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借用陳占強在《彙率和公司利潤》一文中建立的有關模型,分別選取電子信息行業中出口業務比重較大且上市的深康佳、青島海爾、方正科技、四川長虹、美菱電器、美的電器、廈華電子、春蘭股份、海信電器、中興通訊等10家跨國經營企業,和浙江省電子信息行業中出口業務比重較大且上市的東方通信、浙大網新、數源科技、波導股份、信雅達、士蘭微、恒生電子等7家跨國經營企業為樣本,建立彙率和樣本跨國經營企業主營業務利潤之間的計量經濟學方程,並運用回歸分析技術分別做當期、滯後一期至三期或四期的測算,利用測算結果來判定跨國經營企業利潤對彙率的彈性,以分析彙率波動對跨國經營企業利潤是否存在著影響,以及這種影響是否是滯後的。
對電子信息產業10家跨國經營企業經營業績影響的實證分析結果是,當期彙率變動對同期跨國經營企業利潤有一定影響,在所有樣本中有30%的企業顯示其相關係數顯著異於0;但當期彙率波動對滯後一期至三期跨國經營企業利潤幾乎沒有影響,在所有樣本中,相關係數顯著異於0的一家也沒有;當期彙率波動對滯後四期跨國經營企業利潤有較大影響,在所有樣本中有80%的企業顯示其相關係數顯著異於0。這說明跨國經營企業利潤的變動有一部分是由於前三年的彙率變動所致,呈現出較明顯的“J曲線效應”現象。
對浙江省電子信息類7家跨國經營企業經營業績影響的實證分析結果是,當期彙率變動對同期跨國經營企業利潤有一定影響,在所有樣本中有近30%的企業顯示其相關係數顯著異於0;但當期彙率波動對滯後二期跨國經營企業利潤無明顯影響,在所有樣本中,相關係數顯著異於0的一家也沒有;當期彙率波動對滯後三期跨國經營企業利潤有顯著影響,所有樣本企業都顯示其相關係數顯著異於0。這說明前二年的彙率變動是導致跨國經營企業利潤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呈現出較明顯的“J曲線效應”現象。
由此可見,彙率波動對中國跨國經營企業的經營業績存在著影響,並且這種影響是滯後的。因此,對中國的跨國經營企業而言,同樣需要對彙率風險加強管理。
彙率風險是指經濟主體在持有或運用外彙的經濟活動中,因彙率變動而蒙受損失或獲取收益的可能性,主要有交易風險、經營風險和折算風險三類。針對不同類型的彙率風險,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通常,跨國經營企業可以采取貨幣保值措施、金融市場操作以及提前或延期結彙、進出口貿易結合、BSI、LSI、福費廷、保付代理、貨幣風險保險、經營活動多樣化、財務活動多樣化、資產負債表抵補保值等一係列管理措施用以管理彙率風險,還可以采取限價、一般遠期、擇期、套彙、套利、套期等基礎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活動,或者期貨、期權、互換、綜合遠期外彙協議等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活動,用以規避和防範彙率風險。尤其是各種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獨特的彙率風險管理功能,如外彙期貨的套期保值功能、外彙期權的遠期選擇功能、互換交易的“雙贏”功能以及綜合遠期外彙協議的“鎖定”功能等。
中國企業大約於1984年開始涉足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其發展屬於先開辦後立法、邊開辦邊立法的模式,多數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運用和發展都經曆了斷斷續續、停停開開、一波三折、險象環生的曆程,這是中國衍生品市場發展的特殊性。經過20多年的發展,終於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我國跨國經營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彙率風險的現狀並不令人樂觀,存在著企業經營管理者金融風險意識淡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衍生金融工具規避彙率風險的業務能力尚有欠缺、外彙管製過嚴以及會計製度相對滯後等一係列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跨國經營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彙率風險,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它涉及使用者、提供者、監管者及基礎產品市場等方方麵麵。因此,隻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商業銀行業務規範細則、放鬆金融管製、加強監管和法律法規製度建設、修正會計製度、發展衍生金融市場,才能促進中國跨國經營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彙率風險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