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科學技術與社會(二)(3 / 3)

科教興國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一件大事,是黨中央的治國方略之一,是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對於我國未來100年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科教興國是針對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發展階段的特點,為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並進一步實現現代化做出的具有關鍵意義的正確決策。

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總體上看,這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曆史階段;是由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向工業化國家轉變的曆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曆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民比較富裕的曆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製和其它方麵體製的曆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階段。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目標,因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關鍵因素是加快科技和教育的發展,走科教興國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內平均以每年7.4%的速度遞增,改革開放多年來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9.5%。我國的經濟能力以國民生產總值衡量已躍居世界第七位。我國的綜合國力正逐步接近世界前列。但在製約我國綜合國力的諸多因素中,關鍵的弱項仍是科技教育文化。1997年由國家體改委經濟體製改革研究院等單位所做出的世界科技競爭力報告中,我國在46個參加比較的國家中居於第20位。雖然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體上已達世界第4位,但由於研究與開發的財力投入滯後(37位)、技術環境不佳(29位)、技術管理水平相對落後(24位)、我國的科技競爭力同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現代化步伐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即使是在發展中國家比較,我國的科技競爭力要達到領先水平也還有一定差距。隻有把科技興國作為首要任務,堅決,全麵地實施科教興國的各項戰略措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增長動力,才能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模式有質的飛躍。

其次,科教興國是針對世界新格局和新的全球競爭形式,抓住曆史機遇加快發展的根本動力。

人們普遍認為未來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全球競爭,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總量和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誰能占據這一方麵的優勢,誰也就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在今後一個時期內,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流。由於世界市場的開放化和資本主義社會程度的提高,必將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方麵,發達國家已經先行一步,這是造成全球“南北問題”進一步加大的重要原因。但是,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卻利用經濟和資本開放的時機、實施“科教興國”或“科教先行”的戰略,超前投入,加快教育大眾化步伐,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快引進吸收到獨立開發的轉化過程,在發展中國家中領先一步,有的已經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在當前形勢下,挑戰與機遇並存。

高新技術革命的延伸和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深刻的一次變革。在工業革命時代,我們已經體會到“落後就要挨打”。麵對高新技術革命浪潮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雖然我們正處在選擇的曆史重要關頭。早在十年多前,鄧小平就以戰略眼光和決勝的魄力告訴人們:“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定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定了高科技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中國如果不參加這個國際性競爭,不加入發展的行列,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在高科技的各個領域,中國都不能失去時機,迎頭趕上的戰略步伐一旦中斷,我們就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中,知識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是60%~100%,是傳統增長方式無法相比的。惟有實施科教興國,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切實轉變到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才能實現,

第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我們總結曆史經驗,提高民族素質,實現全麵振興的重大曆史轉折。

中華文明在曆史上曾有過輝煌燦爛,備受世人稱羨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曾同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漢語文化領先於世界,成為周邊國家的楷模。曆經500餘年的風雨,這一代文明仍保持非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同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的彙流與融合中,必將煥發出更為絢麗的光彩。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限,在於固有的科學理性精神和實證傳統不足,未能在近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浪潮中領先於世界。在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化中,唯心主義和封建迷信一直居統治地位,剝削階級泯滅理性,鄙薄技術和官本位意識的殘餘,仍然有一定影響,容易出現靠長官意誌辦事,不尊重客觀規律的問題。這種因為急於求成而導致的經濟發展中過熱與收縮交替的現象,是不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是一種粗放的低效率的增長方式。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未來世界經濟競爭,發展的特點,如果不徹底轉變這種落後的發展模式,我國在今後50~100年的高速發展將難以為繼。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後轉變發展模式製造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曆史契機。

第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順應時代特點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更大貢獻的重要戰略舉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中國應當為人類有更大的貢獻。中國實現現代化,使世界1/5的人口實現由貧窮落後,向富裕文明的轉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的貢獻。未來人類將進入知識經濟社會,即進入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時代。要使人口過多的負擔轉化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動力,根本途徑是提高全體國民的知識文化素質和全民族的知識創造力。同時,從人們大量獲取,掌握和運用知識需求的增長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驅動力。一方麵,高新技術生產手段和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的社會生活方式需要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麵,以知識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又開辟了,一係列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信息產業、新材料能源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空間工程產業、海洋工程產業、智力產業等。同傳統產業不同的是,這些產業需要高知識,高創造力的人才、這就會推動知識需求的增長。

知識經濟的特點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資產投入知識化,無形化;同時將促進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經濟決策知識化;促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由物質,金錢等利益取向轉變到知識取向,麵對社會的組織管理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在這個進程中,擁有知識和創造力優勢的國家和民族會取得最大的收獲。由於對知識產權采取保護措施,由於市場機製的作用,知識的資本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見,如果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由於曆史遺留下來的我國生產手段落後,人們生活方式傳統化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國人口就無法實現由負擔向資源的轉變。科教興國戰略是提高勞動者知識文化素質,向知識創造力源泉轉化的有效舉措。如果幾億中國勞動力都能成為擁有高水平知識和智力素質全麵發展的人才,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的貢獻將是難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