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人與自然(一)(2 / 3)

人類學家說: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文化有數千種。每一種文化都是大自然借助於不同地域的人群所創造的產物。各種文化的區別,隻不過是以不同的傾向和特色表達著各種各樣超越自然和超越自我的方式,從而建構起不同的文化形態或人文形態。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以對多樣化的文化形態有更準確的了解,對由多樣化的文化形態統合起來的總體人類文化的終極趨向有更清楚的認識。

語言學家說:正是被用來表達各種文化的人類語言超過了一萬種。如果說一種文化蘊含著一個民族對自然,對自身命運的獨特感受和理解,一種語言包藏著同種人群在彼此溝通時賦予的獨特情感和意義,蘊含著一種文化的全部奧秘,那麼,對於每一處注定隻能生存於此時此地、隻能繼承一種母語表達思想的人們來說,就有太多太多的外部世界實際上對它是十分陌生的。

當人類進入文明,原來隻是遍布著各種自然地理形態的地球、又撒播上千姿百態的各種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態,從構成了新的自然-文化的景觀。

各種文化形態觀念表現出絢麗多彩的奇風異俗,表達著不同民族的傳奇經曆,風俗和曆史。但是,各種文化體係中真正重要的內容,卻應該是人類在同自然的交往過程中創造的,具有不同的內在結構和外在形態。所以,可以標之為“文化形態”或“人文形態”。每一種文化形態凝聚著各個民族同自然交往的經驗和成就,每一種人文形態總是有一個結實的內核、或是科學的、或是倫理的、或是宗教的、等等。

當世界各地的不同人文形態,帶著他們習俗和傳統,帶著他們的文化成就,漸漸融入生於斯,長於斯的大自然,成為自然進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結晶,成為人文發展的新起點時,自然和人文就不應該再簡單地對立起來。因為,自然中無疑包含了人文,人文本身則成為大自然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麵對著自然和人文的相通相容,人類在忘卻了自我的繁忙之餘,也應該用冷眼旁觀一下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思考一下,文化究竟是什麼。在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和自然之間,自己究竟應該處於一種什麼地位?如何才能肩負起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使命?怎樣才可達到和大自然的相知合一,共同躍遷上一個新的,更偉大的境界?

自然無語,需要人的感悟和理解。

第二節自然資源與人類環境

自然資源是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物質基礎,是生產資料和獲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從社會生產的角度而論,這種天然來源屬於資源,從其與人類的係統關係而論,它們又是環境。例如:陽光、空氣、水、土壤、礦物、生物資源等。都是人類生存空間中的最基本物質條件,是獲取生活資料的物質源泉,也是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

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耗費和索取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令人棘手的環境,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分析當前人類環境所麵臨的問題,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關係,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成為擺在全人類麵前的緊迫任務。

一、資源與能源危機

(一)耕地資源危機

本來地球上耕地資源就十分有限,可耕地麵積僅占陸地表麵積的8%,目前農業利用了其中將近一半的肥沃耕地,其餘的一半或用於林業,或因水、肥、氣候等條件很差難以利用。由於土地沙漠化和非農業占地(城市發展、建築、交通、工業等用地),有史以來世界已經損失的耕地比現有的耕地還要多。而且,當前全世界每年還繼續損失500~700萬公項耕地,隨著全球人口的激增,糧食生產與耕地資源危機的矛盾將更加突出。

(二)淡水資源危機

覆蓋地球表麵70%的水中,隻有2.53%是淡水,而且淡水的絕大部分還分布在南北極的冰川上,能為人類所利用的淡水僅占全部淡水資源的10%,可見,淡水資源本來就十分有限。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對水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以來,用水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缺水。據國際上一些專家分析,到2030年以後世界資源將出現水荒。將出現全球性的用水危機。在不久的將來淨水和空氣,將成為商品,人類的飲水將從南北兩極通過遠輸冰川,經過融化而獲得,人類將要化錢去呼吸淨化空氣,喝淨化水。

(三)礦藏資源匱乏

隨著工業的發展,礦藏資源消耗量劇增,盡管人們在不斷地勘探和發現,但有限的礦藏資源仍出現了枯竭的趨勢,據羅馬俱樂部預測,按照中等增長需求水平計算,目前幾種主要金屬礦的儲量尚可維持開采的年數為:鐵170年、鉻150年、鉛60年、鋁50年、鋅45年、銅43年、銀37年、汞36年。

(四)能源危機

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能源結構中,90%使用的是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用一點就少一點。根據目前已知的埋藏量和能源消耗增長速率,有人預測,石油可供開采的年限為50年,天然氣為55年,煤炭為300年,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消耗能源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的問題將更加突出。地球花了30億年積攢下來的資源、我們在不到500年的時間就幾乎用完,人類向那裏去?

二、資源與能源危機的原因

造成工業化社會資源與能源危機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由於工業化的過渡開發。工業經濟興起和發展的200多年,其支柱產業開始是紡織食品、煤炭、冶金、然後是電力、化工、機械製造,再後來是汽車,精密儀器和石油化工等。這些產業的高速發展,使用能源的開發利用在以指數級增長。如果把能源的消耗量全部折合成煤炭量,按每年耗能計算上個世紀的60年代,人類平均每年消耗煤炭量為40億噸;70年代為80億噸;80年代為103億噸;90年代為130億噸。到了本世紀已達到200億噸,能源進入了“高消費”階段。其次,工業化社會中的低技術和無序生產也是造成能源和資源危機的重要原因。工業化國家都經曆了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生產為主的過渡階段。在工業化的最初階段,生產效率很低。如:瓦特改進後的蒸汽機雖然比老式的鈕可門可蒸汽機的耗煤量減少了四分之三。但其熱效率也隻有百分之十幾。在其它生產中對資源和材料的浪費現象也很嚴重。在殖民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生產從殖民地國家獲取廉價的原材料和其它資源,以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但在當時,資源的能源還沒有成為嚴重問題。可是,正是這種掠奪式的生產不僅加劇了世界範圍內貧富分化,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滯後,也導致了資源的能源的過度消耗。第三是人口過快增長和社會價值觀念的誤導。1800年,世界人口隻有10億。此後由於近代醫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提高,隻經過了一個多世紀,世界人口就從10億增加到20億,到1970年後又從20億增加到了40億。由於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7%,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耗費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19世紀末,世界汽車擁有量不過一萬輛,50年後,就奇跡般地增加到了2億多輛。工業化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的對財富的追求,更加激發了人們對利潤,擴大資本規模和生產規模的無止境追求,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更加劇了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第四,是機械自然觀的影響。機械自然觀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過分強調科學技術對自然的征服作用。隻強調局部範圍內的效率。實施以機械為中心的管理,隻考慮眼前的短暫利益和發展目標,實行竭澤而漁的動物式生產。這種自然觀是對原始的和古代自然觀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地位,但沒有從根本上克服人類生產的盲目性。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能源的資源危機,就是這種發展模式造成的負麵效應之一。

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