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能源,從應用的角度去劃分,可分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又稱為一次性能源,它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核燃料。可再生能源,即是可重複利用的能源如:草木、水力、風力、陽光、地熱、有機生物。煤炭、石油、天然氣的枯竭,已為期不遠,人類要生存發展,就必須開發新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早在1981年8月聯合國就召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會議”,會議號召世界各國由傳統的單一能源向新能源轉變,開發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能、水能、生物能、木炭、畜力、油頁岩、焦油沙、泥炭等14項能源。近20多年來,各國都在新能源的開發研究方麵作了大量的工作。
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每年達到地麵的太陽輻射為31024焦耳,相當於太陽每年向地球發送160億噸煤,而且太陽能可再生,不汙染,受到各國的重視。其開發的潛力非常之大。鑒於技術問題目前主要開發渠道有三種:第一,光熱轉換。如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就是把通過太陽光的照射將太陽能轉化成熱能。然後再進一步利用。第二,光電轉換。通過光電效應,把太陽能轉化成電能。如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站。為了不受氣候影響,現代科學已著手研發太空太陽能電站。在太空中,利用太陽晝夜發電,然後利用激光或電波把能量發送回地球。有人設想,用火箭發射人造月亮,取消城市路燈和車燈,用人造月亮反射太陽光進行照明。第三,光化轉化。利用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儲存為生物能,然後再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如把生物能發酵製造出酒精,然後再把酒精直接作為燃料發電。
核能的開發和利用。1942年12月,美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雖然輸出功率隻有0.5瓦,但它開創了原子能時代的新紀元。1949年,蘇聯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核能發電站,它用濃縮鈾作燃料,采用石墨水冷方法,輸出功率為5000千卡,1956年,英國建成35000千卡的核電站,它不僅可輸出電能,而且還可以通過鈾裂變產生鈈。到1982年已有25個國家擁有原子能發電站,原子能發電站已達249座,我國將在2020年前建成27座百萬千瓦核能發電站、核能發電的比例將越來越高。
1944年,費米提出核燃料增殖反應堆構想。如以鈈239為裂變燃料,以鈾238為增殖原料,鈾238俘獲中子後又可生成鈈239。1951年,美國建成世界觀上第一座中子增殖反應堆,它可以使至今還沒有大量利用的鈾238和釷232,分別轉變成鈈239和鈾238。1952年,美蘇兩國先後爆炸了氫彈,實現了熱核反應,輕核聚變的能量比重核裂變的能量大得多,而且不存在放射性汙染,這為解決能源危機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但提起核能,人們總會自然想到原子彈炸平了日本的兩座城市,想起蘇聯切爾諾貝利和美國三裏島核電站事故,讓人談核變色。由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機,人們不得不接受了核能怪物,並把它作為解決能源危機最有希望的手段。核能,最有爭議,也最有前途,它成本低,能量高,而且清潔。一克鈾235的能量相當於1.8噸石油,一公斤核燃料相當於2300噸煤或2000噸石油。特別是重氫的能量比鈾還高,且含量非常豐富,僅海水中就含有45萬噸重氫,夠人類用100~200億年。一桶海水中,重氫的能量就相當於200桶汽油。但在目前,氫核聚變核電站還無法實施,困難在於它的高溫操作以及可控製的能量釋放。它的點火溫度為2億度,恐怕沒有一種容器可以承受這種高溫而不被熔化。再有,一旦點火,人們無法控製它的反應速度,也就是無法進行可控氫聚變反應,使能量慢慢地釋放出來。核聚變一經點火,無疑引燃了一顆氫彈。目前人類正在攻克這一難題。
風能是可再生能源,蘊含量大,分布廣,無汙染,但密度低,不穩定,受地麵差異影響大。風能的總能量約10太瓦(1012瓦),為水能的10倍,有相當的開發價值。19世紀末,人們開始研究風力發電。1891年,丹麥建造了第一座風力發電站,每秒7米的風速可發電300瓦,每秒15米的風速可發電3000瓦。
最原始的生物能是沼氣能,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熱值為每立方米6000大卡,相當於1公斤煤的熱能。1881年,意大利人發表了關於厭臭消化法的論文。1895年,英國在埃斯特建造了第一座沼氣池,它的原料是城市汙水,作物莖葉和動物糞便。1911年英國在伯明翰建成立了厭臭消化工廠。20世紀50年代,沼氣原料擴大到工業廢水和工業廢渣。1972年,英國倫敦就有15個汙水處理沼氣廠,日處理汙水225萬立方米,日產沼氣25萬立方米。目前,法國已有上萬家沼氣廠,每個工廠日處理汙染物40億噸,日產沼氣1.5萬立方米,相當於12噸燃料油。
地球光合作用一年產生有機物1725億噸,相當於全球總耗能量的20倍。現在我們對生物能的利用率僅占1~3%,生物能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它不僅可以解決能源問題,而且還可以緩解汙染問題。
水能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能量之一。2000多年前,人就用水車碾米推磨,直到歐洲革命之前,世界上一直在使用水輪機。1887年,法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水力發電效率高,成本低,而且清潔不汙染環境,是電力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大約有9.8萬億噸,中國水力資源居世界前列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為3.8億千瓦,水力發電在中國大有前景。
海洋能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的狄來斯托克曾說過:“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一切。”
海洋占地球總麵積5.1億平方公裏的71%,陸地僅占29%,而且適合人類生存的土地僅占陸地麵積的4%,所以海洋被稱為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有藍色聚寶盆之稱,並且油田的77%也在海洋之中。重返海洋,已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
海洋有生物20萬種,占地球生物的80%,海洋生物總量400億噸,占生物總量的88%,海洋沉積溶解的礦物也有幾萬億噸。海洋中蘊藏著更巨大的能量,其中波浪能是2.5太瓦,潮汐能2.7太瓦,溫差能為2太瓦,海流能為5太瓦,鹽差能為2.6太瓦,也有相當的開發價值。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已建成潮汐發電站。波浪發電站和海洋溫差發電站,人類利用海洋能的前景十分可觀。
地熱能,指地球內部所蘊含的熱能。它包括地下熱水,地熱蒸汽和熱岩層。地球內部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地殼與地幔的交界處溫度就達1300度,而地核的溫度高達5000度,僅地球表層10公裏之間,就儲能1.5億艾瓦,相當於9950萬噸煤的能量,地熱的總量相當於全部儲煤的1.7億倍。地熱開采有采暖和發電兩種。
人類利用地熱起始於溫泉,冰島有40%的居民利用地熱取暖,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冰島首都實現了天然暖氣化,是世界上最清潔的城市。另外,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其利用地熱發電以達相當可觀程度。菲律賓有12座活火山,他們正在進行溫火山發電的研製工作。
第三節人類環境保護
一、環境的意義
環境指以人類為中心的物質氛圍和境況。這種狹義的環境即是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它包括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包括在自然背景基礎上經過人類活動加工改造過的人工自然界,因而是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綜合。自然環境如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工自然環境則包括城市、村落、工業交通、名勝古跡娛樂瀏覽區等。
環境的意義可以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麵來認識。從自然意義上說,人類是一定自然環境的產物,是環境發展,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特定物質形態。在原始地球上不可能有人類生存,隻是在地球大氣、水、土壤、生物演化到適合人類生存的階段,作為最高智慧生物的人類才能形成和發展。人體須經常通過新陳代謝同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才能正常生存,成長發育和遺傳。科學研究證明,人體的物質組成與環境的物質組成應當保持和諧平衡關係。這種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就會造成環境汙染,危僅人類的健康,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成為一種社會問題。
環境的社會意義在於環境質量,它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平衡和諧的環境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從本質上看,人類社會是自然性的,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地球為基地,它們的運動,發展也和自然一樣有其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固有規律。在當代人對自然環境的依存性本質仍然是不變的。自然環境作為勞動的對象,是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優劣,多少製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因而它對社會生產力的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要產生重大影響。在農業社會,爭奪水源,土地和草場會成為重大曆史事件的原因。在工業社會,爭奪原料的市場,爭奪能源控製權的鬥爭往往是曆史事件背後的物資原因。在未來社會,爭奪信息優勢和信息控製權將具有關鍵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