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20世紀70年代,正當兩方發達國家處於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人們陶醉於高消費的良好感覺時,世界性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將人們從睡夢中驚醒:人類麵臨著全球性的環境危機。此後,這一問題逐漸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人們在思索,到底環境問題是如何產生的?人類應該如何麵對未來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積極地反思並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於是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經二十多年的討論研究,現已在全球各國形成共識成為當今世界新的主導發展觀。
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一)什麼是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目前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認識,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含義和核心思想卻是一致的。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認可。這就是:“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兼顧人口、資源和環境因素的前提下,主要借助科學技術和提高人的素質所實現的,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人與社會自然環境協調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是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決策的基礎上。它特別關注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追求既使人類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注意環境保護,不對後代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危害的雙重目標。因此在發展指標上,它不單純用GNP作為衡量進步的唯一指標,而是用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生活等多項指標來衡量發展,從而較好地把眼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各種利益有機的統一起來,使經濟能夠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可概括為六個方麵:
1可持續發展的世代觀。要求人類不能在發展中持短視行為,破壞子孫賴以生存的資源與環境條件,否則就是違反人類本性的,應當為後代留下一個美好未來。
2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觀。人類共住、共享同一個地球、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都是超越國界和地球界限的,是全球共同麵臨的問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加以解決。
3可持續發展的係統觀。“自然--社會--經濟”係統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其中各要素間相互製約,相互聯係,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一係統的內在規律,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係。
4可持續發展的人口觀。當前人類發展中的許多問題都是人口過渡增長造成的,為了解決資源、生態與環境問題,應進行全球人口控製,同時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
5可持續發展的效益觀。要將過去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改變為追求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三同步,因為持續的經濟發展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環境為依托。
6可持續發展的平等觀。不同的國家、地區、社會階層,不同的時代之間都不應以犧牲其它人的利益為代價進行發展,而應平等、協調地共同發展。
(三)可持續發展觀的特點:
與傳統發展觀相比,可持續發展觀具有如下特點:
1它以信息為主要資源,立足全球視野,講究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地和諧。
2它突出強調的是發展,並把消除貧困當作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條件。
3它認為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相互聯係,不可分割,並強調把環保作為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水平、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
4它強調代際之間的相互均等,強調後代人與當代人享有同樣的環境權利,即享有在發展中合理利用資源和擁有清潔、安全、舒適環境的權利。
5它提倡人們改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力爭在生產時盡量少投入,在消費時盡可能多利用少排放,反對用高消耗、高投入、高汙染、高消費來推動和刺激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
6它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待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倫理道理道德和價值標準,不再把自然界當作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而是看作人類生命價值的源泉。從而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把自己當作自然界的一員,與之和諧相處,共建一個美好家園。
二、科學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科學技術是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主要工具。為確保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維持它們之間的動態平衡,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使生產和技術向綠色道路邁進
“綠色道路”是生態化的形象代稱。現代汙染的直接原因是工業和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不完善所造成的資源浪費。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四點:
①必須以保持生物圈動態平衡的機製為出發點,研究科學技術,社會與自然的相互關係,製定新的技術發展戰略,建立新的技術基礎,使工業過程與自然過程相適應。
②認真研究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及其由它帶來的汙染對地球生態的影響,預測在自然過程中和人類活動的作用下,周圍環境將發生的區域性或全球性的變化。
③設計理想的工藝過程,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物質,能量的閉路循環,並把現代工業生產和自然資源消耗納入生物圈內發生的物資總循環和能量交換之中。
④研究生物圈內生物資源的利用,保護和合理的生產方式,控製規劃人類自身的發展,保持生物物種的恰當比例。這是一種可能的選擇而非天方夜譚,原因在於地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封閉係統。在一定的宇宙時限內,它可以源源不斷地接受太陽的光照。以此為基礎,人類既可以極早尋求可以再生的替代資源,建立生態型經濟;又可以根據生態學規律自覺地治理和改善環境,通過諸如植樹種草,蓄水除塵等方式恢複地球的生態平衡,推動人類社會健康發展,最終實現由地球“異已”向地球內化的內在動力轉變。
(二)依靠科學技術減災
自然災害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災害分突發性和緩變性二種,它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狹義的災害僅指突發性的。世界性的自然災害自古到今從來沒有停止過。自然災害的破壞作用不僅在於直接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的嚴重破壞,而且可能導致整個經濟係統功能的衰退,社會結構的破壞甚至社會動蕩。當今世界由於人口快速增長,經濟和高技術財富的密集發展,加之人類對自然環境日益嚴重的破壞,使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頻度和成災強度不斷提高,在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積極減災。具體做法有:
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建立若幹理論體係,引導不同類型的自製發展規劃,開展減災工程建設和災後重建。
建立建全減災工作政策法規體係,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建立災情監測預報係統,救災保護和災難後評估體係,以及綜合性減災信息網絡係統。
積極開展科學普及,通過宣傳教育提高社會的環境意識和減災意識,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做好減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