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彗星真是地球的“晦氣”之星嗎(1 / 1)

1986年3月,哈雷彗星在距地球一億裏高空掠過,地球發射了一批太空船前往探測。太空探測器“喬托”號飛近彗核,受到嚴重衝擊,近半儀器因而損壞,這項人類首次近距離觀察彗星的壯舉卻十分成功。

哈雷彗星通在太陽係的邊遠區域運行,循橢圓形軌道公轉一周要75年,是個暗冷的星體,從地球上無法見到。偶然接近內行星時,太陽的熱力會迫使它放出一團寬數千公裏的氣體與微塵,陽光與太陽風(不斷由太陽產生的帶電粒子流)的壓力又會驅使氣體與微塵形成千百萬裏長的巨大彗尾。

利用太空船觀察哈雷前,天文學家不大清楚彗星是怎樣的星體,隻知道是由行星及其衛星形成後所剩的物質構成,成分不詳。各種說法中,20世紀5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惠普爾的“髒雪球”假說最流行,惠普爾認為彗頭中被氣體與微塵包圍的彗核,是由密實的冰、塵埃與岩石構成的。

最早觀測哈雷彗星的是日本太空探測器“先驅”號與“彗星”號,還有蘇聯的“織女”一號與二號。這些探測器發回不少哈吉彗星運動的資料,曾經用來製定“喬托”號飛近彗星探測的路線。“織女”一號與二號在彗星五千裏外駛過,第一次拍攝到彗核。彗核呈馬鈴薯形,長9裏,寬5裏,每53小時自轉一次。

哈雷向太陽的一麵,冰被太陽熱力轉化為蒸汽,表麵升起的微塵與光亮的噴射氣體混合。幸好“喬托”號和哈雷相遇時,這種劇烈運動已經靜止了,否則會遇到更猛烈的塵暴。

“喬托”號是由一家英國公司製造,用法國的艾裏安火箭發射升空,攜帶的實驗設備由英、法、德三國科學家設計,以每秒40裏速度掠過彗星。它裝有巨型雙層擋塵罩,兼有探測灰塵的用途,記錄微小塵粒對探測器的撞擊。

1986年3月13日,“喬托”號飛近彗核拍照。就在駛近彗星前12秒鍾,受到一顆微塵撞擊,搖擺不定,那經常對準地球如鉛筆粗細的無線電波束劇烈搖晃。在最緊張的30分鍾,探測器在距彗核僅400公裏處擦過,那時西德達木斯塔特控製中心人員都以為“喬托”號已經毀滅了,幸而其自動穩定設備又將無線電波束對準地球,恢複了傳送資料的效能。

“喬托”號上的十四部儀器,有六部被撞至失靈,包括攝影機在內。其餘的設備全部操作正常,繼續向地球送回大量資料,足供科學家忙碌多年。

一些有關彗星的疑問已獲解決。惠普爾“髒雪球”的假說得到印證,彗星的冰凍部分確由水摻雜著冷凝的氣體構成。最特別的是,彗核表麵覆蓋一層含碳的烏黑物質,僅厚半英寸,卻使彗核成為太陽係中最昏暗的物體之一。由於這類物質能由有生命的物質產生,科學家猜想彗星上也許有細菌生存,並且可能向地球傳播疾病。

探測彗星的太空探測器使命未完。“織女”一號和二號繼續航行,準備對小行星阿多尼斯作近距離觀測。“喬托”號環繞太陽運行六年後,將於1992年飛往一顆名叫葛利格——斯凱勒羅普的彗星,藉此研究哈雷彗星的情況是獨一無二的呢,還是與太陽周圍的萬千彗星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