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分靜態比較優勢理論和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前者主要指古典的比較優勢理論,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等;後者主要指筱原三代平的動態比較優勢理論、赤鬆要的雁形理論等。
1.靜態比較優勢理論
靜態比較優勢理論起源於亞當·斯密的以地域分工為基礎的絕對優勢學說,後經李嘉圖、赫克歇爾和俄林等人的補充與完善,形成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理論,其所體現的比較優勢思想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思想,對後來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極大。
(1)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古典經濟學學派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創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首次提出主張自由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各國因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不同,引發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從而造成各國在產品生產成本上的絕對差異,即絕對優勢或劣勢,這是國際貿易發生的基礎。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各國應該生產和出口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外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或本國具有絕對劣勢的產品)。這樣,各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物質財富,提高國民福利。
(2)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成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1817年,大衛·李嘉圖發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提出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是對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的進一步拓展,其主要思想是:各國因自然條件不同而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差異,從而造成各國在生產成本上的相對差異,即比較優勢或劣勢。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各國應按“兩優取其重,兩劣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分工,生產和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外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各國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勞動所能生產的更多的產品,從而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給貿易雙方都帶來利益。
(3)要素稟賦理論。
要素稟賦理論又稱要素比例學說或赫克歇爾-俄林理論,由瑞典著名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liHeckscher)和俄林(BertilOhlin)提出。1919年,赫克歇爾發表《對外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1933年,俄林繼承其導師赫克歇爾的觀點,出版《域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創立了要素稟賦理論。
20世紀40年代薩繆爾森(P.A.Samuelson)發展了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提出要素價格均等化學說,又稱赫-俄-薩(H·O·S)理論。
要素稟賦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各國因要素稟賦狀況差異而產生不同產品的比較優勢,因此,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應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從而獲取比較優勢利益。同時,國際貿易在推動各國產品價格因自由競爭而趨向均等的基礎上,會進一步推動各國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
要素稟賦理論繼承了比較優勢理論的比較優勢原則,但又與比較優勢理論不同:比較優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而要素稟賦理論以多要素價值論為基礎;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各國由於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導致生產成本存在差異,而要素稟賦理論則是在假定各國勞動生產率相同的條件下分析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
2.動態比較優勢理論
動態的比較優勢理論從動態、長期的觀點出發,把生產要素的供求關係、政府政策、各種可利用資源的引進、開放程度等綜合到貿易理論之中,將古典的靜態比較優勢理論動態化。動態的比較優勢理論主要包括筱原三代平的動態比較成本說、赤鬆要的雁形理論等。
(1)動態比較成本說。
動態比較成本說由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ShinoharaMiyohei)提出,是對李嘉圖靜態比較優勢理論的突破性發展。1955年,筱原三代平針對古典比較優勢學說的靜態缺陷,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和現實,提出了動態比較成本說,認為一國可以通過政府政策幹預,開發要素資源,形成比較優勢。
其主要觀點是:一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比較優勢是可以通過努力加以創造的;隨著經濟發展,一國的產業結構將發生相應變化,一國的國際貿易優勢應與合理的產業結構保持一致;動態比較優勢的形成要借助於國家的幹預力量,政府可以通過扶植和促進國內重點產業,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從而不斷開發新的比較優勢。其核心思想在於強調後起國的幼稚產業經過扶持,其產品的比較成本可以轉化,原來處於劣勢的產品有可能轉化為優勢產品,即形成動態比較優勢。
動態比較成本說突破了李嘉圖關於技術不變、生產要素不能在國際間轉移等與商品生產過程本質不相容的前提假定,對生產領域中產生的比較優勢做動態解析,較好地補充和發展了靜態比較優勢理論。
(2)雁形理論。
雁形理論由日本經濟學家赤鬆要(KanameAkamatsu)提出。1932年,赤鬆要發表《我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原理》一文,以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史實為例,認為後進國主導產業的發展通常經曆了“進口→國內工業形成→出口”三個階段,即依次經曆從發達國家進口新產品和新技術、建立和形成與先進國相同的本國產業、向國際市場出口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推移進程在圖形上酷似三隻大雁依次展飛,如圖1·1。
圖1·1雁形圖
雁形理論闡釋了國際貿易對後進國的影響,揭示了後進國參與國際貿易的模式以及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其他產業,如鋼鐵、石油化工、汽車、家電、電子工業的發展過程也呈現明顯的雁形格局。
(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雷蒙德·弗農(RaymondVernon)最先提出,後經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973)、威爾斯(Wells)(1977)、格雷漢姆(Graham)(1975、1978)等人的擴展和檢驗,使其成為貿易領域和投資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的理論。
1966年,弗農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把國際投資同國際貿易和產品生命周期結合起來,利用產品生命周期的變化,解釋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和區位選擇,認為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產品生命周期密切相關。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所謂產品生命周期是指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地位的變化過程,即產品在市場上的營銷生命。弗農將產品生命周期分為新產品、成熟產品和標準化產品三個階段,分析新產品階段什麼因素決定最初的生產區位、成熟產品階段廠商如何選擇出口和直接投資以及標準化產品階段外國企業與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在產品的整個生命期間,生產和銷售所需要的要素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在新產品的生產中會出現一個周期:當新產品被引入時,通常需要大量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和人力資本含量高的勞動力;當這一產品的生產技術日臻成熟並走向大規模生產時,產品日益變得標準化,需要標準化的技術和大量的非熟練勞動力。這樣,在這一產品上的比較優勢就由最初開發時的技術和資本富餘型的發達國家轉移到勞動力相對富餘、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這一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通常伴隨著技術創新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圖1·2說明不同國家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生產、消費、出口和進口變化情況。
圖1·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彌補了古典貿易理論比較優勢靜態分析的局限,首次從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角度將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作為整體考察企業的跨國經營行為。該理論認為,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的演進,比較優勢呈一個動態轉移的過程,貿易格局和投資格局隨著比較優勢的轉移而發生變化。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資源條件,生產其具有比較優勢、在一定生命周期階段上的產品,並通過交換獲得利益,這較好地解釋了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對西歐和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
作為一種直接投資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企業壟斷優勢和特定區位優勢相結合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出口企業轉向直接投資的動因、條件和轉換過程,為製造業跨國公司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分析工具。
20世紀70年代,隨著跨國公司經營實踐的不斷發展,弗農多次撰文修正和發展自己的論點,如1971年所著的《國家主權麵臨困境:美國企業的跨國擴散》、1974年所作的《經濟活動的區位》以及1977年所作的《風暴籠罩多國企業》等。嚐試運用國際壟斷(或寡占)行為來解釋跨國公司的國外投資行為,將產品生命周期重新劃分為“創新期寡占”、“成熟期寡占”和“衰老期寡占”。
(三)比較優勢投資論
比較優勢投資論,也稱邊際產業擴張論或“小島清”模式,由日本一橋大學經濟學教授小島清(KiyoshiKojima)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現實提出,從企業比較優勢的動態變遷角度解釋日本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跨國公司理論以海默和金德伯格的壟斷優勢論和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論為主流。但70年代中期以後,小島清在其著作《對外直接投資論》(1978)、《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論》(1987)、《外國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方法》(1990)中,根據日本對外投資的特點,創立了“小島清”模式,用以解釋和指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小島清認為海默等的壟斷優勢論是從微觀經濟理論出發,強調企業內部壟斷優勢對海外投資行為的影響,偏重微觀經濟分析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忽略了宏觀經濟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國際分工中比較優勢原理的作用,隻適用於解釋美國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卻無法解釋日本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問題。
比較優勢投資論的基本思想是:一國應該從已經或即將處於比較劣勢的產業開始對外直接投資,並依次進行。小島清稱這種按邊際性優勢或劣勢的順序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為“補充比較優勢原則”或“外國直接投資的邊際產業原則”,認為這一原則將增進投資國和東道國的社會福利。從微觀角度看,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者把生產場所從一個比較不利的地點轉移到一個比較有利的地點,可以獲得更為豐厚的利潤。從宏觀角度看,對投資國而言,將比較不利的產業和產品生產出口到別的國家,有利於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對東道國而言,這種類型的投資將為其提供所缺乏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知識,促進當地其他生產要素資源的合理利用,改善生產函數,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並通過出口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發展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
比較優勢投資論創造性地運用比較優勢原則,將貿易和投資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活動來考察,較好地解釋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所出現的缺乏壟斷優勢和技術優勢,又不具備較大經營規模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現象。
二、基於產業組織學說的跨國經營理論
產業組織學說由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梅森(EdwardS.Mason)於20世紀30年代末提出,是研究一個產業部門(行業)組織結構的特征及其影響資源使用效益的理論。基於該學說的跨國經營理論自1960年以來有了很大發展:60年代,以“對外直接投資的古典產業組織學說”為主,這一階段的理論源於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與產業組織理論的融合,大部分對外直接投資古典理論均建立在要素配置比較或所有權配置比較的基礎上,海默提出的“壟斷優勢論”,論證了對外直接投資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外國金融資產投資,指出了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與國際證券投資的資本移動理論存在本質區別;70年代,跨國經營理論視角轉移到對外直接投資的微觀經濟領域,以科斯(RonaldH.Coase)產權理論為基礎,形成“對外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70年代末,在融合前人理論的基礎上,鄧寧(JohnH.Dunning)首次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嚐試將已有的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互補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之中,成為近20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跨國經營理論。
(一)壟斷優勢論
壟斷優勢論,也稱為特定優勢論,由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海默(S.H.Hymer)於20世紀60年代初在他的博士論文《一國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首次提出,並由其導師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推薦,於1976年發表了這篇論文,同時金德伯格在自己的論文和著作中也係統闡述了該理論。因此,學術界常常將金德伯格與海默並列為壟斷優勢理論的創建者,並將他們的理論分析稱為“海默-金德伯格傳統”(H·KTradition)。壟斷優勢理論作為跨國公司憑借其特定的壟斷優勢從事國外直接投資的一種跨國公司理論,是產業組織理論在跨國公司和直接投資領域應用研究的結果。
傳統的解釋國際資本運動的理論是要素稟賦論。該理論認為,各國的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本從“資本過剩”國流向資本短缺國。國際資本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各國間利率的差異,對外投資的主要目標是追求高利率。海默認為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證券投資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這種傳統的理論無法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發展的國際直接投資。
海默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明確提出大企業到國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特定優勢,這種“企業特定優勢”即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壟斷優勢。在大量實證分析美國1914—1956年對外投資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指出現實市場屬不完全競爭市場,麵對同一市場的各國企業之間存在著競爭。若實行集中經營,則可使其他企業難以進入市場,從而形成一定的壟斷,這樣既可獲得壟斷利潤又可減少由於競爭而造成的損失,跨國公司實際上就是壟斷者或寡占者。因此,市場的不完全競爭是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而跨國公司持有的壟斷或寡占優勢是其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利益的條件。美國企業擁有的技術與規模等壟斷性優勢是美國能夠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金德伯格進一步研究了市場不完全性作為對外直接投資先決條件的重要性。認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存在,是以存在著產品或要素(包括技術)市場的不完全性,以及政府或企業對競爭的幹預所導致的市場不完全性為前提的。而企業的壟斷優勢,如來自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優勢(產品差異、特定的營銷技巧等)、來自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優勢(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管理經驗等)、來自企業規模效益的優勢等,都可以從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產生。跨國公司通過水平的或垂直的一體化經營,可以取得當地企業所不能達到的生產規模,從而降低成本。當一體化經營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公司對產品價格或原料價格便有了一定的控製能力,公司可通過提高產品價格或壓低原材料價格來獲取利潤。跨國公司還可實行國際專業化生產,利用各國生產要素價格的差異,合理布置生產區位以取得企業內部與外部規模經濟,獲得一定的競爭性優勢。
海默、金德伯格的壟斷優勢論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20世紀60—70年代,很多西方學者沿著海默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補充發展了壟斷優勢理論,較有影響的有核心資產論、風險分散論、寡占反應論等。
核心資產論強調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技術和知識即信息,企業通過對這些核心資產的排他性占有,才形成壟斷優勢。若攜此優勢到海外投資設廠,東道國企業無力競爭,跨國公司才能得以在國外環境中生產發展並攫取高額利潤。其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經濟學教授凱夫斯(《國際公司:對外投資的產業經濟學》,1971)、約翰遜(《國際公司的效率和福利意義》,1970)和梅吉(《信息與多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占有能力論》,1977)等。
風險分散論認為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分散市場和生產基地,使自己的投資布局多樣化,有效減少風險,對自身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險。其代表人物為加拿大經濟學家拉格曼(《國際多樣化與多國企業》,1980)等。
寡占反應論將對外直接投資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進攻性投資,即在國外建立第一家子公司的寡頭公司所進行的投資,風險較大;另一類是防禦性投資,即同行業的寡頭公司追隨進攻性投資,在同一地點進行的投資,風險相對較小。認為進攻性投資動機一般是由產品生命周期引起,而防禦性投資動機則是由寡占反應行為引起。寡占是指由少數幾家大公司組成或由幾家大公司占統治地位的行業或市場結構,寡占反應行為則為每一家大公司對其他大公司的行動都十分敏感,緊緊盯著競爭對手的行動,一旦競爭對手采取對外直接投資,就緊隨其後實行跟進戰略,以維護自己的相對市場份額。寡占反應行為的主要目標在於抵消競爭對手率先行動所帶來的好處,避免給自己帶來風險,由此,必然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批性,美國1948—1967年對外直接投資的狀況基本符合這種情況。其代表人物為美國經濟學家尼克博克(《寡占反應與跨國公司》,1973)等。
綜上,壟斷優勢理論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競爭市場是導致國際直接投資的根本原因,認為跨國公司擁有的壟斷優勢是其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獲得高額利潤的條件,而技術和知識等核心資產的轉移是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過程的關鍵,寡占反應行為導致對外直接投資呈成批性發展。這些理論對於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但由於其研究對象主要是發達國家技術經濟實力雄厚、獨具對外擴張能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因而缺乏對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情況的分析。
(二)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也稱市場內部化理論,最早由英國兩位經濟學家巴克萊(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在1976年合撰的《多國企業的未來》中提出,後由加拿大經濟學家拉格曼(A.M.Rugman)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
內部化思想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科斯(《廠商的性質》,1937)、威廉姆森和阿羅等人,認為企業除生產外,還須從事營銷、采購、研究開發、招聘雇傭、人員培訓等一係列與市場發生關係的活動,並需為此支付各種交易成本。由於市場不完善、缺乏效率,企業付出的代價可能更高,因此,不如將各項交易納入企業內部進行,即以統一的行政管轄取代市場機製,以節省交易成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則是內部化思想在國際範圍內的應用。
內部化理論在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增長的現象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解釋國際直接投資動機決定因素的理論。認為世界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其不完全競爭並非由規模經濟、寡頭行為、貿易保護主義和政府幹預所致,而是由於某些市場失效,導致企業市場交易成本增加,使企業在讓渡自己的中間產品時無法保障自身的權益。跨國公司為了謀求企業整體利潤的最大化,往往傾向於將中間產品特別是知識產品在企業內部轉讓,以內部市場來代替外部市場,以避免外部市場不完全造成的損失,即通過國際直接投資,在國外建立自己能夠控製的子公司,以較低的成本將知識產品等技術優勢轉移國外,將本來應在外部市場交易的業務轉變為在公司所屬企業之間進行並形成一個內部市場,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並保證這些知識產權優勢不被外人染指,使得企業在技術創新階段所投下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回報。當然,內部化實現的條件是內部交易成本低於外部交易成本,內部轉移價格低於外部市場價格。
與壟斷優勢理論不同,內部化理論不是強調跨國公司所特有的知識產權優勢本身,而是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係以較低成本在內部轉移該優勢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當作企業發生對外直接投資的真正動因。這能較好地解釋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行為,也能解釋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但卻不能較好地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
(三)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又稱國際生產綜合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鄧寧(JohnH.Dunning)於1976年在其發表的代表作《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多國企業:折衷理論探索》中提出。建議在研究跨國公司國際生產活動中,應運用綜合方法對之前的各種主要跨國經營理論進行比較和概括,吸收區位理論並融入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論和巴克萊、卡森的內部化理論,形成國際生產折衷理論。1981年,鄧寧出版《國際生產與跨國企業》一書,進一步係統地、動態地修正了其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主要內容由三個核心優勢理論組成:源自各種特有優勢理論、海默壟斷優勢論的所有權優勢;源自巴克萊、卡森等內部化理論的內部化優勢;源自較係統的區位經濟學理論、戈登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理論及鄧寧自己提出的區位優勢。
其中,所有權優勢又稱廠商優勢、競爭優勢、壟斷優勢,是指一國企業擁有或者能夠獲得其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資產及其所有權。鄧寧認為跨國公司所擁有所有權優勢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通過出口貿易、技術轉讓和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均能給企業帶來收益的所有權優勢,這類優勢幾乎包括企業擁有的各種優勢,如產品、技術、商標、組織管理技能等;第二類是隻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才能獲得的所有權優勢,這種所有權優勢無法通過出口貿易、技術轉讓的方式給企業帶來收益,隻有將其在企業內部使用,才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如交易和運輸成本的降低、產品和市場的多樣化、產品生產加工的統一調配、對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的壟斷等。企業擁有上述兩類所有權優勢隻是其能夠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它們隻能夠解釋為何跨國公司能夠積極地進行國際直接投資。
內部化優勢是指跨國公司強大的國際競爭能力不是來自傳統的特有壟斷優勢,也不是來自單純的技術占有,而是來自技術優勢的內部化。技術在同一個所有權的企業內部進行交換,按企業的共同戰略目標配置技術資源,避免外部市場的不完全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這樣,企業所擁有的壟斷優勢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是,一個企業具備了所有權優勢且將其內部化使用,還不足以完全解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因為區位優勢才是跨國公司外直接投資的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