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與援助,實現人類共同抗災、救災。
(三)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係
由於地球資源總量有限性,因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各國必須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係,具體包括:
①建立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農業生產體係,包括發展節時、節地、節水、節能型的農業技術。
②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係,包括發展節能、節材、節水、節約資本等重效益,重品種和重質量的技術與製度。
③建立以節省運力為中心節約型綜合運輸體係,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充分挖掘運輸潛力,提高經濟效益。
④建立適度消費,注重節儉的生活服務體係,在衣、食、住、行各方麵厲行節約,建設高雅、簡樸、健康的文明生活規範。
總之,隻有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人類生產和消費中的作用,既能不斷開源,又能有效節流,保護和恢複生態的自我修整機製,才能有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迎來人類社會萬世繁榮。
第五節科教興國戰略
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繁榮昌盛的偉大戰略進程。當前,以信息科學,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識經濟”已經進入人類文明發展的視野,科學包括社會科學給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變化。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實力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誌。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都在製定和實施麵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搶占科技和產業的製高點。麵對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麵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科教興國戰略實施,已成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及其涵義
(一)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
科教興國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地分析了世界近代史與當前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趨勢,從我國國情出發,為實現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宏偉目標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的基礎上起步,要在較短內達到經濟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才達到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後來者居上,更須集中力量,大力發展教育和廣泛應用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科技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推動作用。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應該也完全能夠在加快科技生產力發展方麵顯著的體現出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艱難創業的歲月裏,我們通過調動科技工作者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建立了一批骨幹科研機構,初步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取得了“兩彈一星”等輝煌成就。我們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路程,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其中科學技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黨工作重點轉移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重大成就,同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經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幾十年的實踐探索和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從總體上論,我國已初步具備了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科技實力,為加速全社會科技進步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應看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還未得到落實”,在體製、機製以及思想觀念等方麵還存在許多阻礙科技與經濟結合的不利因素。多數企業還缺乏依靠科技進步的內在動力;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還比較低;舊體製下形成的科技係統結構不合理,機構重複設置、力量分散的狀況依然存在,全社會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係還未形成,投入過低的狀況尚未改觀。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管理體製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很不協調。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製約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於1995年5月6日正式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5月26日至30日黨中央、國務院又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動員全黨、全國人民全麵落實鄧小平同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認真貫徹《決定》精神,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從此科教興國戰略綱領在全國各個階層迅速傳播,深入人心。其戰略的實施也成為中央政府的首要任務。
(二)科教興國戰略的內容及涵義
《決定》指出,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科教興國的內容可概括為“落實、定位、增強、提高、轉移”十個字。
“落實”,就是要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深入到廣大領導幹部和群眾的腦海中去。強化人們的科技意識以及依靠科技振興經濟的緊迫感。
“定位”,即是要擺正科技與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位置。之所以強調定位,是因在現實社會中存在有錯位的現象,輕科技,輕教育的短期行為還大量存在。有的問題是體製方麵深層次原因造成的。這些都需要在落實的過程中給予強化定位。
“增強”是指增強科技實力和增強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這是科教興國得以實施的基礎。科技實力是根本,無有科技實力發展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轉化是科技彙入生產不可缺少的途徑,有實力而無轉化或轉化率太底,科技與經濟就不能很好的結合。
“提高”是針對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人的素質而言的。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將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歸根結底是通過人來實現的。整個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決定著國家經濟振興與發展。所以深入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是科教興國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主體條件。
“轉移”是針對我國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而論,傳統的擴大外延式生產,主要依靠人力、原材料的增長投入來維持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添項目、拚資源來發展。這種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迫切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擴大內涵式的生產路子,使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以上五個方麵的內容有著緊密聯係,具有很大相關性。“落實”、“定位”是科教興國的軟件,它是就意識、思想、重要性、緊迫感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破舊立新觀念變革的過程,是科教興國戰略得以實施的前提。“增強”、“提高”、“轉移”是硬件,是就科技的發展及科技生產力促進而言。是科教興國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的保證。軟件、硬件、目標三者緊密聯係,相輔相成。
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