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肯教授自青年時代以來即重新評價外在與內在的經驗,並且謹慎、忙碌、毫不懈怠地不斷從事哲學研究,意圖在那大膽的哲學體係崩潰後,再度尋獲堅實基礎。哲學涵蘊著種種期待,也有種種過程。其口號有時是“回歸康德”。那個偉大的形上學的偶像破壞論者有益地建立了一個徹底研究人類知識極限的範型。他依據堅牢的道德基準宣稱永恒理性王國的成立。人們對他這種宣言雖猶疑逡巡卻仍然傾耳細聽。有人嚐試將哲學和近代科學的壓倒性進步結合,或者向近代科學的前提與方法提出獨特的質疑,借此為哲學奠下穩固地位;也有人嚐試用觀察或實驗,顯現、闡明人類心魂的秘密;而且也產生一種希望,認為這類探求會跟發現肉體存在與精神存在的適切關係相結合。
歐肯教授精通這一切的學說,但是他主要的研究領域卻是就那些與文化進化及變遷相結合的思想主流,從曆史觀點批判地追蹤其源頭與過程。他和這研究領域中的許多先驅者一樣相信:對傳統沒有正確的關懷,就不會有真正的進步;就哲學史而論,許多哲學體係像萬花筒般旋起旋滅,其原因即在於不關心傳統。正如歐肯教授經常強調的那樣,如果哲學不能與其他科學同樣成長,並且持續地討論同一問題,使之發展,如果不認為每個哲學家都要重新從頭開始,以同樣方法為其他的哲學家取代,哲學就不會有連續性。
除了這領域內的論文和隨筆之外,歐肯教授1878年已經發表他最早又極具概括性的方法學成果。教授在《現代的基礎概念》中論及從古希臘羅馬哲學、士林哲學以來到現代的共同概念之起源、表現與發展。例如,就概念用語而言,他提出“主觀的”與“客觀的“、“經驗”與“進化”,“一元論”與“二元論”、“機械論的“與“有機的”、“法”與“個性”、“人格”與“性格”、“邏輯的”與“實踐的”、“內在的”與“先驗的”等等。教授不僅關心這些用語的定義,也希望用闡釋——借用教授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以“時代之鏡——概念”來記述某一時代的主要目標與形態。逐一詳細斟酌後,對象就會顯示其輪廓。就今年出版的第四版來說,所論的範圍很廣,對現代文明所具有的種種矛盾亦加以徹底批判,因此本書書名也改為1現代的精神思潮’。其實,本書作者在此已拓展他的基本論點,所以由全書的錯綜指康德。
豐盈中探尋教授的見解,實在是一件很有益的事。如果一個思想家站在這種論點上思考人類文明所具有的各種永恒疑問,大概馬上會發覺不能漠視這些疑問彼此間的緊密交互關係,甚或不能將這些疑問限定在認識論的問題上加以解答,這些問題確實一再交互衝撞。這是涵蓋整個人存在的問題,會影響對其重要性極其敏感的個人,也會刺激整個共同體、整個時代的改革力量。企圖追索這些問題內含的鮮活的根源性角色,可以了解人類精神史的梗概。這種意圖除了分析相爭的義、學派、派閥之外,也有助於喚起並擴大哲學的關懷,歐肯教授已在從柏拉圖到現代大思想家的人生觀(1890)中開始著手進行。這本著作已發行七版,曾增刪修改,不僅可以證明歐肯教授探究的深廣,也證明了他整理自己思想的能力與文體的圓熟。
歐肯教授在他的若幹著作,如《為精神生活內容而戰》(1896)和《新人生觀的基線》(1906),更在大家所熟悉的《人生的意義與價值》(1907)和《精神生活哲學入門》(1908)中,幵展自己的哲學。最後舉出的著作更巧妙、平易地敘述了教授的見解。
最近,歐肯教授在《宗教的真理內容》(1901)和《現代宗教哲學的主要問題》(1906)中注意到宗教問題。後者是根據他在耶拿大學夏季神學講習班的三次講稿寫成。今年,教授在一篇論文中表現他對曆史哲學的見解已到了某種程度。這篇論文是他龐大巨著《現代文化》的一部分。據最近這部著作所示,教授目前似乎計劃徹底探討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