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評語
他探險求真理的熱情、歸納思想的能力、縱覽八方的視野,以及他的多數作品對理想主義人生哲學的充分闡釋。
頒獎辭
瑞典學院諾貝爾委員會主席
阿弗列德·諾貝爾在多國競爭的激烈市場與國際貿易中,雖有輝煌的事業,卻仍然發覺到近代科學文明發展帶來的內在矛盾和危機。他知道,人類需要幫助,因此他認為,投資的最佳途徑,借他遺囑的話說,就是善用利息來支援那些將來可能“會給人類帶來莫大利益”的人。
他知道,人的工作成果有表裏兩麵,也看到這成果帶來的工具和武器,但是,為了人類的發展,他毅然走著自己的路。他知道,自己的發明會被胡亂用在軍事目的上,所以隻要對世界和平有益又有前途的努力,不管是何種努力,他都願意加以支持。可是,我們的文明充滿了爭端,可以作適當的運用,也可能遭到惡用;文明可為善,亦可為惡。追求名利的人如何能分辨清楚?
盡管有此必然的矛盾。諾貝爾的主要關心點仍然指向知識領域。他是精通英法語言和文明的世界主義者,他所關心的是統合藝術與科學,亦即統合嚴密的自然科學和博愛主義的文學。而且,他想從財政上支持有益人類的發明與發現,給科學注入活力,同時也對文學表示博愛的關切。因此才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家中特別傑出”者設立一個獎。
阿弗列德·諾貝爾受維克脫利·李德保的詩與哲學中蘊含的世界觀影響甚深。他知道理想對人的心靈有何意議。他知道,對創造並維持文明的意誌、耕耘收獲的意誌、在這苦難與黑暗的生命中開辟出通往黎明與和平之路的意誌、理想都具有莫大的意義。這類理想以無限變化的形態出現,以加強人類互相扶助的意誌,由此產生的作品,不管是詩人的靈感、哲學家意欲解開性愛之謎的企圖、曆史家所寫的傳記、學者或作家以理想為自由獨立模型的著作,都可以說是阿弗列德·諾貝爾心中所描繪的文學。這種文學會利用藝術與科學提供的素材,顯映出理想的真理,而此理想本身卻不含實用性。人類從這類文學應可獲得“莫大利益”。這類文學的創造與形式跟理想一樣,多彩多姿,而且自由新穎。
基於這種見解,瑞典學院將諾貝爾設立的文學獎頒給歐肯教授,我想很符合阿弗列德·諾貝爾的遺誌,因為魯道爾夫·歐肯教授這位現代最傑出的思想家“熱切追求真理,有貫通思想的能力,廣闊觀察,以及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都流露出熱誠與力量。”
歐肯教授在過去三十多年中,在哲學的若幹領域內發表了意義深遠,頗有貢獻的見解。教授的著述活動,隨著教授的哲學本行,曰益增加其一貫性與涵蓋性,帶給了我們更多的重要著作。最近更發表了引導我們了解教授最完整思想的著作。由於教授意圖解決現代文明最迫切的問題,大多數人可以從中獲得平易有力的解釋。教授現在也想給成熟的思惟以決定性的形式。而且,在這些著作中到處都可看出無數新理想,預期在最近的將來將會以完全的形式展開。
在此,由於時間所限,我無法詳細說明歐肯教授作為一個哲學家多方麵的漫長經曆;而且對教授專攻的領域,我也大半一無所知,這問題對我而言實在是沉重的負荷。我隻想概括地談談教授對其“世界觀“曆史基礎和曆史過程意義的見解。歐肯教授認為曆史對他的哲學有決定性影響。引導教授走上哲學之路的是文獻學及曆史學研究。教授從年輕時一直都認為人的實際生活與社會經曆比思考分析所得的抽象概念更有意義。可惜,我們為了明確描述教授在思想上的主要成果,隻好省略掉許多有趣的層麵。
今天,不隻在德國,就是在過著比以前更自由高水準文化生活的各國,理想主義也滿懷信心,曰益抬頭。現代知識生活中的理想主義與以前的理想主義已相距甚遠。以前的理想主義是指半世紀前隨黑格爾雄偉體係一起崩潰的偉大架構。現代的理想主義則是一種嚐試,嚐試借大膽的辯證法從抽象範疇中引出裨益生活與社會的無窮財富;嚐試把所有文明及對人性的探求劃歸完美的思想體係支配。可是,精密調查後卻顯示,這種嚐試已超越了依哲學探求真理的界限,而且同樣迅速的轉向獨斷的唯物論。
我們瑞典人甚至在辯證法絕對主義的鼎盛時期也知道:波斯特雷姆曾將他邏輯性的批評指向絕對主義的基型。他借回歸原初在國內外做的論點展開不同的展望,迄今在這個國家仍有他的支持者。他的論點跟歐肯教授在他著作中所展開的論點有顯著的類似。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兩者都是某基本形態的代表人物。換言之,他們體現了自文明的最古老時代以來——雖曾一度衰微——麵對泛神論的抽象與唯物思想的威脅,仍維持其活力的一種基本形態。不過這種基本論點的一致並不排斥獨特的個人見解,反而更促進了他們個人見解的開展。而且,哲學的任一部門都不像現實的理想主義那樣描繪出鮮明輪廓。與其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受此理想主義導引,才指出哲學是固定的教義,倒不如說他們因受此導引才認為哲學是為了探求真理。這種無厭的探究,不論方法如何,在任何時代都是哲學的特征。因此歐肯和波斯特雷姆方法雖異,卻都達到了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