進大師耳朵裏的!”

高僧指點他道:“那牆上的題詩,是你五年前寫上去的,蓮社從今著力修!你修了多少?你不把這些俗人俗事驅出煩惱之殼,你如何有力氣修?你若是尚沒有開始修,那麼你寫詩之時便是騙了老衲!騙了千千萬萬細讀此詩的人,甚至是騙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