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經營是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即通過國外生產、國外銷售來實現企業的國際化,反映的是國際經濟之間的聯係,主要體現在要素配置、生產經營、產品交換三方麵,其實質是以國際市場為舞台、以開拓國際市場為目標,通過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廣泛利用國內外資源進行綜合運籌,全方位地參與國際分工競爭和合作。與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資、國際化經營、跨國公司等不完全相同,它必須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即強調企業對海外資產的控製權,或對其經營管理施加有效影響,這種控製和有效影響一般通過股權加以保證;二是根據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在最有利於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國家直接設置生產經營基地,並以此為基礎在母國之外的其他國度裏展開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
本書的研究對象就是從事跨國經營業務的企業。
15世紀起,旨在發現新大陸的海上探險活動促進了早期西方國家的經濟擴張,從而拉開了跨國生產經營的序幕,至今已有五個多世紀的發展曆程。
隨著跨國經營活動的日益推進和廣泛開展,從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首次提出主張自由貿易的絕對優勢理論開始,其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已曆經了三個多世紀的演變與發展。其主流學說主要被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於國際貿易學說的跨國經營理論,屬於宏觀分析理論,在市場完全競爭的假定條件下運用比較優勢原則解釋和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其發展相對成熟的有比較優勢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比較優勢投資論三種學說;另一類為基於產業組織學說的跨國經營理論,屬於微觀分析理論,在市場不完全競爭的假定條件下從產業組織和市場結構角度探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及其條件,主要有壟斷優勢論、市場內部化理論和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等學說。此外,一些經濟學家從資金和貨幣角度對跨國公司投資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如阿利伯的通貨區域理論等。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經營環境的變遷,出現了係列跨國經營新理論。
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經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曆程,日益彰顯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能力。20世紀初期,以華昌公司為代表的一批中國企業在美洲及東南亞等地從事鎢礦開采、稀有金屬加工、冶煉及貿易和工程服務等業務,開始了中國跨國經營的曆史。20世紀40年代末期,大批民族工業遷移至香港或台灣地區繼續謀求發展,其中部分企業在50—60年代開始向海外擴張,如南洋紡織、永泰集團、遠東集團、永新集團等。
建國後的50—7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大陸企業的跨國經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中國的涉外跨國性經濟活動主要圍繞著對外經濟援助展開。我國政府先後向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柬埔寨、也門、坦桑尼亞等近70個國家提供了1307個經濟與技術援助項目,這些項目大部分集中在交通運輸、工業、農業等基礎設施的相關領域。這些援建活動從嚴格意義上分析,與企業的跨國經營有著本質區別。但由於其涉及國內十幾個行業、上千家企業和幾十萬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使相關部門、企業及工作人員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涉外經驗,從而為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奠定了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發展大致經曆了1979—1983年的起步階段、1984—1998年的緩慢發展階段和1999年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近年來,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活動中對外投資辦廠和加工裝配業務已擴展到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貿易、生產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承包工程、金融業、農業及農產品綜合開發、醫療衛生、旅遊餐飲及谘詢服務等多個領域;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分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建築、石油化工、電力、交通、通訊、水利、冶金、鐵路、煤等領域,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由於跨國經營企業是以一種國際性的、跨國界的方式從事經營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在世界範圍內投放和回收大筆外彙資金、收付大量外彙,並擁有巨額以外幣表示的債權債務。因此,跨國經營企業在其跨國經營活動中始終麵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彙率風險。
綜觀近十幾年來國內外有關文獻,研究彙率波動對一國貿易收支狀況影響或與股指之間關係的文獻較多,但關於彙率波動與跨國經營企業經營業績之間的研究非常少,尤其是實證研究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