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一種社會現象,科技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發展與社會發展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科技應社會需要而誕生,科技因服務社會物化為生產力而具有生命力。同時,也作為一種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反過來,科技的智慧之花,也需要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才能開放。不同的社會狀況,具有不同科技觀,會形成不同的科學論。這就行成了科學與社會的各種關係,如科技與社會文化關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係,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科學與倫理道德的關係,科學與哲學的關係,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關係等等。處理好這些關係關係到科技的蓬勃發展和社會的健康進步,關係到科技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相互的正麵影響和促進,關係到人類社會的未來。
第一節科技發展與社會環境
一、關於世界文明科技中心形成和轉移的追溯與思考
科學技術也像一個有生命的係統一樣,它生長於一定社會土壤中,受到氣候條件的製約。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在肥沃的土壤和陽光雨水充沛的氣候條件下,科學的種子就會很快生根、發芽、開花、結出豐碩的智慧之果;反之,在貧瘠的土壤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下,科學的幼苗即會很快夭折。即便有些花朵綻放,其結果也隻能是有花無實。
科技的社會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個方麵。物質文化環境包括:一定社會的物質生產手段,社會基礎設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社會對科技的投入能力等,這些因素決定了社會對科學技術的物質支撐力。造就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物質文化環境。精神環境則是指:公眾的科技知識水平,社會對科學技術價值的理解,熱情,對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方式的把握;是崇尚還是排斥,是敬畏還是輕蔑等。在科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的科技發展狀況,都同其社會的文化環境有不可分割的聯係。
翻開科技發展的曆史,縱觀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轉移過程:在人類曆史上最早形成的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的古代蘇美爾和巴比倫。伊朗高原的依蘭和波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古中國等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早期的文明中心。它們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最發達和最文明的科技中心。奴隸社會的中後期,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主要是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古波斯和古中國。人類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後,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主要是中國,印度和古代阿拉伯帝國。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其文明科技中心,先後是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當今還出現了科技發達的日本。特別是從14世紀到20世紀,在這短短的七個世紀中,從文藝複興的“亞平寧半島”到光榮革命的大不列顛,從西歐盛世的法蘭西和德意誌,到多民族雜居的北美大陸,世界科技中心經曆了5個中心,四次大轉移。
再看人類近代曆史上經曆過三次技術浪潮,第一次是18世紀60年代的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的產業革命,它是近代力學和熱力學的物化與技術化,開辟了機械革命的時代。它發源於英國。第二次是19世紀80年代的電力革命,它是以電磁學的應用技術引發的一場動力革命,它以電動機,變壓器為標誌,它從美國的愛迪生通用電器公司發起,到德國最先把電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建立起全世界第一個采用三相交流製的電站(勞芬瀑布水電站)。成為居美國之後的世界經濟強國。第三次是20世紀40年代,由物理學革命,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發的原子能技術和空間技術,電子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由德、英研究首先開始,到美國的原子彈炸響。
目前,人們正在深入研究和探討這些科技中心的形成和轉移規律。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出,在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經濟繁榮發達,政治強盛穩定,改革開放,注意交流,學習先進,接納外域文化,改造民族和地域的思維習慣和文化習俗。國家政治民主。文化芬圍寬鬆,人民生活富裕安定,思想自由奔放,人們的聰明才智和拚搏奮鬥精神的以高度發揮等。這些都是科技智慧之花得以生長開放的重要條件。我國從古中國曾有過的文明科技輝煌,到近代以後的閉塞落後,鬼神迷信盛行。在技術上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觀念和方法沒有產生革命性的飛躍,科學思想和生產技術也沒有發生過真正的革命。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四百年內,我們卻停止了前進,我們的社會環境到底存在著和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民族文化缺陷在那裏,這應該成為我的認真思考的問題。這塊曾是肥沃的土壤為何不能讓科技之花在此再一次茁壯的生長、絢麗的綻放。因此,要使我國科技產生飛躍性的發展,必須解決優化其社會環境的問題。
二、科學技術對文化環境的依存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文化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和依存性,不同的文化環境會對應產生相應的科技發展水平。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社會生產的發展及其需要是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恩格斯指出:“經濟上需要曾經是,而且愈是對自然界認識進展的必要動力。
”科學技術從其萌芽時代起,就是社會生產需要的產物。幾何學產生於大量土地的需要,力學的萌芽、主要來自創造和改進生產機械和造船,造戰車的需要;天文學的產生,則是製定曆法,掌握季節變化和航海定位的需要,近代以來革命生產規格化,標準化,精確化,高效率,這種需要推動著實驗科學的產生。第二: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知識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在科學實驗還沒有作為一種穩定的社會活動以前,科學的經驗事實積累和科學認知活動主要來源於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在科學實驗興起之後,生產實踐仍然是科學認知的重要基礎。經典力學的誕生是在瓦特蒸汽機應用之後,機械能向熱能的轉化原理產生於對火炮生產中加工炮筒切削工藝中發熱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在現代科學發展中,雖然實驗的地位和作用尤為重要,但由於高科技生產中,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的發展,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獲得經驗,仍然是新知識產生的重要基礎,發明和創造的前提條件。第三:社會物質的資助,是科技活動的基本保障。科技人員的培養,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以及一切科技活動的經費都需要通過社會生產來提供。科學觀察實驗,獲取處理資料信息都需要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而這些設備也同樣來源於社會。社會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它為科學技術提供的設備水平,而社會對科技活動的經費投入。也決定了科技活動的規模和層次。因此,社會的物質支持,經費投入是進行科技活動的物質保障。第四:社會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程度,國家的科技政策,相應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觀念,是科技發展的精神支柱。也就是科技活動所需要的精神環境。公眾對科學技術活動的理解和支持,科技人員的地位,待遇和管理機製等決定了科技隊伍的後備力量和科技事業的持續發展。精神環境對科技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科技的發現和發明,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每一次重大的科學技術革命總是和科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和人的思想解放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科學是一種知識體係、科學的發展首先是教育,不論是從事科學研究,技術發明,還是掌握科學技術並使之用於實踐,都需要較為係統的知識文化。而教育既是傳播文化的手段,也是培養科技人才的途徑。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普及程度,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大眾化水平對社會性總體科技能力和人才創造力的開發和提高起著關鍵作用。科技和教育實質上是社會知識工程的兩根支柱,兩者的發展休戚與共。榮枯相依,隻有優先發展教育,才能為科技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
以社會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體係,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在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思想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和批判創新精神必然倍受推崇,科學的理性得以弘揚。以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為思想基礎的種種非科學思潮和迷信現象必然要受到批判和抵製。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學科學,用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的行為規範深入人心,這無疑會成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社會科技政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體製性因素。科學技術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性。科技政策則是通過製度,體製和政府的行為,作用於科技生產力,自覺地適應科技發展的要求,使其得到解放,如社會對科技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地位,待遇和科技勞動和社會的結合方式等都是對科技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