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積極地融入到生活中,多體味世態人情、自然風景,不僅可以充實內心,還能提升精神境界。媽媽培養女孩廣泛的興趣、愛好,使女孩精神世界很富裕,女孩也就能夠理智、健康地麵對“網戀”了。
建議五:增強女孩的自我保護意識
媽媽要囑咐女孩:交“網友”沒問題,但是輕易和“網友”見麵要警惕。現在,很多傷害青少年的性犯罪都和“網戀”有關。女孩年紀小,自我控製力差,辨不清真偽,容易在網絡愛情的誘惑下,與“網友”見麵。媽媽要教給女孩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包括辨別騷擾、拒絕誘惑、抵製侵害和求救等,要告訴女孩,千萬不要私自去會“網友”,要學會自我保護。
告訴女孩如何應對性騷擾
【家教現場】
陳紅蘊每天坐公交車上學,她總害怕站在異性旁。她現在上初二了,有一次,車上人很多,她隱約感到背後的人在摸她。陳紅蘊很害怕,她趕緊往前擠,但是對方還是跟了上來。從此以後,她隻要一上車,就找同性多的地方站。
學校現在很多人在談戀愛,許多男女同學都公然當眾接吻。陳紅蘊也時常受到異性的騷擾,經常有男同學故意碰撞她。她為這些事既尷尬,又苦惱,時常一個人發呆。她現在隻要和異性交往,就害羞、恐懼,這使她的異性朋友很少。
她不敢對人說這些“秘密”,隻能自己忍著,學著忘記不愉快。
【案例解析】
隨著女孩年齡增長,發育加速,第二性特征逐漸出現,碰到性騷擾的幾率也在增加。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女孩不懂應付性騷擾。
據調查,70%的女孩在受到性騷擾後,會告訴父母。這一數字表明,媽媽是女孩首選的求助保護對象之一。媽媽要利用好這個機會,教會女孩正確地防範性騷擾。隨著性騷擾低齡化的出現,女孩在九歲左右,媽媽就要告知女孩正確的防範舉措了。
承認受到性騷擾的女孩中,有50%的騷擾來自長輩親友,另有25%來自同齡異性,25%來自陌生人。熟人占了女孩性騷擾對象中的大多數,這導致女孩“不敢反抗”“不願說出口”,隻能“哭泣”“沉默”。
性騷擾對年幼女孩的傷害不言而喻。青春期的陰影多來自性騷擾,它影響了女孩身心的健康發育,阻礙了女孩健康、正常的兩性交往。大多數女孩都會碰到性騷擾,這些不愉快的經曆,影響了她們的正常學習、生活。
性騷擾不再是成人話題,女孩更應早日學會應對。媽媽要教女孩學會自我保護,讓自己的精神、身體不遭受到傷害。
【專家給媽媽的建議】
建議一:加強女孩的性教育,讓女孩了解性
瑞典是全球性教育的典範。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對女孩進行避孕教育,讓女孩了解性。日本、丹麥、美國等國家,在這方麵也做得不錯。中國父母也要跟進,讓女孩從小了解性,學會保護好自己。
許多中國女孩不知道什麼叫性騷擾,這是家庭性教育的缺失。隻有媽媽讓女孩了解了性,女孩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建議二:冷靜、機智地應對各種性騷擾
女孩受到性騷擾時,要看情況決定對策。如果人少、地偏、天晚,激烈地反抗會帶來更大的傷害。生命最重要,媽媽要教女孩冷靜、機智地應對性騷擾。
王芳的家離學校不遠,她每天上完晚自習就九點多了,常常跟同學結伴回家。
一天,她由於解題晚了,就獨自走回去,剛到半路,一個男子從角落裏走出攔住了她。對方神情怪異,借口問路想讓她帶路。王芳鎮定地把他當做熟人,問他問題,對方放鬆了警惕。王芳和他周旋了幾分鍾,見到有個人從路邊走過,連忙大聲說道:“林姐,等等我,我和你一起回家。”
陌生男子見狀,趕緊落荒而逃。王芳也嚇了一身冷汗。
女孩在遭遇性騷擾威脅時,冷靜、鎮定的言行,能為自己贏得時間,化解危機。女孩如果人單力孤,慌張、驚懼、反抗,會讓事態激化。
建議三:做女孩的傾訴對象,保護女孩的隱私
女孩受到性騷擾後,情緒會受到幹擾,會有苦惱、憤怒、羞恥等負麵情緒。媽媽要做女孩的傾訴對象,幫女孩排除困惑、苦惱,同時要保護好這些“秘密”。
汪玲的同桌最近總喜歡占她“便宜”。每次,她從座位前出去時,他都喜歡故意擠她。上課時,還喜歡趁機摸她的手。汪玲怕別人笑話,總是裝作無事發生,心裏卻很苦惱。
汪玲和媽媽關係很好,她跟媽媽講了這些“煩惱”。媽媽告訴她,這事包在她身上了。媽媽和班主任通了電話。幾天後,班主任利用調座位的機會,把他倆分開了。王芳遠離了討厭的同桌,很感激媽媽。
女孩受到性騷擾後,需要獲得幫助、支持、排解,媽媽要做女孩的守護者。媽媽要尊重女孩,保護好他們的隱私,這樣,女孩才樂意找媽媽求助。
建議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方法
媽媽要教女孩時刻警惕各種危險,不和網友隨意見麵。平時,對各種陌生人、熟人,也要小心防範,保持安全距離。單獨出行時,如有必要可帶一些防身器具,保護好自己。
劉藍的父母不在家。樓下的王叔叔來借修車工具,劉藍拿給了他,他卻還不肯走。王叔叔坐下來和她談話,劉藍覺得很別扭,因為他總是故意摸她的頭和手。劉藍的警惕性馬上就上來了,她故意去打了個電話。
一會兒,家裏的門鈴響了。劉藍高興地去開門,好友小菊走了進來,邀她出去玩。劉藍表示要出門,劉叔叔也隻好悻悻地走了。
自我保護意識,對青春期的女孩很重要。很多性侵犯都會有征兆,如果女孩有警惕性,能夠快速覺察,就能及時應對,遠離危險。媽媽多教女孩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使女孩能夠在緊要關頭保護自己
教會女孩正確對待追星
【家教現場】
劉涵靈最近迷上了“快樂女生”,她喜歡裏麵的曾軼可。劉涵靈也是“九零後”,她喜歡唱歌,但是總會被人笑話。大家都說她五音不全,但是劉涵靈唱得很用心。曾軼可的出現,讓她找到了自信,她覺得隻要有夢想,敢於去展示,就能做“明星”。
媽媽也喜歡音樂,她很尊重劉涵靈的想法。最近一段時間,劉涵靈總喜歡上網為曾軼可挺帖子。媽媽怕耽誤了她的學習,就主動幫女兒承擔了這個任務。劉涵靈對媽媽的支持很感激,她也沒有忘記媽媽的希望:好好學習。
劉涵靈的重心還是放在學習上,每次學習完畢,能夠上網看看曾軼可的動向,成了她最好的休閑方式。
【案例解析】
女孩追星在一定程度上,對女孩的成長有積極意義。媽媽要給予理解,不必將“追星”打入“十惡不赦”的行列。
“追星”其實是一種榜樣的認同和學習。媽媽能夠引導女孩學習“星”身上的閃光點,對女孩有利無害。明星也有鮮為人知的“往事”,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受人敬仰,受到女孩迷戀也無可厚非。
研究顯示,小學生“追星”還處於萌芽狀態,初中、高中學生90%的女孩有偶像。在中學生中,崇拜明星外貌的占20%,崇拜明星才華的占70%,崇拜明星品德的隻占10%。數字給家長帶來了驚喜,因為女孩多是崇拜才華,這樣,“追星”的正麵效用就能發揮了。
女孩正在步入成年,需要自我確認。偶像能展示出青少年的內心理想、追求的個性特點。女孩把“星”作為了人生路上的楷模、榜樣,媽媽隻要善於引導,就能將女孩追星的熱情,轉化為女孩奮鬥的動力。
媽媽陪女孩一起“追星”,是對女孩的理解、尊重,媽媽及時引導女孩健康、有度地“追星”,能幫女孩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
【專家給媽媽的建議】
建議一:幫女孩發掘“星”身上的亮點
每個“星”身上都有亮點,媽媽要幫女孩發掘。研究也顯示,大多數女孩是崇拜“星”的才華。明星也需要通過勤奮地學習,不斷地磨煉,才能達到才能、技藝的爐火純青。明星勤奮的事例也很多,媽媽隻要肯挖掘就能找出很多。
女孩更樂於接受偶像的示範、引導,有他們做榜樣,女孩願意去錘煉自己的好品質。用明星的亮點引導女孩向“善”,女孩學得更有激情。
建議二:讓女孩的“追星”多元化
女孩的追星可以多元化,娛樂明星、體育明星、商界精英、科技明星、文化名人等,都能成為女孩感興趣的偶像。
黃光喜歡看小說,郭敬明是她的偶像。媽媽也很支持她,隻要有郭敬明的新聞,媽媽就為她收集。郭敬明的每本小說,黃光也是必讀的。黃光還喜歡上了寫文章,有時間她就在博客上練筆。
媽媽是黃光文章的忠實粉絲,每篇她都看,還留下評語。黃光還係統地學習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等知識。隨著學習的深入,她的文采也日益出眾。現在,他已經在各種雜誌、報紙上發表了多篇文章,離文學夢越來越近了。
女孩有自己的個性、理想,“追星”出現多元化也是趨勢。媽媽要鼓勵、引導女孩樹立各個領域的偶像,學習“星”的長處,幫助女孩成長。
建議三:不提倡女孩極度狂熱“追星”
女孩“追星”出現茶不思、飯不想,隨“星”追蹤千萬裏,就是一種病態了。極度狂熱地“追星”是要反對的,女孩的“追星”要有度。
陳蓉特別喜歡張國榮,有他的唱片都要買回來珍藏。張國榮去世後,陳蓉一個星期不吃不喝,學也不上了。媽媽看到女孩的狀況,嚇壞了,陳蓉還口口聲聲說:“我不想活了,我要跟他去。”
媽媽給她請了心理醫生,全家人配合老師一起治療,她才終於出現好轉。媽媽現在不敢在陳蓉麵前提張國榮。
女孩“追星”陷於狂熱,會出現各種心理疾病,媽媽一定不要放縱。多增加女孩的業餘生活,鼓勵女孩發掘興趣,不要陷入精神空虛後的盲目“追星”中。
建議四:尊重女孩心目中的“明星”
媽媽要尊重女孩的偶像,不要出言辱罵、嘲諷女孩的偶像。這種行為,不能製止女孩的“追星”,還會激起女孩的仇恨、叛逆。
黃超喜歡周傑倫,每天都耳機不離身,MP3裏存的全是他的歌。媽媽看不慣,就諷刺說:“有什麼好聽的,一句都聽不明白,還長得那麼醜,你眼光太差了吧。”黃超氣得和媽媽大吵了一架。
媽媽從未看到她這麼憤怒,看到女兒和自己冷戰,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犯錯了。
媽媽如果不喜歡女孩“追星”,最忌諱的就是不尊重女孩心目中的“明星”。這樣女孩會覺得自己的人格、自尊都被人侮辱了,親子關係也會迅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